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飘想聊很久了。

说实话,好久没遇到一部,大众观感与影评口碑如此割裂的电影了——

《兔子暴力》。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

上映这么久,豆瓣6.2,刚及格。

但,随手一搜评论的关键词,却相当“两极”——

“二十年难遇的好片”。

“值得载入影史的角色”。

甚至,“6分配不上女主”。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

又一颗被不懂电影的观众埋没的蒙尘明珠?

看完电影后。

飘只想用一句话概括观后感——

没有文艺命,一堆文艺病。

PS:以下涉及部分剧透,介意慎读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3)

《兔子暴力》本该是个很值得讨论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一件现实旧案——

2011年,南京母女绑架杀人案。

一位母亲,抛夫弃女多年后,重新认回了女儿,后因染上了赌瘾,无法偿还70万的高利贷,就教唆女儿绑架同学。

结果,先是女儿意外换了绑架对象,接着母女二人又合力杀死了受害者。

赌徒身份的母亲,自小单亲的女儿,再加上母女合作犯罪的行为。

三个元素拼在一块,本就是一桩值得探讨的社会新闻。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审讯过程。

主要策划人母亲用了6小时就招供了,而被教唆的未成年女儿,竟硬生生扛了8个半小时。

这种心理素质,让见多识广的警察都感到惊讶。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4)

是什么让女儿对母亲产生了,不管不顾的,牺牲自我的,报复式的爱。

又是什么,让本该“虎毒不食子”的母亲,把罪责通通推到女儿身上去,毫无无怜顾之心。

母女两人的心理动机,扭曲的亲子关系所折射的家庭、社会问题等,都值得去好好探讨。

哪怕只是单纯展现这个故事,也能带来一定的思考和警惕意义。

结果,万万想不到的是。

《兔子暴力》的成片,却选取了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

文艺片。

犯罪文艺片,当然我们也见过。

《白日焰火》《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李米的猜想》,都是。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5)

但问题是,优秀文艺片的形韵,《兔子暴力》未得要领。

但文艺烂片易犯的毛病,却继承得很完整。

最明显的,就是它几乎涵盖了如今国产文艺片必备的几大硬意象——

重工业小城、阴雨绵绵、意识流镜头、心事少女、神秘美丽的外来者……

以及黄觉。

好的文艺片,用意象营造氛围,是为了更完整地烘托出故事发生的环境,以及人物幽微的、复杂的内心与情感。

意象与影片主旨、人物形象所形成的,是一种巧妙的互文。

可《兔子暴力》里,却处处是割裂。

就说文艺片中最常见的心事少女,女儿水青。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6)

在影片中,导演拍摄了大量她独自在外游荡的情绪化镜头,以及冗长压抑的空洞梦境展现少女的心事重重。

却看不出这个自小失去母亲的少女,有着怎样的个性,她在意的是什么。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7)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8)

女儿的形象,含混模糊。

万茜扮演的母亲曲婷,也被贴上与原型完全不一致的标签。

一个神秘的外来者。

她并不市井,也不落魄,而是有着极其浓厚的文艺氛围。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9)

很明显文艺也是女主万茜这部片的营销方向

就像她身上穿的黄色裙子。

鲜活娇媚,松弛轻佻,大胆肆意,无一不和小城格格不入。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0)

说实话,万茜这么一张充满情绪,情感暧昧的脸,来饰演这类角色倒也相得益彰。

但别忘了,她可是为了逃避高利贷追债而回来的。

在她身上,丝毫看不到沉重现实对她的蚕食与消耗。

相反,轻盈得不得了。

前期对她的形象渲染得越迷人越浪漫,后期她被黑社会追杀时的崩溃,就有多失真。

从文艺到现实,毫无铺垫的扭转,生生将角色人设劈成了两半。

况且,回归到故事本身,它还是一部粗粝的现实的犯罪故事。

飘并不是说,悲剧故事不能文艺化。

而是,不能文艺在表面。

用文艺的手法,刻画苦涩荒诞的悲剧,本来是更能抛开简单的对错判断,去呈现现实的沉重无奈,与人性的灰度。

然而,只是靠生硬的意象,标签化的形象堆砌出的文艺表达,不仅表现不出现实的复杂性,甚至,还减弱了现实感。

这样的文艺感,只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成了劣质的卖弄。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1)

如果说俗套的文艺片操作让《兔子暴力》的风格两极化。

那么有意为之、却说不到点上的“女性议题”表达,则破坏了故事的逻辑。

很明显,《兔子暴力》想探讨的主旨是女性议题。

在接受采访时,万茜也曾自豪地说,这部电影从导演到监制到编剧都是女性。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2)

然而,看完全片后,飘却对这个“女性议题”打出了一个问号。

从事件看,联合犯罪的母女,都是女性,如果挖深一点,确实是能让我们对当下社会女性的处境,多一层思考的。

可《兔子暴力》是怎样表现女性议题的?

用监制李玉的一句话可以总结:

“她们面临的伤害都是男性带给她们的。”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3)

是,电影里,女性的伤害,确实都是男性带来的。

但再深究一层,就发现,这些女性的真实困境,没有一项是因为性别造成的。

先说片中最能展现女性伤害的人物,女主曲婷。

她的伤害来自于哪?

赌博借高利贷,被黄觉扮演的黑社会逼着还债。

说实话,这样的困境,并非女性专有啊。

不管男女,都有可能在发展个人事业的过程中,走上一条歪路。

总不能因为黑社会是男演员扮演的,就说是男性伤害吧。

曲婷的故事,本该有更多表达的空间。

我们不知道,原来的婚姻给曲婷,造成什么影响。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不得不抛下家庭与女儿,远离这里。

这些明明是更能体现“女性议题”的侧面,却被轻易放过。

这就算了。

另一群年轻女孩的困境,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女儿水青以及她的两个好朋友金熙、马悦悦,都被原生家庭伤害。

导演接受采访时也说,这部影片中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桎梏。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4)

女性在原生家庭受到的伤害,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

而《兔子暴力》却正好避开了这一点。

相反,选择了原生家庭矛盾中最基础的,“缺爱”情结。

女主水青从小被母亲抛弃,父亲再娶,缺爱。

小太妹金熙,父母做生意对其失于照顾,缺爱。

乖乖女马悦悦,父母离婚,父亲家暴,缺爱。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5)

粗看都成立。

但当我们把角色换成男性时,就会发现,其实照样说得通。

所以你看,虽然《兔子暴力》的主创嘴上说要表现女性议题,可根本没对女性之于社会的边缘处境,有更深的了解。

只是浮于表层,没有一个是女性真正的困境。

如果真想展现原生家庭的桎梏,女儿水青,原本是个好例子。

可电影里两次轻飘飘的家庭冲突——

一个是后妈说家里来客人,让她晚点回家;

另一个是头发过长,堵了下水道,后妈让她剪头发。

根本不足以表现她所遭受的原生家庭苦痛。

更无法说明,为何水青对母亲有那么强的依赖,甚至不惜绑架朋友。

这个故事最精髓的两个命题:

“母亲为何抛弃女儿,又不惜让女儿顶罪”,以及“女儿为何愿意为母亲犯罪”都没有讲明白。

而为了蹭“女性议题”而添加的原生家庭支线,既多余,又击不中要害。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6)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7)

《兔子暴力》证明了,不是所有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都能称之为“女性议题”。

在“女性议题”上的浅尝辄止,不免有硬蹭之感。

生生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8)

哪怕说到这,文艺感也好,女性表达不到位也罢。

只是导演的能力不逮罢了。

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于——

导演钟情的“文艺表达”和“女性议题”,完全颠覆了原型故事的立足点。

简单来说,就是“文艺表达”美化了加害者,“女性议题”又对被害者造成污名化。

先说对加害者的美化。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19)

原型故事中,母亲陈雁在20岁时就和李斌未婚先育生下李园,5个月后不堪穷困离开了李家。

之后,三嫁三离。

因为没有男人依靠,又没有工作,于是就迷上了赌博。

2004年,曾因赌博被拘留,为了借高利贷,还抵押了父母的房产证。

而在教唆女儿绑架并杀害同学后,不仅被抓之后没有丝毫忏悔,还试图把责任都推给了自己女儿身上。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里的母亲,是一个嗜赌成性,又极度自私的女人。

但正如上面所讲,为了营造文艺感。

导演却将万茜饰演的曲婷,设定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外来者。

现实中经过两年才接受母亲的女儿,在电影里,却对抛弃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怨恨,相反,从看到母亲的第一眼就迷上了她。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0)

而原案件里,由母亲策划,请求女儿一个多月才同意的绑架案。

也改成了是女儿为了帮母亲还债,主动绑架同学,反倒母亲一直劝阻水青不要绑架。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1)

这就罢了,更离谱的是,为了展现曲婷的美好。

甚至连她爱钱,嗜赌的恶习,也找了一个很正当的理由。

在电影的解释里,母亲当年离开家庭不再是难以忍受贫穷,而是为了追求舞蹈梦想。

包括借高利贷,去澳门赌博也是为了舞蹈团。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2)

至此,一个追求自由理想的女性形象就这么立起了。

飘明白导演旺盛的文艺表达,但仅是为了人设美好,就将这样一个诱导女儿违法的失败母亲,改编成一个出走又回归的娜拉形象。

是否有些过于迷惑?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3)

美化加害者令人迷惑。

对受害者的污名则更令人愤怒。

电影里,受害者马悦悦的父亲,是全片最恐怖的一个人。

躁郁症,控制欲极强。

在片中给女儿打电话,打不通就脾气暴躁,自扇耳光;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4)

打通了就上一秒吼着“你是不是想死”,下一秒温柔地说“快回来我给你做了鱼”,然后挂掉电话,手起刀落将鱼剁成几块。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5)

可在原型故事中,案件里的受害者和父亲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好的。

冯宁(马悦悦原型)几乎是冯敬(马悦悦父亲原型)的一切,这个没有任何嗜好的老实男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女儿做一日三餐。冯宁没有过青春叛逆期,爸爸始终是她最信赖的人。

在冯宁被杀之后,父亲冯敬更是一夜之间头发全白,还患上了“创伤性应激障碍”。

冯敬的妻子曹慧娟还记得,2月27日从派出所得知女儿遇害的消息时,冯敬就一头栽在地上不省人事。这个从不抽烟的男人从此开始陷入沉默,一根一根地抽烟,把窗帘撕成条、用烟头烫满圆洞。

可在电影里,这位最宠溺女儿的父亲,却被改编成一个暴力狂。

原因,仅仅是为了符合原生家庭之恶的主旨。

诚然,创作者有选择表达视角的权利。

但是像这种毫无意义的,却又伤害了现实中家属的感情的做法,却让人觉得不太合适。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6)

而飘依稀还记得,在电影结束,有一句类似“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的字幕出现。

或许就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最终落点。

从导演的改编意图看,她一直在试图用爱,用感情,用文艺片来描绘一个故事。

哪怕电影结尾,都要呼吁一句“关爱孩子”。

但当我们回顾原型故事时。

无论是女儿,还是母亲,她们的处境,她们的症结,都无法用“关爱”来回答,解决。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爱解决,也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往文艺片的方向改编,更不是蹭上了“女性议题”就会被认可。

国产电影里给我们以启发的故事本身就不多。

烂赌鬼就是烂赌鬼,杀人犯就是杀人犯。

电影改编的好处,是能深挖背后的成因,呈现更立体的形象,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探讨与理解,悲剧真正的成因。

但,表现立体,不等于美化。

《兔子暴力》的主创们在选择这个案件进行改编时,试图用爱,用感情,用文艺消解加害者的罪恶。

这更像是一种对社会阴暗面掩耳盗铃的行径。

而这种消解,本不该存在的。

侦破细节堪比悬疑电影 真实惊奇罪案改编(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