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夏普正式发布了型号为J-SH04的手机,内置11万像素摄像头,可拍摄355*288像素分辨率照片,其也成为了世界第一部带拍照功能的手机,为当时的手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过20多年的演变,手机的影像能力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功能,更有主打拍照的影像手机盛行,成为用户手中的创作或记录工具,定格下很多精彩的瞬间。
纵观过去的20多年,手机影像的提升,从一开始的“唯像素论”,到如今的“自研芯片”。我们不难看出,手机影像领域的发展变化显然是产生了质的变化。在手机刚具备拍摄能力时,手机厂商在每一代手机的更新上,均会不断地提高手机的像素,以此提升自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对于手机来说,像素高达一定程度后,对于手机影像能力的改善并不那么明显了,于是“多镜头手机”出现了。
这个时期的手机镜头成为了手机独有的标志,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摄像头模组的数量或排列,依旧能够辨别出手机的品牌或型号。而镜头的数量,确实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玩法,手机可以通过调用不同的镜头,例如广角、微距、长焦,以此来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在如今的市场上,后置单镜头的手机已经很少见了,反而后置双摄、三摄、四摄等屡见不鲜。
有了“镜头数量”之争,自然也少不了“镜头质量”的竞争。论起专业制作镜头,相机厂商才是行业的权威,于是出现了与哈苏、蔡司、莱卡联名的大底镜头,从光学的角度解决控制进光量、消除“鬼影”等问题。而伴随着镜头之争而生的,则是所谓的“计算摄影”。
计算摄影的出现,可以说是手机影像发展的转折点,手机影像发展由堆叠硬件开始进入软硬兼施的时代。在硬件的基础上,从单摄多帧融合,到单一焦段多摄融合,再到全镜头参与全焦段融合,通过手机核心处理器的AI能力,拍摄计算出最接近当前场景下的画面。然而,手机的核心处理器带来的影像计算能力,终究是有限的,于是厂商开始了自研影像芯片的征途。
国内最具代表的是vivo的“V1 ”以及OPPO的“MariSilicon X”,采用双芯之后的手机,计算能力确实获得了可见的提升,有着其他手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自手机影像迈入计算摄影时代,以及自研影像ISP的出现,无疑为手机厂商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且极有可能会促使整个行业朝着“自研影像芯片”的方向演变。
另一方面,计算摄影的时代,手机的影像不再只停留在静态影像上,而是慢慢在动态影像方面发力。短视频盛行之下,手机成为了重要的制作工具,对于视频拍摄能力的要求显然也在提高。例如去年发布的iPhone 13系列,增加了“电影效果”视频拍摄模式,强大的算法将电影镜头语言融入到手机中,属实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创作途径。
手机影像,虽说在不断地“内卷”之中,但却也“卷”出了新的东西。自手机迈入计算摄影的那一步起,手机影像的发展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硬件加持,更重要地是来源于算法强大且精准的计算能力。硬件决定影像的上限,软件却决定着成像的下限,只有两者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更好的影像效果。软硬兼施下,未来的手机影像,自然也会越来越贴近用户的日常,让普通大众也能迈入摄影的门槛,我想这才是手机影像的初衷,真正地大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