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坚持城乡一体、持续推动文明创建迈向纵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着重抓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以文化浸润人心,让文明成为城市闪亮底色,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惠城区文化馆教室内,市民跟老师免费学习乐器。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摄
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飞速增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溯源是力透纸背、意味深远的篇章。
近年来,惠州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在修葺保护旧景点、名古迹,活化开发文保单位上下了不少功夫,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4年,惠州在广东省21个地市中率先实施《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办法规定,对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扶持资金,对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扶持资金,并给予每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每年5万元日常保护运作经费。
高度重视和经费保障让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呈飞速增长态势。
2012年,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3处。2022年,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
近几年,惠州建成了叶挺纪念馆、邓演达纪念园、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东江纵队纪念馆、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等文化场馆。东坡祠、宾兴馆等重新向大众开放;精心打造东坡园、丰渚园、挂榜阁等精品景点,并重点恢复历史古迹丰湖书院、横槎小隐;重建九曲桥,修缮陈炯明墓园;建设故乡园、三江园、桃梅园等主题园林,复建荔浦风清……这些重新挖掘和包装惠州西湖及周边历史文化景点的做法,使惠州文化品位提档升级。
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惠州还不断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持续打造水东街、野岛、祝屋巷、33号青年街区、752艺术仓等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旅游产品品质,让更多的“无形文化”变为“有形效益”。
白天,惠州西湖边,祝枝山曾居住过的祝屋巷文旅街区散发着旖旎魅力,吸引人们前往静静度过慢时光,享受小确幸。树影斑驳、音乐轻缓、茗茶沁心、咖啡香醇……
夜晚,始建于北宋的水东街,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披上霓虹羽衣,熠熠生辉,流光溢彩。街边的音乐餐吧、电音剧场、潮流美食激发了千年古街的夜间新活力。今年8月,水东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惠州市中国画学会首期公益培训班学员在学习国画。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摄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回应民众新需求新期待
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到图书馆阅览学习”“到文化馆参加免费公益培训”“到博物馆看展打卡”,享受文化浸润已成为越来越多惠州人的生活习惯,在年轻人中更是慢慢成了一种新风尚……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十年前,惠州公共文化服务重点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如今,升级成了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小切口大变化”,时刻关注民众需求,及时回应民生关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打造“惠民之州”,加快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目前,全市73个镇级综合文化站通过广东省文旅厅评估定级,127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6个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5个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陆续推出,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不断满足着广大群众对高效、便捷文化生活的向往。
在城市,一座座标志性的文化场馆拔地而起,惠民利民。颇具创意的城市书房、精致典雅的文创商店、古香古色的历史街巷、设计感满满的文创园区,散布于惠州大街小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日常忙碌的生活“加码”“赋能”。
在乡村,通过开展百场文化惠民活动,百场“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农村”等系列活动,一个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亲们的“文化家园”,读书看报、观赏电影、开展文体活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多元、积极向上。
在线上,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内容丰富,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再被山水阻隔,城乡群众能同步分享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惠州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浸润城乡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更深层次的体现是城市的文明程度。
近年来,惠州以创聚力,持续推动文明创建迈向纵深,坚持城乡一体、全域推进,提高城市品质“精度”、城市颜值“亮度”、城市精神“深度”,不断凝聚竞逐一流的精神动力,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惠城区水口街道姚村村,精彩的篮球赛不时上演。赛场上,双方的啦啦队拉起了展示己方特色的横幅,喊起口号,为球员们呐喊助威,每一次精彩的进球,都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篮球成为了该村活跃乡村文化氛围、增强村民凝聚力的乡风文明建设重要载体。
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姚村村的变化正是惠州乡村的一个缩影。惠州尊重镇(街)、村(居)的多样性,按照“一镇街一品牌,一镇街一特色”“一村居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打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乡村风貌,让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温暖的邻里关系在农村保留,充分展示乡土风情,真正实现人文美、风尚美、环境美、文化美。
一边热情地与前来购物的顾客打招呼,一边在冰柜里熟练挑拣着各种速冻食品,在惠州江北海吉星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党员示范户曾建东特别忙,自2008年开店来,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坚信“只要诚信经营,生意自然好”。
走进惠州金华悦国际酒店餐厅,“文明”“诚信”等字眼随处可见,墙上的醒目位置悬挂着“光盘行动”宣传语……顾客对这个“内外兼修”的酒店餐厅大加点赞,“这是一道‘文明风景线’,时刻提醒人们要传承、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在城市,惠州倡导文明用语、文明用餐、文明上网、文明诚信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市民革除陋习、树立新风,致力将文明风尚潜移默化影响到每位市民,让整个城市处处充满文明气息。
一条条深入人心的公益广告、一个个文明礼让的感人瞬间、一场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活动……在一个人一家庭、一村落一社区、一企业一行业传播,惠州的文化浸润既有自上而下的高屋建瓴,又有由下而上的具体实践。
创建文明城,培育文明人。这一良好的社会生态也成为城市道德内生式发展的沃土。目前,惠州实名注册志愿者超130万人,每5名全市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注册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超6800个。
来源:惠州日报
采写:记者龚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