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一直是倍受各国高度赞誉,而中国儒家文化更是将“软”的感恩意识发挥到极致,极力倡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1)

上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展开了对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环境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随后掀起了感戴研究的热潮,探究感戴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

而这批“小公主”“小皇帝”倍受家长的呵护和溺爱,而造成了现今社会对其负面评价较多,如发表在《Science》杂志网站上的一篇研究显示,与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的一代相比,中国的城市独生子女更为谨小慎微,并且竞争力较差。

那么在感恩上,与前一代相比,独生子女的感恩意识较低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种群体现象?是只对父母表达较少的感恩之情,还是对所有的恩惠都无动于衷呢?是羞于表达感恩之情还是在接受恩惠之后有其他的情绪体验呢?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2)

有研究表明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会感到彼此之间关系的平衡性被打破了,觉得应该给予对方回报来恢复彼此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一旦没有能够给予对方回报,个体就会觉得亏欠对方,产生附属感,自卑感甚至感到内疚和羞愧。

这就说明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并不总是对恩惠和礼物产生感戴、感激之情,相反,有时会体验到亏欠感。

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个体,在“受人点滴知恩,须当涌泉相报”等观念教育的影响下,其体验到的亏欠感可能会较之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个体更深,“人情债”一词就很好地表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在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的趋势下,如何减轻个体的亏欠感体验,增加其感戴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3)

一、感戴与亏欠情感形容词

有研究者认为亏欠感是感戴情感负性部分,有研究者认为感戴和亏欠感是不同的情感类型,前者是正效价,后者是负效价。

在研究中,要求被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写出自己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的情感体验。结果发现被试写出的词汇中有“感谢”、“感激”等积极的情感,也有“麻烦了”、“愧疚”等负性情感,所以感戴和亏欠感是两种效价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经过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卷选取出的情感词汇进行效价、熟悉度和唤醒度的评价,最终选取出来4个感戴情感和3个亏欠情感的形容词,进行差异检验发现,感戴情感词和亏欠情感词在效价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4)

在唤醒度和熟悉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说明感戴情感和亏欠情感的效价不同,以及在后续研究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效价的不同导致的,进而排除了熟悉性和唤醒等方面的原因。

二、人际关系距离群体类别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礼仪之邦,是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度,人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子”、“人情”、“关系”更是深层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通过饮食社交来使其得以维持。

社会学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较少深入到人们心理层次,因此,探究不同人际关系下人们的心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5)

相同的人际关系距离具有多样性,有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有通过社会交往逐步建立起来,为此需要通过调查来确定不同人际关系距离下的代表群体,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在开放式问卷中,从被试的作答可以看出,不同的个体对人际关系距离的理解不同,比如有人将亲戚看成是一般关系,有人将亲戚看成是亲密关系,但基本都包含血缘关系,也包含了社交关系。

根据频数选择绝大多数认可的群体作为代表群体进行预测及差异检验,结果发现,选择出来的群体代表在关系距离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说明对关系群体的选择是恰当的,也符合McGuire对人际关系的划分,可以被运用到感戴和亏欠感对助人意向影响的研究中。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6)

三、获益后的感戴情感和亏欠情感

在感戴情感上,在同一人际关系距离下,随着回报期望值的增加,个体在接受他人的帮助之后所体验到的感戴情感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3中,让被试回忆一个亲密关系的他人帮助自己是为了获得中等回报的故事时,被试体验到的感戴水平却高于低回报期望,与其他人际关系下的趋势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或者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父母或者好朋友逼迫我们做某件事完全是为我们自己着想,最终获益要远远大于回报期望。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7)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即使对方有所期待回报,个体仍然体验到较高的感戴情感,特别是在好朋友之间,由于人情关系中互惠原则的存在,礼尚往来在是中国人观念中也是一种正常的事情。

而在同一回报期望下,随着人际关系距离的增加,个体体验到的感戴情感在研究2和研究3中呈现不同的趋势,在研究二中基本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而在研究三中,个体对一般关系他人的帮助体验到的感戴情感却是一个转折点。

这一结果一方面表明了情景故事法和回忆故事对被试的卷入程度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对一般关系进行关注。面对同一情景,由于人物的不同,个体的情感存在着如此的差异。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8)

可见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会对他人的助人意图进行评价,即归因的不同导致个体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个体对他人的帮助进行积极归因时,个体更容易体验到感戴情感。

在亏欠情感上,随着回报期望值的增加,在同一人际关系距离下,个体体验到的亏欠情感呈现下降趋势,Watkins的研究认为随着回报期望值的增加,个体体验到的亏欠情感也随之增加。

研究向被试呈现情景故事,需要被试置身情景故事中进行判断评价,如果被试的卷入程度不高就会使得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这需要经过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回报期望值对亏欠的影响。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9)

在同一回报期望值条件下,随着人际关系距离的增加,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后所体验到的亏欠情感呈现上升的趋势。

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一种互惠的礼物,当收到他人的礼物时,无论该礼物的性质,是物质的礼物还是非物质的礼物,人们都会心中产生一种将礼物还回去的亏欠情感,当这种礼物还没有被还回之前,个体的这种亏欠情感就越强烈。

并且随着人际关系距离的增加,个体归还礼物的可能性在降低,因此个体体验到更为强烈的亏欠情感。

四、感戴和亏欠情感对助人意向的影响

不论是采用呈现情景故事的方法还是让被试回忆情景故事的方法,被试体验到的感戴情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下均能对助人意向产生预测作用,感戴下的个体更容易对他人提供帮助,产生亲社会行为。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10)

并且感戴的扩宽建构理论认为感戴能够暂时拓宽个体的认知脚本,促使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且这种亲社会行为不仅仅针对施惠者,还有对他人提供帮助。

但是亏欠情感对助人意向的预测作用仅仅发生在呈现情景故事的研究中,不管是哪种条件下,亏欠情感均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对助人意向产生预测作用,很有可能是被试的卷入程度导致被试的作答的真实性。

也可能是由于个体的认知脚本发生了变化,影响了个体对他人是否提供帮助行为。感戴的拓宽建构理论认为消极情绪可以缩小个体的暂时认知行为脚本,在消极情绪情感的影响下,个体很难对他人提供亲社会行为。

创新之处

对感恩的看法和评价(研究感恩和亏欠的影响因素)(11)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戴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对感戴的研究还局限在翻译国外量表,编写修订量表,调查感戴水平等一些基础的工作。

而尚未深入到感戴研究的实质,更未对感戴情感相对立的亏欠情感进行研究,因此,就亟需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感戴和亏欠情感,为感恩教育提供实证支持。

研究在分析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尚存在争议的回报期望值因素,结合中国特有的“关系”文化对感戴和亏欠情感进行研究。

由于回报期望值会感戴和亏欠感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归因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对回报期望值的判断,因此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改善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感戴水平,进行促使学生提供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