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陈子昂的千古生命悲歌)(1)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名“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又不听别人的建议。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以文人不可轻信为由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又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愿望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愤,写下此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陈子昂的千古生命悲歌)(2)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陈子昂少年时就很聪明,好学剑术,常常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十七岁时与人比试剑术伤了人,从此弃武从文,立志要匡扶天下,他刻苦攻读,没几年就学涉百家,满腹经纶。他的文章写的特别好,时人称赞他“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唐高宗调露元年,满怀抱负的陈子昂,北上长安,入国子监学习,并于次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落第后回归故里,继续研读。唐开耀二年,24岁的陈子昂再次入长安参加科考,高中进士。不久唐高宗病逝,武则天执政,议迁高宗棺椁归葬乾陵。陈子昂性格耿直,直言敢谏,他听闻此事后,上书加以劝阻,武则天看后,赞其才华,任命他为麟台正字,不久后升右拾遗,故后世又称“陈拾遗”。

陈子昂曾与26岁和36岁时两度从军,出征边塞,对军事和边塞防务有深刻见解。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还被训斥降职,受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的陈子昂壮志难酬,悲愤莫名。三十八时愤而辞官回乡,奸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陈子昂的千古生命悲歌)(3)

向前看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向后看不见当今圣明君王。

一想到天地的广大无穷无尽,我独自落泪,倍感凄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向前看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乐毅,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的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向后看不见当今圣明君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以不可复见,后来的圣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了,自己真是生不逢时,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和抑郁苦闷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无穷无尽,不禁感到人的渺小,一种孤单寂寞的心情,悲从中来,使我怆然流泪。诗人以慷慨悲凉的语调,表现了自己的失意和寂寞无助的情怀。使读者感同身受从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仿佛面前出现一幅苍茫广阔的图画,在画面中,一位胸怀天下,充满抱负却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寂寞的诗人形象,深深的感动我们。

黄周兴《唐诗快》评: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陈子昂的千古生命悲歌)(4)

这首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助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陈子昂用自己的“生命悲歌”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