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家乡的地名有什么历史?作为山东人,忽然发现很少想过山东这个地名儿打哪儿来。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山东的“山”就是泰山?别说,挺像。毕竟山东地面上最著名的山脉就是泰山,以此命名,挺顺溜?
事实上,山东的山并不是泰山。
山东山西,像是地名的对称。山西是太行山以西,那么我们山东人也乘此一脉,是太行山以东的人吗?不像,太行山离得有点远,如果那么算,河北估计不愿意,山东地盘有点大。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山东的“山”从具体到泛指,经历了一个不同的过程,涵义也因此不同。最早山东的“山”可以解读为“崤山”,它在河南的西部。
《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崤山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登崤山北眺,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崤函"之地,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
把崤山的东边叫做山东——实际上,这是来自秦国的视角。战国时期,崤山是秦国与韩国的边界线,秦国经常把位于崤山以东的韩、楚、赵、魏、齐、燕六国称为“山东六国”。在相关史籍如《商君书》、《韩非子》、《汉书》中,提到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当时的“山东”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今天的行政概念。
不过,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到了盛唐,若有人说你是“山东”来的,那就是太行山脉以东来的了,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北部。这时的“山东”,范围比春秋战国的“山东”,范围大大缩小。
到了宋朝,“山东”范围继续缩小,大多数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了。而山东正式作为行政区在世界上出现是在金朝,到了明朝山东的管辖区才出现与山东省现在更为接近的称呼。在明朝,全国设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这时山西、山东都有了,都是独立行政区。其中,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东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这就意味着,明朝时期的山西山东的分界线说是太行山的话,也没错。
清朝在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这一划,山东和山西之间就多了一个直隶省,也就是后来的河北乃至京津。
“山东”一词成词很早,历史悠久。而奇妙的是,山东的“山”其实经历了变迁。崤山也好,太行山也好,都能说得出一部分理由。理由和理由之间,不就是我们祖先的历史之迁麽。
来源:大众日报·山东政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