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清“和尚”“尼姑”为什么不对之前,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出家?一般人认为在寺庙里拜了老和尚为师,剃了光头,穿了架裟,住在寺庙里就算出家了其实不对,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受戒”,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和尚和法师的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和尚和法师的区别(和尚法师大师都可以喊)

老和尚和法师的区别

在说清“和尚”“尼姑”为什么不对之前,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出家?一般人认为在寺庙里拜了老和尚为师,剃了光头,穿了架裟,住在寺庙里就算出家了。其实不对,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受戒”。

这里,“戒”的意思是“戒律”。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一样,佛教有一些规定,什么事允许做,什么事不许做这些规定就叫“戒律”。而所谓“受戒”就是说通过规定的仪式,发誓以后要遵守某些戒律。

大多数人把出家人称为“和尚”、“尼姑”。其实这些称呼都不恰当,佛教对出家和未出家的人其实有着标准称呼。

沙弥:7岁至20岁的男性出家者。民间俗称的“小和尚”。

沙弥尼:7岁至18岁的女性出家者。民间俗称的“小尼姑",但注意,这是非常不礼貌的称呼。

比丘:20岁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民间俗称“和尚”。

比丘尼:20岁以上的女性出家者。民间俗称“尼姑”,同样这个称呼也十分不礼貌。

优婆塞:不出家的男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

优婆夷:不出家的女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女居士”。

相对这些佛教对信徒正式的称呼,“和尚”、“尼姑”都是中国民间创造出的称呼,其中和尚原本是对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称呼,后来变成了对男性僧人都称“和尚”,这倒也算是尊敬。但“尼姑”就不能随便喊了, 非常没有礼貌。

尼姑出自“比丘尼”,这个“尼”字是梵语女性词尾音。而中国古人习惯称呼未出嫁的女性叫“姑娘”。想当然地把“尼”字和“姑"字组合在一起。这个称呼非常失礼。一般来说,出家人可以称呼“法师”、“大师”、“大和尚”、“长老"都没有问题。

另外,之前有网友回复,提到了“洒家”这个称呼,认为“洒家”也是和尚专用的词汇。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是《水浒传》造成的误会。

《水浒传》里鲁智深总是自称“洒家”,但“洒家”是宋时的方言,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用,鲁智深在出家之前也用过“洒家”自称的。刚才说了区分出家人的重要区别,是受戒。一般情况下最少20岁才能出家受戒。不到20岁只能当沙弥、沙弥尼。

有人要问,鲁智深算是比丘吗?

当然是,鲁智深出家的时候,专门举行过受戒的仪式。但后来鲁智深喝酒吃肉,甚至还违反了杀戒。按照戒律早应该被开除出僧团。但是在当时,鲁智深属于“替天行道”,武力强横,没有哪个不识趣的僧人会指出鲁智深违反戒律的问题。所以鲁智深其实虽然没有被开除出僧团、但是个不合格的比丘。

鲁智深是比丘,那么武松为什么是“头陀"吗?

注意,“头陀”这个称呼指的不是受什么戒,而是一种修行方式。“头陀行”指的是一种苦行的方法。修头陀行的人要比一般的比丘更加艰苦。

最初的僧人本来就规定必须乞讨为生、不能积蓄钱财、过了中午不能再吃食物。而头陀行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规定,比如不能住在寺庙里,晚上要睡在墓地里,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要穿死人身上的衣服等等。修“头陀行”的人,就被称为“头陀”。

然而“头陀”这个词到了中国,变成了“没有寺庙,四处游方的僧人”。所以也被称为“行者"。这也就是行者武松的来历。

相对应的是,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本是道家出身,没有受过佛教戒礼,所以唐僧给对孙悟空起个混名,称为行者,也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要说的是,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认为出家人的头顶都要烧几排小圆点儿。其实,那些小圆点叫做烧戒疤,是中国特有的,从元代才开始流行的,而且只有汉族僧人烧戒疤。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烧戒疤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是一种陋习。所以如今早已明文废止烧戒疤的行为。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反正不要钱,多少学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