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1)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2)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3)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4)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5)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6)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7)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8)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9)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10)

下一次双一流公布时间(你想知道的双一流)(11)

日前,备受关注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出炉。这项重大战略决策历时两年多,终于尘埃落定,但它的影响却像巨石坠湖,持续在社会上引起一阵阵讨论与思考的縠纹。

国家之所以提出“双一流”建设,是为了要到2020 年,中国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 年,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 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广东高校在“双一流”中表现如何?

我们广东的师生,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自然会更关心广东的高校在本次“双一流”遴选中的表现。在本次遴选中,广东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共有18 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大有11 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是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工商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表示,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教师、学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同样要提供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待遇。中大将在“三校区五校园”新建300 万平方米校舍,并投入大量经费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供一流的条件。要着力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一流的环境。并稳步提高教职员工的薪酬标准,这两年来员工薪酬有较大增长,今年也将适度增加,提供一流的待遇。

华工有4 个学科入选,分别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是对华南理工大学办学水平的充分鼓舞和肯定,更是对学校以更大力度服务国家发展提出的期许和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表示,华工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国际合作模式,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暨南大学的药学(自定),华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也分别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物医药学科群顺利入选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对于学校而言,无疑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是暨南大学百年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暨南大学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暨大校长胡军表示,暨大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两条主线同时推进,以重点学科群引领实施“卓越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和“交叉学科创新融合发展计划”,带动学校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

“物理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为华师加快转型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赢来了重大机遇!”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介绍,该学科目前有院士、“千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 余名,2013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 年首批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同年入选国家“111 计划”光信息创新引智基地,2017 年获批国家级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保持持续迅猛的发展势头。

“中医学正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优先领域和主导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表示,入选“双一流”是个意外惊喜。中医药是小学科,过去不太受重视,如果按照以往的评价体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或许没法入选。但细细思索,又在意料之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有六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而对于此次广东高校在“双一流”中的表现,一位来自中大的就读医科的大一新生表示,他对此感到骄傲,为学校入选“双一流”表示自豪。一位来自华工的大四学生也表示,这次学校入选“双一流”,可能使毕业证书的含金量提高,更有利于自己今后在社会中与他人竞争。

而在这些来自“双一流”建设学校中的学生中,也有人持批判意见。一位来自华工的就读新闻学的学生表示,对于学校入选“双一流”,自己的专业可能会更受压榨。因为从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已经可以窥见,理工科豪夺近三百个席位,所有人文社科却不到一百个。而自己的学校作为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校,在今后“双一流”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对自己的专业“吸血”,以养其重点学科。

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很多来自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为自己学校或学校的重点学科没有入选“双一流”感到遗憾,毕竟这个入选机会还需要等5年后了。

为什么原“985”“211”高校全部入选“双一流”?

对于广东,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全部入选“双一流”,而它们正好都是原“985”、“211”高校。这并不是特例,事实上,所有的“985”、“211”高校全部都入选了“双一流”。

这也难怪“双一流”名单一经公布,就引发一大群公众的戏称,说这是“全国销量遥遥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言下之意,是认为“双一流”与之前的“985”、“211”高校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新瓶装旧酒,似乎多此一举。可真是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双一流”从孕育到诞生的全过程进行简单的回顾。

“双一流”建设最早于2015 年8 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提出,旨在对教育进行改革,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次年6 月,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就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 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 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宣告“985”、“211”高校的冠冕已被官方送入历史。今年1 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开始了对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的层层遴选,于是才有了刚呱呱坠地的“双一流”名单。

当然,尽管主管部门因此再三强调说,“双一流”绝不是“985plus”、“211 升级版”,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双一流”名单中,“985”与“211”高校其实全部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 所,原39“985”高校全部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 所,原“211”高校全部入选,同时新增25 所非211 院校。但其实这时,我们也不该马上就说这是“985工程”、“211 工程”的翻版,而应该先思考两个问题:原“985”与“211”高校凭什么能够全部入选“双一流”?遴选制度执行是否公平合理?

其实,“985”和“211”高校入选“双一流”并不是什么新闻,不入选那才是新闻。因为在过去的20 年里,“985”和“211”高校本就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它们的很多高速发展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所以它们本就具备入选“双一流”的优势。

而这些被遴选入册,受国家高度重视的高校与学科,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在遴选制度与执行上,教育部表示,“双一流”建设名单在认定工作流程上,不组织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门推荐、专家不直接对某一高校是否被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做出评判,其产生方式和建设目标与“985”、“211”完全不同。尽管学校是重的,但建设目标和选拔标准、过程是两套规则。而关于“985”高校都进入了“双一流”这一点,教育部也回应称,只能说经过严格专家评选和各方面遴选的结果,说明原来“985”高校的建设是有成效的。

另据透露,“双一流”评选名单由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以学科为基础,“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从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具体方式为,由专家委员会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再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从“985”“211”到“双一流”,绝非新瓶装旧酒

“双一流”与“985”、“211”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双一流”将有进有出,打破终身制;二是“一流大学”出现AB 档,“一流学科”体现高校自主性。

“双一流”名单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5 年遴选一次的。这便把所有高校放入丛林法则的竞争下,唯有适者得以生存。教育部明确指出,在以后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过程中,将实施动态监测,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这就与饱受诟病的“985”、“211”就有了根本上的区别,入选高校再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所有因自己母校被踢出局而遗憾的学生,都可以期待母校在5 年的遴选周期内奋发图强,进入“双一流”的博弈中。而入选的则应该有忧患意识,想要安身立命就得如履薄冰,砥砺前行,继续保持已入选的优势,以免在下一轮遴选中淘汰。

而在“双一流”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流大学”被划分成了A、B 类。其中有36 所原“985”高校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A 类,而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 所原“985”高校则被划入B 类中。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 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但他也表示,在此后具体工作中,将做到“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即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考核也“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此外B 类还包括了非原“985”的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和郑州大学3 所高校。据相关人士介绍,B 类新增的3 所,体现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导向,有一定照顾因素。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入选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而“河南省人口众多,之前一所985 大学都没有,一直为人诟病”,故而这次郑州大学入选一流大学也体现国家照顾。

而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除了原“985”“211”所有高校入选,还新增24 所非“985”“211”高校。此外,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科被标以(自定)。按照教育部方面作出的解释,不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学科;而加有(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实际上,自主的意思表示该学科并未达标。但为了兼顾地方,照顾原“211”高校感情,同时也给高校设立奋斗目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985”“211”到“双一流”建设绝非新瓶装旧酒。即使“985”、“211”高校全部入选“双一流”,但这种全部入选并非平等地全部入选。事实上,只有“985”高校全部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而“211”高校则似乎被变相地降级,甚至有人直接说是被取消。这其实反映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对教育资源进行更为有效地整合分配的需要。

为什么我们急于从“985”“211”过渡到“双一流”?

不少人对国家急于打破现存的高校建设格局表示忧虑,认为如此操之过急,并且未抓住改革要害。毕竟我国大学现行制度中的确仍旧存在很多弊病,例如,过分注重科研而导致本科教学质量走下坡路;急于短时间内出科研成果,而导致一些有重大学术价值但所需研究时间长的项目无法立项;高校被各种指标、排名牵着鼻子走;等等。

这些问题的确需要更快地解决,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在以前“985”“211”身份阶级僵化的时代,是不利于推进解决的。因为“985”“211”高校有着终身爵位的名衔,没有合适的惩戒机制,制度很难落实到位。而它们又作为全国高校的领头羊,如果没起到带头作用,又怎能期盼下面的高校能做好。

这说明现有模式已不适合国家发展需要,我们亟需实现从以学校整体建设为主的时代平缓过渡到以学科建设为主的时代。因为“985”、“211”的时代,是西方高校林立且已高度发达,而我国高校还未能望其项背的时代。我们急切需要建设若干所高校跻身其中,以体现我国的崛起与地位,所以我们才要以高校建设为主。

而如今,我国无须再强调自身的崛起与地位,这已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自落实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大布局以来,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力与竞争力。所以“双一流”的时代,是要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与学科,来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的时代。

但由于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在向“双一流”建设过渡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兼顾所有高校。“双一流”建设本就是看重效率、不平等的,因为平等的结果往往带来平庸,也不符合国家目前的需要。我们应该效法改革开放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富裕”的思想,这样子才能更早地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平等互惠。

而教育资源的分配,落实到学校中去,对各个学科也不应该是等量齐观的。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以一流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而以前以学校建设为主的时代,“985”与“211”高校的强势学科在资源分配方面,虽然往往都会得到最好的安排,但总是需要给弱势学科分一杯羹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是在学校名号的屋檐下发展,过分厚此薄彼便显得是要分家异爨,因此学校很难完全突出其特色。

而现今在“双一流”的大旗舞动下,学校必然会先有针对性地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它最有竞争力的学科,进而通过这些学科所带来的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实现由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学校建设的目标。所以“双一流”建设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的。

自然,我们要认清我国高校客观存在的种种问题,认清我国高校与西方一流高校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只有先对整个高校格局进行改革后,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减小差距。因为“双一流”带来的丛林法则,会使各高校为了生存而对痼疾进行自我诊治。所以关于“双一流”建设过于焦灼的担忧,有其一定道理但也未必尽然。因为“双一流”本身并不是镀了金身,并不是承认了入选的大学与学科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它们只是冲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水平的主力军。也就是说,“双一流”是一个目标、一个开始、一个契机,后期的“建设”才是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牢骚归牢骚,担忧归担忧,但是瑕不掩瑜,绝不可一叶障目,“双一流”建设改革的积极意义不应忽视。“双一流”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一颗关键棋子,绝不是贸然为之。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我国高校绝对能够以行动来回答现在人们提出的种种质疑,交出一份令我们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