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贯用细节烘托气氛,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塞外凝汗成冰的寒气,还呈现出将士们真实的边关生活。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并非平常之景,而是在描写边塞之美,令人忍不住迫切地想去看看塞外寒霜之下的美景。

您不妨走进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笔下,来领略盛唐时期风光迤逦的边塞生活。

以笔写心,以文会友

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在唐太宗时期官拜中书令,死后尊享陪葬于昭陵。他的伯祖父和堂伯父虽然也都入朝为相,却不幸卷入朝廷纷争而不得善终。

公元715年,岑参出生在这样的家族背景里,家族的兴衰史也注定成为他一生难以冲出的樊笼。岑参的父亲岑植虽为刺史,却因为工作调动辗转千里。幸运的是岑植重视对儿子的教育。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是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岑参从小就显露才能,九岁就能赋诗写文章。

可叹的是,岑参的父亲早逝,岑参兄弟们随母亲来到嵩阳居住。山林的幽静,让他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问,为他以后淡远的文风奠定了基础。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2)

二十多岁时,振兴家族的责任感促使岑参带着自己的作品,从洛阳到长安求官,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四处投靠无门,只能与残杯、冷炙相对,独剩下一把把心酸泪。岑参在离开时还是身无官职的一介布衣。献书阙下这条路行不通,岑参决定走科考之路。

二十九岁的岑参考中进士,他以为可以施展才华报效国家,可惜朝廷只是委派给他一个小官职。任职前岑参写过《感旧赋》,讲述岑家的兴衰荣辱,官位在身的他还是不能改变家族的现状。

人总要生活,因此岑参还是前往上任,此时的他忍不住自嘲:“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岑参性情阳光,乐观向上,为他吸引不少文化圈内的好友。

同为“边塞诗人”的王昌龄即将去往被贬之地,岑参以诗来安慰好友:“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对朋友的关心朴实无华,却字字情真意切。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3)

岑参与“诗圣”杜甫也是惺惺相惜。他曾写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诉说他在朝廷里的苦闷,而好友杜甫也回赠“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以此来表达他理解岑参的心情。有一年的重阳节杜甫因为想念好友岑参,随即写下“思君令人瘦”的诗句,可见两人的友情至深至真。

出入长安的这些年,除了这两位挚友,岑参还认识了“诗仙”李白,结交了“诗佛”王维,“边塞诗人”高适等著名诗人。诗人们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笔,谱写出无数篇佳作,创造了盛唐的文化繁荣景象。

正所谓,以笔写心,以文会友。岑参的诗写的走心,能够吸引同频之人。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一群人的力量巨大,凝聚微弱之光,汇聚千万能量。

一支笔,书写异域风情

已过而立年,前途依旧黯淡的岑参遇到颜真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在颜真卿的推荐下,岑参入职时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开启他的首次西域之行。

尽管岑参满怀壮志,渴望在边塞建功立业,但是当他在途中遇到回京的使者,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一去不知道何年能够再返回中原。

岑参虽说了解塞外环境恶劣,但是他想要为家人的生活做长久的打算,他深知此行决定着仕途的未来。然而,在这段时间,岑参并没有机会大展拳脚,所以他把时间都用在了解塞外的人文风俗里。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4)

看着战马疾驰而过,只留下夕阳里的黑影,他深感西北边陲的广漠与人烟罕至,挥笔写下:“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后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派他回长安做述职报告。两年后,二次出塞的岑参终于遇到他军营里的知己,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封常清推荐他做幕府的判官,两人一起为国家而战。岑参的很多塞外佳作就是在此时腾空出世。

在马蹄声声,风尘漫天的塞外,岑参的天地不再是从前的淡远,而是多了豪迈、新奇与雄壮。就像他描写火焰山的独特景象时,看到满山的火云仿佛被无形的大手攥在一起,鸟儿们都不敢靠近,然而突然吹来一阵大风,火云散尽,当你还在诧异时,塞外的大雨又把火云聚拢起来,果真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除却西域的异域风情,岑参把目光也着眼于边陲官兵们的真实生活。不论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还是开头提及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字里行间写出了边陲将士所要面对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惧严寒,不畏生死,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与不朽的精神。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称赞岑参:“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将岑参视为李白和杜甫之后,与他们共齐名的诗人,可见其才情斐然。

岑参发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既有风格绮丽,又不失气势恢宏,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塞外的无限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细腻的赤诚之心。

功名利禄如烟尘,惟有心安是最真

岑参一生都在为家族的荣耀而努力拼搏,却总是事与愿违,这一切都直接指向盛唐朝廷。

安史之乱后,当唐玄宗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听信小人的谗言,驱赶忠良之才时,盛唐就已经走向衰弱。岑参笔下“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的安稳局面再也不曾出现。

岑参情感充沛,他为朋友写下不少送别诗。除了写给挚友王昌龄和杜甫的诗,还有写给同僚的诗句。岑参迎着风雪送别同僚萧治,心中不免为他担忧,唯有相赠青松树枝,方便萧治在雪地上行走。当岑参送别江陵泉少府时,他则是积极乐观的开导同事:“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6)

在塞外,火山云霞、天山大雪、风沙走石、人情世故,都融进了岑参的感情。两次出入西域,虽未能成就岑参光耀门楣的夙愿,却成就了他“边塞诗人”代表人物的地位。

岑参汇集情感于诗中,既写出了个人的思乡之情,也让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凝结于笔下。塞外的生活,或许是岑参这一生最为放松的时光。他可以暂时抛开仕途的烦恼,尽情地沉浸在创作里。

命运之手却不愿意放开岑参,他的上司兼知己封常清将军被小人陷害遭唐玄宗斩首。岑参又一次被迫回长安,尽管在好友杜甫的周旋下,他被推荐为右补阙,说是可以辅助朝廷举荐人才,但是唐玄宗后期朝政已经被皇戚和宦官把持,根本就没有他人的话语权。

七年后,岑参也和父亲一样成为刺史,也正是这个工作,让他被后人称为“岑嘉州”。可惜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拒绝协助上司贿赂官员而被辞退。丢官后岑参沮丧地说:“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想来想去还不如回家好。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千树梨花塞北江南)(7)

远在四川的岑参此时想着家乡的人和物,不禁念到:“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功名利禄,早晚如烟尘,惟有心安是最真。

公元770年,辗转回家的岑参路遇匪徒,不得不停留在成都,等待时机,却不想这个一生都在为家族奔波的人,病逝于异乡。

岑参身披戎装出入西域,一支笔诉尽百转衷肠,既有他的惆怅,也有他的豪情,既有慨叹于异域风情的震撼,也有万千爱国深情。

纵观诗人岑参的一生,振兴岑氏家族是他毕生奋斗却又未能实现的目标。所幸,岑参交友广泛,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岑参一生两次出入西域,辽阔的天地和风土人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间,流淌在他的文字里,让他心境变得淡然,心胸更为豁达,使他渐渐地放下心中的执念。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间,学会放下,与自己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