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后人还是乾隆自己,都愿意把他和康熙相比,然而比来比去,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能险胜一筹的就是《四库全书》。
论下江南,乾隆是出游,康熙是公差,乾隆的龙舟浩浩荡荡,动辄上千艘船的船队,而康熙一路勤俭节约,很少建行宫。难得的是,虽然二帝都搞文字狱,但乾隆想到了重视文化产业,康熙有《康熙字典》、《历象考成》、《数理精蕴》等贡献,可乾隆的一本书就能囊括古今,堪称大清朝的百科全书。
(《铁齿铜牙纪晓岚二》)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内容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之前的所有中华文化,全部选用当时顶级文人编撰,由于耗时太长,参与编撰的人员也不断更换、不断吸纳新人,很多有才的文人都是在此阶段得到破格录用。
从打定主意,到初具成果,再到最后的截稿居然耗时19年。乾隆为何会费时费力编一套百科全书呢?
可以说是内因外因皆有。乾隆一直喜欢和自己的祖父相比,而康熙早已在文治方面有所成就,乾隆大清盛世,这时候要编书必定要干一番一事,不然都对不起当时稳定的政治环境。恰巧有大臣提出《永乐大典》中的不足,《永乐大典》是明朝鼎盛时期编著的一部汇集古今文化的书籍,借此机会乾隆正能在文治上扳回一局。
之所以说《四库全书》堪称大清百科全书,只要了解经、史、子、集这四部就明白了。
经: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
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纪昀与四库全书)
不难看出,这四部书包括了天文地理、文艺、工、农、兵法、教育等诸多内容,连菜谱都被收录到子部的谱录类中,内容之全、涉猎之广绝对是前无古人,后面的来者恐怕就是如今强大的互联网了。
这么多的内容,当然需要熟悉不同领域的人来校对、编撰,乾隆对《四库全书》非常重视,不仅让自己的儿子担任总裁,还让饱学之士承担主要校对工作,为了确保质量,还制定了严苛的考核制定和每月目标。
为了保护各地收集来的书目,乾隆让各地选出了上千个字迹工整,文字秀美的书法爱好者,并且规定每天、每年的抄写字数。这些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毕竟字迹美不美骗不了人。谁要是工作不认真,被发现有字迹模糊、错别字的,还要被罚抄多出原任务几倍的字数。
抄写还是编纂中的基础工作,难度最高、压力最大的要数负责校订的学者,这些人校订过的内容还要被总裁抽检,就像老师抽查学生作业一样,出现错误的还要认真地记大过,这对于饱读诗书的学者来说简直就是污点,大学者们每天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毁了自己的名声。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光芒也的确超过了《永乐大典》,单在字数上来说,足足有8亿字,秒杀《永乐大典》的3.7亿字。8亿字,如果用四号字打印在A4纸上有133米那么高,摞起来有40层楼那么高(悄悄收起计算器)。
这么重要的百科全书,乾隆还是非常珍惜的,特意命人手抄备份了7部,还收纳在全国各地不同角落。不过经过历史的变迁,最后这7部书有多部被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烧毁,只有少数被存放在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
古代信息闭塞,工作效率低,成书不易,保存和运输都是大事,这些古籍历经沧桑,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和期望,后人应当珍惜铭记。对于《四库全书》你还有哪些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