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识别帕金森(就能提前捕捉帕金森病的)(1)

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会想到手或下肢不停地抖动和震颤。事实上,当患者出现明显的运动症状后,此病可能已到中晚期了。因此,如何早期精准地诊断帕金森病,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成为广大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经过近25年的探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神经内科徐评议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快速检测的方式,只需通过皮针获取肩胛背部的一点真皮组织,通过神经科实验室的精准检测,就可以实现疾病诊断,这一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我国帕金森早期诊断技术向前迈进。

帕金森诊断难度大,有症状时已是中晚期

至今而言,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在排除其它疾病后,如果怀疑帕金森病,医生只能根据临床经验开出一些药物,导致很多非帕金森病患者疗效不佳,甚至出现严重副作用。据权威文献报道,帕金森的诊断更多依仗医生的临床经验,但该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确定诊断尚有困难,尤其是不典型或发病隐匿的帕金森相关疾病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大医院的PET-CT检查对出现典型运动障碍的帕金森症的诊断率高达70%,但该检查的价格太高昂,医保无法纳入报销。而且,由于技术原因,PET-CT不能对早期帕金森病进行准确判断,尤其对不典型帕金森病,诊断准确率欠佳。

例如,不少病人早期只有便秘、睡眠障碍(噩梦)、忧郁焦虑或胃肠道症状;有些病人只是平衡失调、容易跌倒,并没有出现上或下肢抖动和震颤。那么,这些患者到底是不是帕金森病?如果仅凭这些非运动症状,神经内科医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团队在探索,如何早期诊断帕金森疾病,做到“又快又好”?

徐评议解释,帕金森病的特征之一是α-突触核蛋白沉积物沉积于中脑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致使细胞凋亡。按教科书说法,检测出脑组织存在α-突触核蛋白沉积物,就可以确诊。但过去百年以来,要获得α-突触核蛋白,则需要脑穿刺活检,“总不能把脑袋劈开来查吧。”徐评议说。 因此,科学家们在想,身体的其他器官,是否有可能发现α-突触核蛋白沉积物?

生命的奥秘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刻显露出来。科学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组织会发生慢性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聪明”的α-突触核蛋白一抓到机会,就马上“出逃”,“逃”至全身各个部位,最终扩散、沉积在骨骼、皮肤、内脏等器官。

这一发现重新打开了团队的思路。因此,α-突触核蛋白检测不一定非要做脑穿刺活检,这是医疗技术理论的重大突破。

如何早期识别帕金森(就能提前捕捉帕金森病的)(2)

徐评议

取点皮肤就能让帕金森无处可逃

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组织,皮肤上是否能找到α-突触核蛋白?

第一步是获取皮肤。徐评议介绍,具体检测时,医生会用特殊的针管取样,患者就像打针一样,并不会感到明显不适。对于所取皮肤样本,从质量控制标准,会采用“三管法”进行检测,即是同时做三次检测以保证质量和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α-突触核蛋白很毒,100℃的开水烫不死它,到121℃才开始灭活。”徐评议团队的成员得出一种假设,想要让α-突触核蛋白“现形”,必须在特定高温下进行。最终,通过反复试验,改良配方,团队探索出70℃温控条件下的连续静态蛋白孵育模式。这一做法能有效清除杂质蛋白,让α-突触核蛋白无处可逃,不仅提高了检测结果的特异性,而且把检测过程缩短到3—12小时。

实验还需交叉印证。团队将128份不同病程的帕金森患者的针刺微量皮肤和40例国外赠送的脑组织进行检测,发现同一技术检测的结果相符合,α-突触核蛋白的阳性率达95%,证明皮肤组织检测α-突触核蛋白有效。

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团队考虑的重中之重。徐评议解释,团队发明的技术灵敏度很高,可将致病蛋白扩增放大1000万倍。更重要的是可以做到像傻瓜照相机一样简单易用,半天就能出结果。而且,孵育采用的材料都是国产,整个检测成本比PET-CT和国外同类技术便宜太多了。

徐评议表示,目前帕金森的皮肤快速超微检测已开始临床试用,对于60岁以上有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尤其是运动障碍症状的患者,最好评估一下是否需要做该项检查。

计划将中医药方引入帕金森疾病治疗

帕金森病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指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到2030年,帕金森病患者数将达500万,几乎占到全球患者数的一半。 按照传统的帕金森病诊疗模式,患者往往要穿梭于不同的科室间进行问诊、治疗,给行动受限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广医一院建立了帕金森病一站式高级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一条龙”服务。

这些年来,该院科室还建立了一套人工智能自动筛查系统,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基因检测、影像检查等部分综合进行加权评分,客观评估帕金森的罹患风险,比如,一名60—64岁的患者就诊,回答近30个问题后,软件系统会自动计算分数,若低于300分,则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小;反之可能是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建议做更精密的皮肤检查。

总之,人工智能医疗进一步赋能帕金森的早期筛查效率,也让更多基层居民受益。作为广东省帕金森病的龙头单位,广医一院还牵头建立了医联体联盟,为广大帕金森病患者就地医疗提供高质量保障、相互转诊提供方便,为下级医生进行精准诊疗指导。

对于未来,徐评议的想法还有更多。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徐评议打算开风气之先,根据团队攻关的科技成果,在帕金森的治疗领域引入改良的有效中医药方。目前改良的黄连解毒汤在动物实验时取得了较好数据,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知名药物杂志,引起国际注目。为此,该团队计划开展一个先单中心、后多中心的临床西药 中药方的临床治疗试验,以更好验证中医药文化在治疗帕金森上的效果,尤其是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我们不只是要跟跑、并跑,还需要领跑。”他说。

谈起科室的特色,徐评议侃侃而谈。他说,科室将神经康复与神经内科放在一起,有利于临床救治过程中,实现“一条龙”医疗服务,尤其是对于一些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来讲,若存在吞咽障碍,可进一步开展床边康复,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技术,团队也正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目前有一些积极成果。

【撰文】黄锦辉 韩文青 文字

【摄影】徐昊

【海报设计】刘玉洁

【作者】 黄锦辉;徐昊;刘玉洁

广东健康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