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民间传统游戏(亟待保护与继承的民间传统游戏)(1)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达斡尔语“嘎尔出哈”的汉语音译,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学名为“髌骨”,原指兽类或畜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的拐踝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等动物。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小面,形状不规则。它的四个比较大的面,据清人徐兰《塞上杂记》记载:“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这是古代的称法,近代与之稍异,凹面叫做坑儿,凸面叫做背儿,一面像支楞的花瓣,叫做珍儿,一面丰满而平坦,叫做轮儿。

嘎拉哈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考古发现,北魏鲜卑墓、辽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明清墓都有随葬的犴、牛、狍、羊的嘎拉哈。在古代,嘎拉哈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嘎拉哈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代表不同军事名类,成为战局中沙盘演示的棋子。后来,嘎拉哈神化为“定福祸决嫌疑”的占卜工具,视“解者为凶,合者为吉”,“驴坑为凶,珍背为吉,珍包子为大吉”。有的民族祭祖时用6只羊嘎拉哈,表示六畜兴旺;满族、锡伯族将嘎拉哈装入“妈妈口袋”,平日放在祖宗匣内;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摇车的两侧、底上部都系挂嘎拉哈,以求吉驱邪。

好玩的民间传统游戏(亟待保护与继承的民间传统游戏)(2)

嘎拉哈的制作比较讲究,是把野兽或家畜的拐踝骨经过蒸煮去肉脱脂,然后上色。通常要上成红色或绿色,以红色为多。古代北方民族喜欢养猪,猪的嘎拉哈最容易弄到,所以是最常见的。狍子的嘎拉哈小巧玲珑,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狍子的嘎拉哈是最好的,但很稀少。羊的嘎拉哈也称羊拐,与狍子相近,所以更加流行。古代还有金属铸造的嘎拉哈,最早始于北魏,而以辽、金、元最多。1955年10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发现北魏砖墓一座,随葬品中有铜制的嘎拉哈一枚,长3.1厘米,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铜嘎拉哈。1983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一枚钢铸的仿绵羊嘎拉哈。辽墓出土玉器中还有玉嘎拉哈。在金上京地区金墓中屡次发现用水晶、白玉、铜等雕刻而成的嘎拉哈,多数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类似汉族童子玉坠,长年佩带,具吉祥之瑞。至此,嘎拉哈在北方民族生活中已经成为了财富的标志、吉祥的象征。在满、蒙、达斡尔族等民族中流传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在《蒙古秘史》第116节,铁木真11岁跟扎木合结盟时,将一个铜灌的嘎拉哈赠给扎木合,扎木合也将一枚狍子的嘎拉哈赠给铁木真。

北魏时,拓跋鲜卑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嘎拉哈开始成为了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古代契丹和蒙古有一种击髀石的游戏,现代蒙古族又叫击古尔。《辽史·游幸表》68卷云,穆宗应历六年(965年),“与群臣冰上击髀石为戏。” 《元史·本纪第一·太祖》载:“复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纳真熟视之,亦兄家物也。始问童子,亦如之。”清代满族也有类似的玩法。杨宾《柳边纪略》记载:满族“童子相戏,多剔獐、狍、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可见,当时玩嘎拉哈的主角是男孩,以击打为主。后来,玩嘎拉哈的主角发展成为了女孩,并且更为流行。根据满族有关资料记载,因为在正月里有规定不许姑娘们动针线,于是女孩子们就兴起了这种在屋里炕上就能玩的游戏。而且,北方冬季寒冷,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玩嘎拉哈,也是女孩子游戏的上上之选。所以明清时期玩嘎拉哈在满族闺中盛行,并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体游戏。

好玩的民间传统游戏(亟待保护与继承的民间传统游戏)(3)

嘎拉哈的玩法很多。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满洲源流考》载:“或两手捧多枚星散炕上,以一手持石球高掷空中,当球未落之际,急以其手抓炕上嘎拉哈成对者二枚,还接其球,以子、球在握,不动别于者为歘”。《柳边纪略》云:“手握四枚,同时掷之,各得一面者,曰撂四样。”现代的玩法与古代类似,但花样比古代更为繁多。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洒出(俗称“泼”)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不中(俗称“溜”)或碰到其它子儿(俗称“砸”)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欻(chuǎ)嘎拉哈,也叫欻子儿,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有欻单、欻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欻嘎拉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掷嘎拉哈,也叫掷子儿或掷骰子。掷骰子用3个嘎拉哈,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有的庄家或下注者在掷骰子时高喊:“包子、四五六”,以烘造气氛。此外,还有捉嘎拉哈、猜嘎拉哈、夺嘎拉哈等玩法,往往参加的人数很多,是将百儿八十个子儿,将“老母”往上抛,高低不限,同时由子儿堆里迅速挠出几个或十几个,接住将要落地的“老母”掷向空中,同时抓挠出的全部嘎拉哈,嘎拉哈被夺尽后,多者为胜。

欻嘎拉哈,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在过去的时代,女孩子把它抓来抛去,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所以过去欻“嘎拉哈”,不仅是闺中游戏,而且还是生存训练。

好玩的民间传统游戏(亟待保护与继承的民间传统游戏)(4)

“嘎拉哈”是满语,指狍子、猪、羊的后腿膑骨。它有四个面,凸起的一面叫“背”,背的反面有个凹,称为“坑”,侧面较光平的一面叫“驴”,较多纹络的一面叫“真”。它可以染上红、黄、蓝、绿等颇色,放在一起十分好看。

最平常的一种玩法是欻的一种,通常都用四个嘎拉哈,并融入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沙包。玩时先将四个嘎拉哈抓在手里,一转手腕撒在炕上,然后用一只手将沙包向上抛起,沙包在空中之时,手要迅速抓起炕上的一枚嘎拉哈或数枚嘎拉哈,然后再将沙包接住,如接不住就为失败。成功抓起一次后,再接着抓,何时未接住沙包,何时转入下家。还有复杂一点的玩法,要按嘎拉哈四个面的变换顺序,在每抛起一次沙包时,把嘎拉哈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沙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嘎拉哈抓起,并接住沙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沙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嘎拉哈就为输,就转入下家。抓四样是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所谓四样即四个嘎拉哈中坑儿、背儿、珍儿、轮儿各有一枚。因为四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四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它嘎拉哈,难度相当大。所以,在过去善于抓四样的女孩子都是心灵手巧的。

(图文整理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