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人才稀少却不用魏延,诸葛亮如此小肚鸡肠?其实都错怪他了

有赖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决胜千里,算无遗算的诸葛丞相,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脑后有反骨,一辈子都是反骨仔的魏延。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1)

这魏延多有反骨?

初开始投靠刘备之前,他杀掉了顶头上司韩玄。

投靠刘备之后的魏延,一见诸葛亮就被说脑后有反骨,未来必定会反!

事后也果不其然,在诸葛亮五丈原去世之后,负责断后的他悍然带兵自己行动。

这演义中的故事,让魏延成了一个天生脑后就有反骨的人,也让诸葛亮成了一个妙算人心,算准魏延命运的人。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2)

(谁敢杀我)

小说家如此言语,配合而来的当然是书中对于魏延的各种不信任和压制啊!

于是,子午谷奇谋成虚幻。

于是,街亭守将成了马谡。

弄得魏延常常感叹自己不得志,因为遇见了诸葛亮!

这抱怨多了,就让诸葛亮临终遗计马岱,杀了魏延,让魏延归去来兮,跟随自己而去。

嗯嗯,小说很精彩,演绎很传奇,诸葛亮很超神,魏延是反骨仔。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3)

(跟你走)

可是,真实历史真就是这样吗?

一个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称的诸葛亮,真的是这样小肚鸡肠的人吗?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点从诸葛亮时代,魏延的官职就能看出来。

魏延在刘备时代,就被越级提拔成了驻守汉中的方面大将。

这状况,让自诩一定是汉中太守的张飞,有点失意,也让一军震惊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一看众军都心有惊讶,刘备为此特地开了一个会,会上就问了魏延一个问题:文长啊,曹军来了,你如何应对啊?

面对这问题,魏延豪迈地说: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臣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臣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这话毫不夸张,可谓说到做到!

自那以后,魏延镇守汉中数年,将汉中打造成了铁板一块,弄得曹魏不得寸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对魏延也是非常重用,根本没有啥狗屁倒灶的私人矛盾。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4)

(诸葛亮)

比如,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给了魏延三个职位。

第一个“督前部”兵马,这是当蜀汉的先锋大将。

第二个“丞相司马”,这是作为自己的副手,拥有掌握军权的能力。

第三个“凉州刺史”,这是给予魏延的地方行政职称。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延传》

先锋大将,丞相副手,地方长官,这是不重用是什么?

有了这份重用,再看街亭之战就懂为什么不安排魏延去街亭了!

这魏延可是先锋将军,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攻略陇右,占领武都和阴平两郡才是他的任务。

至于坚守街亭,魏延去了,陇右谁去打?

赵云在弄疑兵之计,牵制曹魏主力,魏延也走不开,两个大将都有任务,只能说诸葛亮无人可用,最后选择了马谡而已。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5)

(魏延)

魏延受重用,在公元230年曹魏兵分三路进攻汉中也可以看出来。

当时魏延镇守汉中,一看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就坚守城池,弄得魏军前有坚城,还遭遇连绵大雨,最后无奈撤退。

魏军撤退了,魏延立马追击,带着汉中的蜀军一口气干翻了魏军大将郭淮。

这可是前敌指挥,没跟诸葛亮商量过的事情哦,但是魏延受到责罚了吗?

没有啊,不仅没有责罚,还升职成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南郑侯。

升官我们姑且不提,这授予假节成南郑侯,可是授予了魏延独立作战的权力,足以跟蜀汉方面大将关羽比肩了!

八年(公元230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嵩,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从这个角度看,知道魏延在汉中守得好的诸葛亮,不仅没有压制魏延,反而让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了汉中独当一面的军政一把手。

有这份信任,我们再看诸葛亮病逝前的安排,就懂了诸葛亮从来没有不重用魏延的意思。

诸葛亮临终前关于退军的安排是这样的!

大军先行出发,姜维居中策应,魏延负责断后,最后补充了一句说,魏延要是不听命令,大军就自行撤退,不用管魏延。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6)

(安排退军)

那么这安排有问题吗?其实是没问题的!

军队行军打仗,进攻的时候先锋大将最重要,退兵的时候断后的人最重要。

先锋关乎胜利,断后关乎安危,都是最关键岗位,一个弄不好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诸葛亮在临死前想到的断后大将依旧是魏延,足见他对魏延的看重,至于说他不听命令就不管他,其实跟魏延的官职有关。

作为授假节的蜀汉大将,魏延本就有独自带兵打仗的权力,听诸葛亮的话,那是魏延安守本分,不听诸葛亮的话,也谈不上犯多少错误。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特殊情况发生了,魏延还死守诸葛亮的遗命,也算不得蜀汉大将了。

而且,诸葛亮真要顾虑魏延会谋反,完全不用多此一举,只需要在临死前召唤魏延前来,直接关押起来,甚至杀掉不更方便吗?

何至于多此一举,弄个马岱的拖刀计?这不是徒增笑柄,让天下人笑话诸葛亮小肚鸡肠吗?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7)

(没那么无聊)

基于此,才有诸葛亮的安排和如果魏延不听话,就不管他的话出现。

当时让诸葛亮放心的是,就算出现了最坏的结果,魏延真不听话了,自己安排的姜维也能稳住中军,不至于让大军都跟魏延跑了,保留住蜀汉军队的精华。

这一切,从任何方面看,都能看出,这诸葛亮是个厚道人,不仅厚道还不以个人得失压制人才,让人才物尽其用。

其实造成魏延最后横死的根源,还在于他的性格,跟诸葛亮真没多少关系!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丞相虽亡,吾自见。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

这话初看起来,有大不敬味道。

诸葛亮刚死,你就说这样的话,贬低了同僚,也暴露了野心,但是换个角度想想,真的有问题吗?

从地位看,魏延是诸葛亮的副手,从军权看,魏延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从政治地位看,魏延也是汉中太守。

他说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也是竭诚为了汉室天下而奋斗的。

唯一的问题是,说话方式方法太过分了,弄得一群人都不好想。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真实爆发点,说话水平太次,性格太过孤傲,弄得人缘太差了!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8)

(同僚关系太差)

关于魏延的人缘问题,他跟杨仪的矛盾可谓人尽皆知。

两人可算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是性格都有问题。

杨仪是那种能力很强,但意志品质不够坚定的人,也有点狂。

反观魏延,能力很强,意志也很坚定,至于狂,那都要狂上天了。

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还有原本的老大哥们,蜀汉就没几个能让服气的。

这两人性格都这样,当然是水火不容!

相较于杨仪内敛的狂傲,魏延则是高调的狂傲,一个内敛,一个高调,人缘好坏也就一清二楚了。

于是,魏延说要继续北伐的时候,响应他的人就很少。

一看这状况魏延只能悻悻而去。

这悻悻而去的背后,是狂傲的魏延,让所有人在他和杨仪之间做一个选择题。

跟杨仪回去,还是跟随我继续进攻曹魏。

那么这选择题好做吗?好做啊!

一个性格狂傲,职位还特别高的人,跟一个看似文弱的文人比,所有人都喜欢杨仪,不喜欢魏延!

不少人或许心里寻思的是:你这娃,死了才干净哦!

然后,魏延就悲剧了。

在唯一重用,信任他的诸葛亮去世后,迎来命运的终点,成了一个晚节不保的人。

这或许就是特殊人才,又性格太差之人的宿命吧。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需要有容人之量的老板。

刘备是这样的老板,直接越级提拔,让魏延欣喜钦佩。

诸葛亮是这样的老板,直接重用信任,让魏延内心矛盾。

对于刘备,魏延是一百个感谢,因为那是自己的伯乐,对于诸葛亮,感谢和意见都有,因为那个时候的魏延翅膀硬了。

当这两人都不在了,翅膀硬了的魏延当然会飘飘然,最后倒在了坏人缘下,成了一场蜀汉内斗的牺牲品!

死后还脑袋分家,被杨仪践踏,就不得不说是悲剧了。

唯一幸运的是,刘禅还算一个厚道的人,认为魏延并没有叛乱,事发后对于杨仪也多有压制,弄得杨仪怨恨无比,最后也不得好死。

更巧合的是,正史《三国志》中魏延和杨仪这对冤家还是连起来一起写的。

陈寿老爷子这安排,估计就是不好说太多,让读者连起来看了之后,自己寻思。

最后,用《三国志》中评价魏延的话结尾吧: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这话简言之就是:同志们,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诸葛亮魏延真实地位(诸葛亮为何不待见魏延)(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