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一个重大决定前都应该三思而后行,生孩子尤其是。
你务必想清楚,你是否具备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单指经济基础,因为养孩子和育孩子根本是两码事,更应该想清楚的是,我们是否具备爱的能力,是否足够地爱自己,爱我们的另一半,是否准备好在拥有一个孩子之后,用毕生的精力来呵护他,就像教堂的婚礼总有一段宣誓“不论贫穷富贵、生老病死,都无条件地爱对方,相信对方。”
晚婚晚育不可怕,可怕的是乱婚乱育。别人不爱你的孩子不是错,你不爱自己的孩子就是大错特错。
爱孩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信仰。
这是一部关于爱和伤害,关于成长的电影,值得每一个人看一看。
电影《嘉年华》
01一切的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深夜,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两个少女,去宾馆开房。
孩子天真稚气的声音在大堂里回荡,她们开心地打闹,并不知道命运给她们准备了什么“惊喜”。
她们甚至还叫了啤酒去房间喝,在房间跟开party一样狂欢。
服务员小米敏感地觉察到了异样,却漠然处之。她给她们送酒,打扫房间,等着寂静的来临。
终于,在监控器里,小米看到了她预料到的场景——中年男人闯入了少女们的房间,然后发生了必然会发生的一切不幸。
小米敏感地用手机拍下了监控器里正在记录的一切。
第二天清晨,小文和小新衣衫不整地逃出了宾馆,从噩梦般的夜晚,回到了明亮的现实,小文久久地靠在学校的墙上,后悔不已。
父母从小新那知道了这件事,她们被带到了医院。
在医院里长椅上,医生确认了孩子被性侵,孩子们异乎寻常地平静,家长却集体崩溃,小新父母在她们面前大声争吵,小文的母亲直接给了她一巴掌。
父母都在忙着指责,指责对方,指责孩子,却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是——呵护受伤的孩子。
02父母在哪里?
影片的重点不在描绘施暴者给孩子造成的“一次伤害”,而是更多地描绘了孩子身边人给她们带来的“二次伤害”,包括她们最重要的父母。
小文的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生活,事后,律师询问事发当晚她在做什么,她抽着烟不耐烦地回答:“她不回来跟我有什么关系?”
原来她出去跳舞,半夜一两点回家。回到家甚至没有去看一眼女儿,直到第二天被通知去医院,才和女儿有了联系。
小文在受害后,出门帮妈妈买东西,回来被各种盘问细节,然后妈妈疯狂地撕碎她的裙子,剪掉她的长发。
在她看来,女儿不是受害了,而是因为不洁身自爱招来了麻烦。
小新的父亲,为了自己的私利,让自己的女儿去认一个会长为干爹,也就是施暴者。而事发后,又被会长的优厚补偿收买,放弃对他的声讨。
他们想得非常透彻,“告他有什么用呢?他坐几年牢,出来又可以只手遮天,我们的女儿还要被指指点点;而不告他呢,他会负责我们的孩子上私立名校的各种费用······”
算盘打得叮当响,甚至还给出了原谅施暴者“慈悲理由”——“他那天的确是喝多了,他也非常后悔。”
03这个社会的恶都是共犯造成的。
施暴者全片都没有给出正面特写,是的,他不需要露面,有一大堆的“共犯”在帮他的忙。
宾馆老板面对来查案的王队长,鞍前马后,传递一个信息“什么证据我们这都不会有”,临走送几条鱼,“慢走慢走,蒸鱼一定要加点豆豉好吃啊······”
看起来正义凛然的王队长,在给小文做询问笔录的时候,完全是一副审问罪犯的姿态,查案只是走过场,表面的搜证其实都是在帮施暴者“做事”。
在小文的父亲去跟记者曝光相关信息后,游乐场的老板跑来劝说他,“不要造谣啊,上面已经很重视了······你再这样我可要赶你们走了,不让你们住这里了······”
收买威胁当事人,收买查案人,收买医生,消灭一个又一个“罪证”。在利欲面前成为罪犯的帮凶,这些人都是恶行的共犯。
04只有信任,才能治愈不信任。影片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小文的律师,她应该是导演安排在这个悲剧事件里,守护两个女孩的“天使”。
在警局接受盘问时,面对满是质疑语气的警察,暴跳如雷的妈妈,小文第二次崩溃,躲进了杂物间。
细心的律师找到了她,给她披上外套,开着载她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说了一番让人很感动的话:
“阿姨相信你,也请你相信阿姨,我们永远对彼此说实话好吗?”
当警察仅凭孩子第一次口供没有说出“喝了四罐啤酒”的细节,就去质疑孩子口供的可信,律师愤然回应:“遇到这么大的事情,孩子遗漏一些细节很正常”;
当警察说:“我可以通过尿检查到你当晚有喝了多少酒”,律师反驳:“这么多天了,尿检根本查不到这些,请你不要用这种欺诈的办法来对待孩子······”
所谓的信任、尊重不过如此吧。她是全片里最懂得爱孩子的人,也是那个拼命想唤起大家去爱的人。
小文的妈妈对警察怒吼“你不相信我,我凭什么相信你!”这也是小文心底里最想对她母亲说的话。
在律师的询问下,小文终于说出,之所以受害当晚不回家,是因为唱歌晚了,回家怕挨打。
亲子的桥梁断了,孩子很容易被恶魔接走。你不信任孩子,孩子怎么可能会告诉你心底的话,怎么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安全的环境,才是一个人愿意畅所欲言的基础。
05沉默是你对罪犯“下一个选我”的默许。
服务员小米是影片的又一个关键人物,她的视角就是一个普通看客的视角,她见证了犯罪的全过程,甚至,她其实都可以阻止这场犯罪。
但她没有,她收藏罪证,并不是为了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而只是出自本能的一种“自保”。
她的弱势地位,让她本能地对环境敏感,但正因为她卑微,所以谨小慎微,不想行差踏错,丢了工作,招来麻烦。
律师如心理专家一样解读着她的心声“你的一个月收入不会超过600块吧,她们住的这个房间,一晚上要700块。你一定想,她们这样的人,不需要我的帮助,可你看看她们的照片,如果是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多需要别人的帮助···”
小文淡淡回答“我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她给律师提供有限的信息,因为律师给她钱;她给施暴者发信息勒索一万块,是为了自己能办上假身份证,保住工作。
她只求自保而已。
所有的看客都觉得沉默是对自己的保护,事实上呢,沉默是你对罪犯“下一个选我”的默许。
小米最终也被盯上,经历被暴凌后的她终于醒悟,打电话给律师,做了她一开始就应该做的事——提供了视频证据。
06美好的结局,是一种乌托邦的慰藉,更是对现实发出的呐喊。在看到医生团队作假,浩浩荡荡的专家一起列长龙为两个女孩检查,然后正义凛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宣称“无性行为痕迹”时,我以为这就是最后的结局了。
我很沉重、愤怒,就如同电影里小文的爸爸一样,想问“公道呢?”
小新傻傻地告诉小文:“我妈说,医生说咱俩没事儿”,小文泪如雨下······
小文从头到尾都清醒地承受着这些伤害,她沉默,因为她知道,其他人无法帮她分担这些痛苦;而小新,几乎已经被自己三观皆崩塌的父母给荼毒彻底了,麻木到“相信周围的人说她没事,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了”如此自欺欺人的境地。
海边的梦露雕像被拆除,小米几乎准备“沦落”成小姐,然而,在她穿上洁白的长裙,在房间里等待客人到来时,她听到了电视机里案件的反转,正义的到来带给她新生的勇气,她飞奔地逃走,骑着摩托车的她和载着梦露雕像的车子擦身而过····
影片的结尾是长长的特写,小米骑着摩托车飞奔,长发飘起,背景音乐高亢而激昂,振奋人心······
感谢温情的导演,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伤害不是给美好判定的死刑,她们依旧有权利继续美好下去。
这个故事说实话并不残酷,在片子里,甚至连施暴的画面声音都没有出现,周围各种伤害的声音导演都没有做过多描绘,结局我们还等到了正义的到来。我想导演是想唤起我们内心更多的真善美,不想去抨击丑恶本身。
影片结尾,小文和父亲欢乐地玩耍,这是她心灵正在获得治愈的展现,而事实上,她们仍然需要更多的“被治愈”,需要父母给与很多很多的爱,社会给与很多很多的爱,才能慢慢重建对社会的信任,重拾安全感。
伤害离我们的孩子很近,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是不伤害她们,然后,离她们的心近一点。
忘记在哪看到一句很有触动的话:
“伤害过后,我们要让孩子相信,这里还是人间,不是地狱。”
我想再补上两句:
“爸爸妈妈永远都在,永远爱你。你永远有权利一直天真美好下去。”
这是孩子的嬉闹,也是对社会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