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家国情怀、学习精神、道德修养、忧患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尤其值得传承发扬,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家国情怀、学习精神、道德修养、忧患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尤其值得传承发扬。

家国情怀体现在“修齐治平”4个字,“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和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但是以修身为基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孝老爱亲、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任担当,那种与国家、民族、百姓休戚与共的情怀都令人感佩。

关于学习精神,古人的相关诗句多如繁花。比如李白的“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学习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条件。

“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最早出自儒学家金履祥所著的《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之后由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成为较完备的哲学体系。“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理论适用、学思结合,强调了道德践履与个体修养过程的一致性,提示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运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境界和水平。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几千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忧患意识还经常与勤俭、勤政相联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等都是关于忧患意识的警句。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种形式。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求变的历史,《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也没有当代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问世。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深入研究,从中汲取深厚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发扬,创造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6月06日第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