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豹女狼”这个名字红遍了网络,大家注意到原来还有“豹”这个姓根据公安部于2021年2月8日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我国目前在用的姓氏有6000多个,但根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统计,从古至今各民族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2.4万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姓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姓氏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有趣的姓氏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姓和氏是有什么不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么不同(姓和氏在古代最早有区别)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么不同

前段时间,“豹女狼”这个名字红遍了网络,大家注意到原来还有“豹”这个姓。根据公安部于2021年2月8日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我国目前在用的姓氏有6000多个,但根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统计,从古至今各民族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2.4万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姓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姓氏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有趣的姓氏呢?

古代姓和氏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字。在古文献中一般认为,姓氏从上古时期就有之。《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根据《国语·晋语》,这十四人有十二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和依。至于氏,就是姓的分支,比如《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就是说姒姓分支出了这些氏。

随着近代西方民族学的母系氏族社会说与图腾制度理论的引进,不少学者又倾向用西方理论来印证传世文献的记载。他们认为,姓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也就是所谓的“图腾”;而氏来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五帝时期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这种说法至今仍然大有市场。但实际上,上述理论在现代民族学中本来就已过时,而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没有发现商代人有规范的姓氏制度。从严谨的角度考虑的话,姓氏更可能是周代的产物。

在周代社会里,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大体来说,姓代表的是血缘出身,是不变的;氏代表的是家族集团,是变化的。举个例子,周天子姓姬,他的叔伯兄弟被分封至鲁、晋、卫、蔡这些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君都是姬姓,但又分别属于鲁、晋、卫、蔡这些不同的家族集团(氏)。但氏不能简单视为姓的分支,因为根据同姓不婚的制度,诸侯的配偶一般是外姓女子,比如鲁国国君娶了齐国公主姜夫人,那么姜夫人也从“齐”这个氏转入了“鲁”这个氏里。

姓因为比较固定,所以也就比较少,在周代常见的也就只有姬、姜、嬴、子、芈、妫、姞、风、姒、妘、任、己、祁、曼、隗、归、祁、曹等寥寥一二十个。而且,因为姓代表的只是血缘,所以一般只有女性在名中称姓,比如苏妲己的“苏”是母国的氏而“己”是姓,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同姓联姻的情况;氏代表的是家族,所以男性往往只需要称氏。比如孔子是商人后代子姓孔氏,但他只叫孔丘而不叫子丘,至于“孔子”的“子”不是姓,而是尊称了。

周代的氏非常多,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是以居住地名为氏,这种来源最为普遍,又分为以封国(封地)为氏或者以居住地为氏。比如东周列国的国名周、秦、楚、齐、燕、赵、魏、韩、宋、卫、陈、蔡、郑、徐、许,这些都是当时的氏,因为人口数量多,直到今天也都是常见的姓氏,但有些小地方的氏就比较小众了,如钟离、令狐、邯郸;至于居住地,如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宫、西宫、南宫、北宫,表明他们家族居住在城郭、城门、宫殿附近。

第二是以祖先的名号为氏,这种来源也不少,包括以祖先的字、谥、职为氏,带有纪念性质。比如春秋鲁国著名的“三桓”仲(孟)氏、叔孙氏、季氏,分别就来自于三位祖先的字仲、叔、季。叔孙氏本为叔氏,但又分出了叔仲氏,所以以叔孙氏来区别。比如战国楚国的三大家族屈、景、昭,其中景氏来源于楚景平王,昭氏来源于楚昭王与楚悼王(昭、悼通假)。至于官职,比较典型的就是司空、司马、司徒这些,他们后代以官职为氏。

到战国时期分封社会解体,也就没有了区分姓和氏的必要,这样一来,姓和氏也就逐渐合流,成为了一个新的词“姓氏”。一方面,姓的血缘功能保留了下来,除了改姓、赐姓等特殊情况外,姓氏一般不再轻易变化;而另一方面,氏的社会功能也保留了下来,今天的姓氏实际上更多也就是周代的姓。姓氏的合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直至西汉才完成。汉初把齐国田氏迁到关中,就按迁徙顺序定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氏。

姓氏在合流的同时也由贵族化实现了大众化,后世还有一些新的姓氏慢慢加入,像一些周边民族、外族汉化后,有的直接攀附汉人姓氏,比如建立前赵的匈奴屠各部以刘为氏;有的以祖国国名为氏,比如安姓、康姓一般认为来自西域的安息国、康居国,姜姓也与羌人有关;有的用汉字制造新的姓氏,比如十六国时期的慕容、宇文、贺兰,辽朝的耶律,金朝的完颜,等等。但我国的主要姓氏和基本模式,仍然早在周代、汉代就已经奠定了。

拿《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排名前五的姓氏王、李、张、刘、陈来看,实际上最早都可以追溯至周代。王氏其实就是周代王者之后,他们后人有的称王孙氏,简化为王氏或孙氏。李氏一般认为是司法官“大理”的通假,也有可能来源于宋国大夫老氏的讹传;张氏比较可信的是来源于晋国大夫解张之后,也有说系先祖张挥发明弓箭;刘氏比较可信的是来源于周代刘国,但汉朝人把祖上追溯到了夏朝的御龙氏;陈氏来源于周代陈国。

时至今日,姓氏文化已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一部分。每个中国人都有姓氏,它代表着我们从哪里来。中华文明要一代代薪火相传,寻根问祖自然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