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项羽,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贵族子弟,代表的自然也是权贵,毕竟项氏家族是楚国将门豪族,在尚武的先秦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实际上项羽虽是项氏族人,却代表不了项氏家族,甚至算不上一个有权势的贵族子弟,理由如下。

一、没爹的孩子最凄凉

现如今中国人的很多生活习惯,依旧保留了几千年华夏文化的痕迹,比如在公共场合看到到处乱跑的小孩首先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是谁?”这其实都是古代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孩子随父姓,姓氏代表对父亲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继承资格。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1)

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百姓如此,豪门世族更是如此,现如今流行拼爹,古代更拼爹。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古代社会的一个鄙视链,失去父亲的孩子不如普通父亲的孩子,普通父亲的孩子不如有权有势父亲的孩子。

项羽恰好处于这个鄙视链的最底层……

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将项羽的传记按照帝王本纪的规格撰写的,由此可见他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看重,但即使是这样,在《项羽本纪》中却对项羽的父亲只字未提,只是用“其季父项梁”这几个字交代了他的叔父是项梁,这直接导致项羽生父成了千古谜题。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2)

项羽父亲死得早,导致幼小的项羽在整个家族中失去了依靠,虽然不至于像底层百姓那样去吃百家饭,甚至沿街乞讨,但在家族里必然受尽白眼,只是项羽后来的成就太逆天了,导致司马迁在介绍项羽成长经历的时候写得很容易让人误会,比如《项羽本纪》中的这段叙述: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这段以项羽为主角的描写,让人读起来感觉项梁是项羽身边的保镖和保姆,而事实恰恰相反。当时项梁是项氏家族的族长,身边一直都跟着很多宗室子弟,这些人既扮演项梁的秘书,同时也负责项梁的人身安全,项羽就是这堆人中的一员。

类似项氏家族这样的大家族,对自己宗族的下一代有着相应的教育体系(类似后世的族学),读书、武艺、兵法都是必修课,所以司马迁描写的那段内容,真实情况并非是项梁为了项羽的教育和成长,特意聘请了专门的老师,而是项羽在项氏宗族的族学中不学无术,半途而废,让作为族长的项梁觉得这个晚辈很没出息。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3)

记得前几年央视有个著名男主持人,总喜欢将各国政要挂在嘴边,不是某某国总理和他探讨问题,就是某某国总统私下给他送礼物。咱们还不能说他撒谎吹牛,因为在几千人的国际会议上,各国政要难免会跟各国的记者或主持人交流,而他作为央视财经类节目的当红小生,自然有机会与这些人接触,而各国国家的活动参加多了,伴手礼自然也难得手软。

省略掉会议背景和具体问题等信息,只是简略描述自己和这些大人物进行了所谓的平等交流,就会产生让人感觉这个人好厉害的错觉,司马迁对于项羽早年经历的描写也有些类似,或许史学大家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讲故事,却在无形中让读者产生了误会。

二、项羽背后并没有宗族的支持

项羽从一开始就不是项氏家族的继承人,自己有儿子的项梁更是从未将项羽当作接班人来培养,这些都是司马迁“简要”描写下给读者带来的错觉。

这也解释了为何鸿门宴的前一天,项伯来到刘邦营地通风报信的时候,不论是张良还是刘邦都对项伯深信不疑。

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 如果项羽在项梁死后继承了项氏族长,那么项伯作为项氏族人来给刘邦阵营通风报信,这本身就相当于背叛了自己的家族,相当于在古代社会社死,一个救命之恩是不足以让一个人这么做的,更重要的是即使项伯这么做了,刘邦阵营也会产生怀疑。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4)

可事实是刘邦和张良都对项伯的话深信不疑,且项伯自己也基本没有背叛家族的道德包袱。能够解释得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项梁死后,继承项氏族长的另有其人,并非我们期待的西楚霸王项羽,换言之,在整个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项氏一族并没有全力支持项羽,而是多方下注了,或者说的更赤裸些就是一团散沙。

还有一点可以验证项羽和自己家族的关系并不好。.

鸿门宴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分别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5)

这些人的构成十分复杂,既有韩成、赵歇、魏豹、田巿、田都这样的六国贵族,也有章邯、司马欣、董翳这样的秦国叛将,还有像申阳、司马卬、臧荼这样的部将,以及刘邦、共敖、吴芮、英布这样的楚国义军出身的将领,却除了项羽没有一个项氏族人。

这很不合理……

要知道项氏一门是楚国将门豪族,不说人才济济吧,上得了台面的人物肯定有几个,项羽既然将申阳、司马卬、臧荼这样资历较浅实力很弱的部将提拔成为一方诸侯,为何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族人呢?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6)

或许在项羽心中,他宁可相信秦朝的叛将和刚来投靠自己的武将,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族人,毕竟自己叔父项伯在鸿门宴的前一天就把自己的卖了个底掉……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将项羽与三国时期的曹操进行对比,曹操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夏侯氏和曹氏族人在背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帮助曹操掌控了大部分地区,以及战斗力最强军队。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7)

反观项羽,虽然流淌的是将门豪族的血脉,这个家族却并没有选择支持他,不然项羽的阵营会像曹操一统北方的时候那样,夏侯、曹姓占了一多半。

曹操背后坚决支持自己的是铁杆亲信曹仁、夏侯渊等族人,项羽背后则是龙且、钟离昧、季布等人,这些都是外人,项氏族人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项佗(又名项他)。项襄(后改名刘襄)和项佗在楚汉争霸期间还都投降了,而刘邦非但没有怀疑二人的忠诚,还封官加爵。

刘邦为什么能够信任这两个人?或许是因为他知道项羽并非项氏族长,与家族的关系也很一般。

三、与难兄难弟刘邦的结拜

刘邦早年是张耳的粉丝,还曾跑去张耳那里当过一段时间所谓的门客,说白了就是白吃白住,后来秦朝通缉张耳,刘邦也只好灰溜溜的跑回了老家,因为类似的事情多了,刘邦老爸就成天嫌弃刘邦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很不待见他。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8)

这件事对刘邦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当了皇帝以后,还会问老爹自己是不是比大哥有出息。刘邦这样的小门小户的普通人家都如此,就更不要说从小就是去父亲的项羽,在项氏这样的大家族有多么不受待见了。

就这点而言,刘邦和项羽是有共同语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难兄难弟。

如果项羽是项梁作为家族继承人来培养的话,项羽跟刘邦结拜就属于典型的屈尊降贵,不符合常理,要知道刘邦当时投奔项梁时是很落魄的,自己老家沛县被端了,手底下的人马跑的跑散的散,最后是靠项梁借给他的人马才把老家沛县抢了回来。

司马迁和项羽结局(司马迁写得让人误会)(9)

要知道项羽跟刘邦结拜还要叫刘邦一声大哥,如果项羽真的是家族继承人,就算屈尊降贵,刘邦这样的人精也是断然不会答应的,唯一能解释通的就是当时的项羽只是项氏家族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还是那种从小就失去父亲不受待见那种。

总结一下,很多人觉得项羽是像曹操那样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一手好牌却输给了痞子刘邦,而现实中的项羽其实是拿得是刘备的剧本,头上虽然有个响亮的家族名号,但因为父亲死得早,基本没啥财富和政治遗产可以继承,在整个家族中是一个边缘人物。

从屌丝到西楚霸王,他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任何穿越剧的主角,与项羽比起来都弱暴了

2022.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