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第二季,我们推出了“六朝烟雨之古树名木记忆”专辑,上一期我们推出“民国剪影”系列,为大家介绍了石鼓路100号金鹰花园的梧桐,这一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梅园新村30号的葡萄树。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1)

这是一株普通的葡萄树。

弯弯曲曲的枝叶搭在网架上,循着木架生长,尽管每年都要修剪,但还是几乎占满了庭院。

每到夏季,枝繁叶茂的葡萄树叶,顺着树藤爬满了屋前的网,仰头一望像撑起一把绿色的大伞,给小院带来满眼的绿色和一片阴凉。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2)

它生长的小院,更是不普通。

梅园新村30号,这座地处南京寻常街巷的院落,在1946年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长达10个月零4天的谈判期间,曾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而今作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部分,整个院子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当年留下的草木,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随着岁月的枯荣,还演绎着一串串故事。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3)

(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

1946年5月3日,当中共代表团抵达时,梅园新村30号和17号被国民党政府指定给他们居住,可想而知,房子的周围布置了多少特务监视站。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后,为方便斗争,将30号的院墙加高一倍,并在前面的传达室和后面的晒台上各加盖一层楼。

30号里三间低矮的小阁楼是中共代表团的机要科和秘书科,当年,为了防止梅园新村31号特务的偷看偷听,不得不将唯一通风的窗户日夜关上,还要蒙上黑、红两层窗帘,当时正值炎热夏季,工作人员艰苦不言而喻。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4)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梅园新村)

周恩来和邓颖超很关心他们,经常亲自送些菊花茶、绿豆汤上去,给同志们解暑,并把代表团仅有的一台电扇送去给他们使用。

如今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都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种下的。周恩来和邓颖超曾为这株葡萄树培过土,浇过水。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5)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老藤结出的果实更甜美)

中国人有句古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也常被用在葡萄老藤身上。人们普遍认为,35岁树龄以上的葡萄树就称为老藤了,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老藤结出的果实更甜美,酿出的酒更深邃。

当年周恩来和邓颖超种下的不仅是葡萄树,还有丰收的希望,和共产党人永葆年轻的生命力。

科普时间

葡 萄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6)

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带来。在南京也有较久的栽培历史,民国时期中山陵园果园等处引进了大量优良品种。

年轮时光

同院的垂丝海棠

和葡萄在同院的垂丝海棠(编号233),也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亲手栽种。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7)

垂丝海棠在我省及长江流域广泛栽培,历史久远,在南京庭院、公园等处多有栽培,花姿柔蔓,垂英凫凫,宋代杨万里有诗描述: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

一亩地有很多葡萄的故事(一树一故事这株葡萄)(8)

图片来源于《周末》报2017年10/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