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如衣服出自哪里(妻子如衣服与人尽可夫)(1)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婚姻是爱情的港湾;婚姻是爱情的保证。

所以说:在两性情感婚姻方面,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人们婚姻生活来看,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诚然,爱情有保质期,或者说爱情需要保鲜。相对于爱情的新鲜感和激情来说,现在的或者说传统的婚姻确实显得过于漫长和沉闷。所以从这方面理解,“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不无道理。

但是,爱情如果没有婚姻作为载体,更象是“空中楼阁”,常有人比喻男女欢爱生下小孩是所谓“爱情的结晶”。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爱情的目的与结果一旦与人类繁衍联系起来,必然要有婚姻作为保障。因为人类繁育活动是一件时间周期长(超过绝大多数动物),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共同繁育后代的两性全方位通力合作及分工。需要男女双方组成家庭,共同进退,共同物质利益获得及消费。随着时间推移,一对男女有可能繁衍成一个家族(即所谓“儿孙满堂”)。而在人类早期,一个家族就可能形成一个氏族,控制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

相反,爱情如果没有婚姻作为保障。随着激情消退,很容易“烟消云散”。例如:婚外情,一种特殊、另类的“爱情”,因为没有婚姻“外壳”,除开极端的例子,修成“正果”的极少,一般几年就维系不下去了,少数冲破阻碍力在一起的,大部分都“伤筋动骨”,或“一地鸡毛”。更不用说那些酿成刑事案件的。从这方面讲,“婚姻确实是爱情的保证”。

正因为爱情与婚姻关系密切,所以许多“爱情至上主义者”认为:相爱的男女配偶应该是各自的唯一,甚至应该超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非常恩爱的夫妻,不过也有很多反目成仇的怨偶仇侣,古人都说过: “至亲至疏夫妻”。

而在男权盛行的封建时代,从来不认为妻子是男人们的唯一,所以,有条件的男性可以妻妾成群。有“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之说(见明代·孟称舜《二胥记》)。意思是妻子如衣服可以替换,远不如兄弟重要。

但是,在男权盛行的儒家社会,却要求女性将丈夫看作唯一:即所谓“夫为妻纲”,“出嫁从夫”,甚至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死得早的话,还应该“守节”终老。

那么,女性的真实想法呢,则往往被忽略或被压制。所以,要知道古代女性是不是真的将自己的配偶看作唯一,在男权盛行儒家社会肯定探究不到的。但不妨将时间往前推,即儒家思想还没有成为中国主导思想时候,即男权还不盛行那么厉害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不妨来看看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典故——“人尽可夫”。

《左传.桓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郑国祭仲专权,郑厉公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刺杀他。不巧被其妻雍姬获知,父亲和丈夫有了冲突,雍姬犯难了,请教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近(更重要)?她母亲毫不犹豫的说出了这个著名典故:

“人尽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一个女子,人人都可以其丈夫的,至于父亲,是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丈夫不能与之相比的。

听了母亲的话,雍姬告发其夫,雍纠被祭仲所杀。

(不过“人尽可夫”现在意思变了:现在形容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所有的男人上床,当自己的丈夫看待。)

把“妻子如衣服”和“人尽可夫”比较来看,意思其实差不多:都说明配偶姻亲关系不如血亲关系重要。从这方面来说,古代男女心目中的配偶地位,应该是“半斤八两”的。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男女平等”(爱情至上主义者要吐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