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宠爱》讲了人们生活中因宠物结缘、因宠物生情、因宠物交流爱的6个故事。

对于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导演杨子的解释是:

“我想讲的还是人和人的故事,小动物其实是爱的纽带,串联起父女、朋友、情侣之间的情感。”还有“不止是我们人,渴望被宠、渴望被爱是每一个生灵的本能。生命因被宠爱而绽放美丽,我们因为学会宠爱别的生命而领悟到满足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和纯粹。”

监制徐峥也透露了他的初衷:

“每个人都希望被宠爱,当然不仅仅是爱情。我们把有关爱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得到宠爱。”

宠爱到极致,流泪见真情。影片中的6个故事,都有各自催泪的地方。我在流泪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高铭(于和伟饰)和女儿高萌萌(李兰迪饰)的父女情,陈乐云(吴磊饰)和妈妈的母子情,这是悲剧中透出喜剧的情感。

01 女儿出国了,单身爸爸爱在心口口难开

高铭和妻子离婚后,妻子把女儿高萌萌带到美国上学、生活,高铭一个人在国内。

每天都要和女儿视频聊天的高铭,因为时差关系,只好天天将闹钟定在凌晨4点。虽然哈欠连连,倒也其乐融融。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1)


这其乐融融里,家里的宠物猫呼噜贡献了大半功劳。高铭是非常想和女儿聊天但又不擅长聊天的,常常是话到嘴边说不出口,呼噜便充当了一个很好的媒介,派上了关键作用。就像大人们聚会找不到话题,场面一度尴尬,突然来个小孩子,场面就生动活泼多了,可以打开大家的话匣子。

事实上,在影片中,呼噜就是化身为高铭的“小女儿”、高萌萌的“妹妹”,成为高铭和高萌萌这一对父女的交流沟通桥梁的。

没想到一次视频聊天时,女儿提出她回国后要将呼噜带去美国。爸爸慌了神,这日子该怎么打发,和女儿的感情该用什么纽带来维系?

影片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高铭的身份,不过我们从呼噜的“上层猫”生活——吃牛排、喝红酒,也能感受到高铭是个成功人士,和妻子离异了的“钻石王老五”。以他的条件,再婚应该不是难事。但他宁愿和一只猫生活,通过这只猫来寄托对女儿的全部情感,可见他爱女心切,不愿女儿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伤害。女儿开心幸福,就是爸爸的开心幸福。

有3件事,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高铭父爱的博大。

(1)为女儿做长远规划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2)


高铭对高萌萌,有着典型的“女儿要富养”心态。高萌萌还在国外读中学,高铭就在国内为她买了房子。高铭考虑的是,等女儿长大了,在美国待的不开心,想回国了,有她自己的房子住。

高萌萌貌似不悦地说:“我们各自规划各自的人生不好吗?”

“小孩子知道怎么规划人生?”高铭似乎有些强词夺理了。的确,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2)代女儿追星

女儿高萌萌喜欢明星木子洋。爸爸高铭居然到现场代替女儿去追星,索要签名。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3)


高铭混进一堆饭圈女孩中间,上蹦下跳,奔走呼喊,一个劲朝前冲,显得很另类。旁边的饭圈女孩是激动地流泪,他是着急地流泪。他大声喊道:

“木子洋,我爱你,给我女儿签个名吧。”

所谓爱屋及乌,高铭因为疼爱女儿,连带女儿喜欢的明星也一块儿爱了。

(3)给女儿送猫

对于呼噜的去留,高铭是纠结的。他刚开始不想让呼噜跟着女儿去美国,镜头中他征求呼噜意见的一幕,将他的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呼噜想“跳出国”时,他把呼噜“按”了下来,说:“那咱就不去。”他甚至还故意制造家里被呼噜搞得乱七八糟的假象,好让女儿知难而退。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4)


可后来,高铭觉得既然女儿也喜欢呼噜,为了女儿,应该让女儿把呼噜带在身边。所以,哪怕高铭其实要到了木子洋的签名,按照女儿“你帮我要来木子洋的签名,我就把呼噜留下”的条件,他可以把呼噜留在自己身边,但还是决定送给女儿。

“爸爸没有完成你的心愿,呼噜带走吧。”为了让女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带走呼噜,高铭对女儿撒了谎。他把在木子洋签名照背面写下的给女儿的话,让前妻转交给女儿,交代务必进了机场再看。

“亲爱的女儿,爸爸虽然不想失去安吉拉,但是更害怕失去你。爸爸爱你!”

高铭一直把猫唤作“呼噜”的,这里却用了女儿对猫的称呼“安吉拉”,表示从情感上,他已经把“自己的猫”,送给女儿成了“女儿的猫”了。这个小细节,真正是体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父爱的无微不至。

高铭谎说没有要到木子洋的签名,已经是第2次对女儿撒谎了。关于撒谎,影片之前有一处伏笔。那是女儿对爸爸的一段自问自答:

“你知道我最难过的事情是什么吗?”

“是我9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却瞒了我1年。”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5)


那次是怕女儿接受不了父母离婚的事实,撒了谎;这次是担心女儿不肯接受父女二人共同的情感寄托——安吉拉,又撒了谎。

02 儿子失明了,单身妈妈痛在心里不能语

因为生病,初三学生陈乐云的眼睛失明了。起初,又是邻居又是同学更是知心朋友的江楠(张子枫饰),每天和陈乐云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俨然是陈乐云的“眼睛”。

可是后来,江楠的父母为了让成绩不太好的女儿能有一个更便利的学习环境,决定搬家了。

这个时候的陈乐云,变得暴躁不安,却又软弱无助。妈妈想要安抚儿子,不料儿子却说,他想一个人静静。妈妈在儿子房间外面,偷偷流着眼泪。隔着荧屏,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妈妈不能替代儿子痛苦的痛苦,不能宽慰儿子难受的难受。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6)


幸而改变不了搬家决定的江楠,还可以改变她的宠物狗小札。她历尽艰辛把小札训练成导盲犬,带着陈乐云出门。

儿子第一次在没有旁人的陪伴的情况下单独出门上学,妈妈如何放心得下。小札带着陈乐云在前面走,妈妈在后面一路跟着,以防万一。

妈妈要防着的“万一”,有2个:

(1)万一儿子有什么可能出现的意外,好及时制止。

小札带着儿子走到十字路口时,人行道的红灯亮了。镜头快速转向妈妈,我们从妈妈大气不敢出的表情里,能感到妈妈的心一定悬在嗓子眼了。

妈妈生怕小札带着儿子闯红灯,闯出什么祸来,那可就雪上加霜了。但她又不能在尚没有千钧一发时上前制止,因为她知道再伟大的母爱,也不可能陪伴儿子一生。儿子终究需要独立面对他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2)万一有好心人帮儿子,也要请别人不要干预。

一条狗带着一个盲人行走在路上,陌生人看见了一定会奇怪,好心人一定会帮助。而这,也成了妈妈担心的“万一”——如果说母爱都不能伴随儿子一生,那么路人的爱心更不能了。

慈爱而又聪明的妈妈,向路人举起一件白色T恤,上面醒目地写着:

“他第一次出门,他想要独立,请不要帮助他。”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7)


也许刚开始会有不明就里的人误会这位妈妈,把她当作疯子。但当他们明白妈妈为什么这么做之后,一定是打心里敬佩的。

澳大利亚墨尔本凯恩米勒研究院辅导及心理学副教授史蒂夫·比达尔夫,写过一本全球畅销书《养育男孩》,其中有一个章节这样写单身妈妈应该如何与男孩相处:

“在你(妈妈)感觉自己即将失控前,躲开孩子,否则孩子看到你哭或生气,他会感到自责或内心产生困惑。”

“对孩子来说,单身妈妈是他得到爱的唯一源泉,如果他伤害了你,你会感到难过、伤心,但是孩子同样会伤心。然而,这个成长过程就是要检验你的耐心和承受能力。”

失明的陈乐云的妈妈,做到了这2点。她不让儿子看到她哭,她独自承担着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风险和痛苦。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8)


03 懂事的孩子,懂父母的爱,也在努力着让父母放心

很多成年人,是在为人父母以后,才逐渐成熟起来的。而很多孩子,也在父母的爱心呵护下,逐步长大了。

(1)爸爸太孤单了,应该把念想留给他

高萌萌读到爸爸在木子洋签名照背后写给她的话,瞬间理解了爸爸。她让“安吉拉”重新变回了“呼噜”,把它送回到爸爸身边。

爸爸已经在自责:“不是人家不要我,是我把她们弄丢了。”女儿当然不愿意再把爸爸弄丢了。她还宽慰爸爸:“爸爸不用跟女儿小心翼翼,爸爸就是要哄女儿的。”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9)


看到这里,我们都不知道,是爸爸在哄女儿,还是女儿在哄爸爸。父女深情,动人心深处。

(2)妈妈太难了,应该让她释去重压

陈乐云安全到达学校门口后,停了下来,稍稍转身,向来时的方向伸出大拇指。他知道,妈妈就在那里看着他。他的大拇指,是对自己终于独立的敬意,更是对默默付出的妈妈的敬意。

影片虽然着重刻画了江楠和陈乐云的邻居之谊、同窗之情、懵懂之爱,但是陈乐云背后立着的妈妈,才是儿子最后的倚靠。纵然失去全世界,母爱也一定会为儿子托底。

这一刻,儿子明白,该释去妈妈身上的重担和心上的重压了。让妈妈喘一口气,好和自己继续迎战风雨,一同前行。

陈乐云曾经学过击剑。失明后,他痛苦狂怒,把剑折断了,连同妈妈的信念,也折了。现在,儿子捡起了一把无形的剑,挥向远方,让妈妈重新看到了希望。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10)


04 父母子女,总在演绎最美好最恒久的情感

电影源于剧本,剧本源于生活。好的电影,总能让人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影子,长生强烈的共鸣。《宠爱》令人生爱,大概是让人可以看见宠别人的自己,或者被别人爱的自己。

美国哈佛博士威廉·贝纳德编著的《哈佛家训》,被誉为“全世界家长们都在用的百年家教经典”。经典书籍提供的案例和经验,和《宠爱》中的故事相映成趣,相互补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最美好最恒久的情感画卷。

(1)天使爸爸:既可以做爸爸也可以做妈妈

《天使妈妈》一文中,女儿米妮听到爸爸对离开家的妈妈说:“你去吧,我来给米妮说这件事。”

米妮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爸爸会怎么对她说,但爸爸似乎忘记了,他只是默默做着以前妈妈做的事:送她上学,接她回家,在《家长手册》上为她写好学习进度——多认识了几个新字,哪些故事讲给她听了,练字绘画又有什么样的进步……

米妮等来的,是爸爸这样对她说:

“看护米妮的工作,爸爸一人就能做好。因此,妈妈才安心地离开,让爸爸来照顾你。”

米妮意识到,妈妈可以是天使,爸爸同样也可以是天使。

编者在故事的旁批里写道:

“父母的爱永远这样的伟大:即使心里再怎么悲痛,也要让孩子笑得灿烂;就算自己在阴暗里生活,也要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人生不易,生活艰难,为人父母,无论如何,也要尽自己所有的力气,为孩子遮风挡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宠爱》中的爸爸高铭正是这样,宁愿自己痛上加痛再孤单一点,不顾难堪现场追星,也要女儿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11)


(2)妈妈相信儿子:一定能成功

《做没做是关键》讲述的是一位妈妈陪看不见的儿子,练习用弹弓射玻璃瓶的故事。一位先生看见后,故事中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这位女士,请让我来教他怎么射击,可以吗?”

“谢谢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他看不见。”

“很抱歉!可你为何带着他做这种事?”

“其他小孩儿不也是这样玩吗?”

“但他如何击中目标呢?”

“我叮嘱他,只要他努力,一定能够成功的!”

后来,响起了玻璃瓶被击碎的声音,还有儿子的欢呼声和妈妈的掌声。

是的,只要去做,去尝试,就有成功的机会。《宠爱》里的陈乐云妈妈,正是相信儿子一定能成功,才让儿子一个人勇敢迈出第一步。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12)


(3)爱对了:一切都会好

美国内政部长办公室特别助理凯瑟琳16岁时,暗恋一个男孩,一天到晚长吁短叹。她向父亲敞开心扉后,父亲没有嘲讽没有责难,取得了女儿的信任。

凯瑟琳的父亲是公司董事长,工作非常忙,但他坚持用三种方式对待女儿:表达对她的爱;尽可能和她在一起;站在她的角度看待世界。

这又让我想起了高铭,即使自身不善于表达,女儿又远在国外,他还是通过视频电话,哪怕只会半遮半掩,也要表达出对女儿的爱。

虽然认为女儿“对大人有偏见”,高铭还是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帮助她去追星。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13)


女作家安妮·迪兰德回忆,她5岁时从地里挖出一枚一角钱银币,宝贝似的拿给爸爸看。爸爸很郑重地说:

“这枚银币为时光所埋葬,又被泥土精心包裹。”

爸爸这两句诗一般的语言,直接影响了女儿。安妮下定决心:

“我决定要去探险,当作家,把我所有的经历写成诗般的语言,告诉大家。”

试想,如果爸爸当时说:“你看你把手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快去洗干净!”或者“一角钱有什么稀奇的,值得你当宝贝!”安妮的作家梦肯定就做不出来了。

陈乐云的妈妈虽然只是一个女人,但苦难的生活把她锻炼成了一个刚强的“男人”——她不会阻止儿子用看不见的眼睛去探险世界。她需要儿子用一颗勇敢的心,去拥抱现实,也拥抱未来。


万千宠爱在于父母(宠爱最宠是子女)(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