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考古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起了巨大的作用。但甲骨文毕竟是古文字,是华夏古人用图形来简单描述事物的阶段,和我们现在用的汉字有着质的区别。从甲骨文到现在使用的汉字中间有着上千年的演化。随着甲骨文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出土区域的分布越来越广,人们研究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由于甲骨文是文字统一前的文字,不可将甲骨文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硬性联系。究竟秦朝文字统一后,采用是哪国文字的哪个汉字,用小篆形式规定下来,现在多数已无法考证。多数是推断猜测,得出的结论的准确度不是很高。

例如《易经》的“易”字,甲骨文大师的结论:“本义为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又说:“像双手持器(有手柄)向另一器(无手柄)倾注液体之形”。纯粹是猜测而以。易从笔画角度理解,实际“易”是太阳变化的规律。

勿(无笔画释义为:“ ”是横“ ”、折“ ”、弯“ ”、勾“ ”的合体笔画。横“ ”为东西,表示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折“ ”表示太阳从东向西的轨迹为圆弧;弯“ ”表示太阳从升到降运动的轨迹并非圆弧,而是一个三维运动;勾“ ”表示相对运动即相对地球、相对每天做类似同样的运动;三撇“ 彡 ”是三的变形,指示多,指示太阳周而复始,天天如此的这样从东到西、从升到降的运动。勿借“无”声来说明太阳从有(日出)到无(日落)的过程。勿的本义是指太阳的运动轨迹。

易(移是由日和勿结合而成。日指太阳,勿的本义是指太阳的运行规律,从升起到降落,从有到无,周而复始,天天如此。有日和勿结合而成的易的本义就是太阳的运动规律即变化规律。借移动的“移”声来说明通过观测太阳的移动规律,计算出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五经之首《易经》是研究自然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

夏朝的“夏”字,一些甲骨文专家说是:“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从汉字的笔画角度分析区别就很大了。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因缫丝织绸需要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属于温暖潮湿季节,适合缫丝织绸,所以称“夏季”。纺织织工最明白,织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不明白可以去纺织车间去体验下,就知道为什么夏和织布有关联了!

在这上千年的演化过程中,随着《易经》理论研究地深入,去繁就简(简易)是人类进步的表现。简简单单的一阴一阳“两爻”概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我们聪明的华夏民族,在用图形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的运动及其现象是有规律的。把事物的运动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了归类总结。从给运动现象的命名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曲线运动和多维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及其现象,我们的古代文人先哲用最简单的笔画方式描述了出来。简简单单的“八画”全面阐述了宏观世界的不同运动及其现象。

从简单到复杂,“八画”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由西方翻译过来的物理学运动分类有及其惊人的相似。我们所学的物理学,从研究直线运动开始,再研究曲线运动,到学习多维运动。直线运动有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斜线运动等;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再到我们研究的三维运动等等,这些都在我们的汉字基本笔画中体现了出来。

一、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中的横和竖

横“一”为水平、东西;竖“丨”为上下、南北,这些都与我们的物理学上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关,在汉字的笔画中,横竖都蕴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及其现象,如

旦(丹dàn )是由日和横“一”会意而成的字。日指太阳,“一”表示地平线。两者会意为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借“丹”声表示太阳升起地平线为红色,如丹、赤色,所以由“红太阳”、“东方红、太阳升”之说。

韭(久)是由非和横“一”会意而成的字。非的本义为鸟类雌雄交配之场景,这里形象韭菜多叶片对生犹如鸟类雌雄交配散开的翅膀;“一”表示地面。字形会意为地面长出对生多叶片蔬菜。借“久”声表示这种蔬菜生长时间长久,种下去一次,长时间生长,割了一茬又一茬。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叶子长扁,供食用,叶、籽还可供药用。

甲(夹 拟声jiǎ )是个象形字,从甲的甲骨文看,可以理解为植物种子外壳开裂,生根之形;很容易与“十”想混,后期金文就就在十的周围加了框,好象种子外壳开裂;可又容易与田混淆,到了篆书就更象种子外壳破裂生根,根向地下(可以耕种的土地为田)生长;隶变楷化后就我们现在看到的“甲”字。甲是由田和竖“丨”结合而成的字。田表示地、土壤,竖“丨”指示向下,这里指示作物根向下生长。甲借“夹”声说明种子破壳象根夹在开裂的外壳中间。也可理解为拟声,模拟豆科植物种植开夹的爆裂声。植物种子生长,是先生根后发芽。生根为甲,发芽为由。

申(身shēn)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并非闪电之形,而是种子生根发芽的状态,篆书更像植物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隶变楷化后,应是甲和由的合体,甲为植物种子生根,由为植物种子发芽,中间的“田”表示土壤,一竖“丨”向上凸出为发芽,向下延伸为生根,植物的生根发芽就是上下延伸的过程。申可寓意通天入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为神,申加“礻”旁为神。借“身”声说明植物的生根发芽类似人初生过程中的身体成长。

二、斜线运动中的撇和捺

在直线线性运动中,除水平和垂直运动外,还有斜线运动。斜线运动分向内、向下和向外、向上的运动。例如人走路,一腿抬起向前,另一腿则向后向下。向后、向内、向下用撇“丿”;向前、向外、向上用捺“㇏”。并且充分体现用力的大小和变化,“丿”体现力是由重到轻,由大到小的变化;“㇏”体现了力量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变化。并在毛笔书写过程中表现了出来。

刀(拟声dāo)是个象形字。从刀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看象刀形。楷化后刀的笔画释义为:横折弯钩“”是个合体笔画,是由横折“乛”、弯“”和钩“”组成的,横折“乛”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刀口的弧形结构,弯“ ”表示刀劈东西向下向内运动的方向与轨迹,钩“”表示相对,这里指示刀相对被劈物的运动,或刀的刃两面对称;撇“丿”指示刀劈物是向下向内用力。读音是模拟刀在木板上切菜的声音。

矢(示 shǐ )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象箭矢之形。隶变楷化后,矢是由天和“丿”组合而成的字。天表示矢在天空中飞行;“丿”表示向下、向内或圆弧运动,表示箭矢受地球引力作用,所做的抛物线运动轨迹。汉字的笔画与物理学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又(右yòu)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都是象手向上抓东西之形。楷书为又,由横折撇“フ”和捺“㇏”结合的字。横折撇“フ”表示手可弯曲握持,向内用力;捺“㇏”表示可以向外用力。又得合意就是指手的灵活性,即可以向内用力,又可向外用力,还可弯曲握持东西。又和手的区别在于表现手的不同功能。借“右”声来说明手分左右,呈对称之形,右手优于左手。又的本义是指能向内向外用力、能握持的手。

三、曲线运动中横折和竖折

我们在物理学中,学过简单的直线运动后,开始学习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横折表示先从水平运动开始,再做圆弧运动,如子、包等中横折;竖折表示先从垂直运动开始,再做圆弧运动,如山、凵等。

子(滋zǐ )是由横折撇“フ”、弯钩“亅”和横“一”组成的字。横折撇“フ”中的折表示圆或弧,这里指孩子的圆头;“乛”横表示孩子的头顶;“フ”中的撇表示头顶囟还软,以及头还不能自己仰起来。竖弯钩“亅”指示孩子向外向上相对站立前弓起的身体背部;横“一”表示平面、横向、地面等,这里指示婴儿刚出生,还不能爬行,横躺在床上的阶段;子是婴儿的初生到会爬行的阶段。“儿”是孩子从爬行到站立的阶段。借“滋”声表示幼子需要滋养而成长。子原为所生男女之通称,指示婴儿的初生状态。后世作男,男子的美称,称有德者、师、尊、君为“子”。

石尖切shān作为独体文,是由象形演化而来。由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到用笔画来合成汉字,可以说是文字的质变过程。那种撇开“汉字八画”再用象形来解字是不科学的。要想正确的通解汉字,必须采用汉字“笔画拓扑”的理论即“笔画释义”来解。竖折横“”表示群山起伏中,两山之间的山谷;两竖“ ”表示垂直纵立地上,两竖的长短不同表示山的高低不同。读音是有石(shi)和尖(jian)相切而成(shi jian),石指示山有石头组成;尖说明山多是上小下大的形状。本义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凵(坎kǎn)的笔画释义为:竖折横“”向下凹陷的圆形坑;竖“丨”指示垂直或纵向,这里指垂直下陷的坑,犹地上张开的口,可以吞吃掉下去的人和动物。凵指示垂直下陷的坑。借“坎”声表示地穴。以凵作部首的字有凶、击、凸、凹、出、画、函、幽、凿等,多数与地穴、土坑有关。

四、多维运动中的弯

我们知道,如果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的运动轨迹,并不是圆周运动,而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呈螺旋运动,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还有我们用包袱包东西,也不是在一个平面,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运动。所以,在“勿、包”中都用一个合体笔画横折弯钩“”。这个合体笔画中的“弯”说明这里面有个三维运动的过程。还有“乃”字中,也有弯着个笔画,说明奶的产生也是个三维运动的过程。

豕(食shǐ)的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隶变楷化后,用笔画刻画了猪的身体特征。豕是由横“一”、三撇“彡”、弯钩“”和横八“冫”组合而成的字。“一”表示身体横行的猪,喜欢躺在地上,不像人站立行走;“彡”表示多,这里表示多毛动物;弯钩“”表示猪背向上弯曲的弧形的三维立体体形;横八“”表示分布在猪脊背上鬃毛(豪毛)。豕借“食”声表示豕的肉是可以食用的。豕字亦作“彘(滞)”。

飞(拟声fēi是繁体飛简化的“飞”,是一个鸟的翅膀,上下摆动的动态背景图。可是,一支鸟翅膀摆动是不能飞起来的,就是两支鸟翅膀摆动也飞不起来。在保护天鹅的纪录片中,一只腿部受伤天鹅,就不能飞了,为什么?说明鸟类飞起来得需要一个升力,没有它腿部的升力是无法起飞的,所以,繁体“飛”是两个上下摆动的翅膀和提供上升力的两条腿。汉字蕴含着很多自然科学的道理。飞的笔画释义为:飞是横折弯钩“⺄”和横八“”组成的字,横折弯钩“⺄”是折“乛”、弯钩“”的合体笔画,折“乛”表示鸟翅膀的圆弧形结构,弯钩“”表示向外向上振翅,也是一个三维运动的过程。和习(雏鸟的翅膀向内振翅)相反,横八“”指示鸟翅上下开合摆动。读音模拟鸟起飞振翅发出的声音。飞的本义鸟振翅上升飞行的过程,

五、相对运动中的钩

汉字八画中最后一画为“钩”,钩的意义是相对之意。来说明事物运动是相对的,如上下是相对的、左右是相对的、双手是相对的等等,自然界相对的事物多种多样。我们的古代先哲,在造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万事万物蕴含的自然规律。和不同的笔画在一起,赋予不同的相对意义。不同笔画相连,笔画的意义也相加。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有对比参照,对应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运动状态,就会有相对的比较,所以钩和其他描述事物性质的笔画相结合后就会有不同景象。如和横组成的有横钩“乛”或“”;和竖构成竖钩“亅”或“”;和弯组合的有弯钩“乚”、“”“”、“”。

尔(儿ěr )是有撇“丿”、横钩“乛”和小会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内运动或用力,还引申为阴柔、女人等,这里表示向下,力小柔弱之一;“乛”表示横向比较,这里指和同辈年龄小的比较;“小”表示小于自己,小于参照物。总体会意指小于自己的人。借“儿”声表示和自己相比,对其小的人称呼。

水(拟声shuǐ)从水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画了水的弯曲流水形,是典型的象形文字。隶变楷化后,水就没有了流水形,可笔画会意更加完善了水的意义。水由竖左勾“亅”、横折撇“フ”和横八“”组成的字。竖内勾“亅”代表相对向低处运动,即水向低处流;横折撇“フ”表示水可以随水岸弯曲由高向低处运动,或雨水降落过程随风弯曲下降;横八“”表示水遇阻挡可以分流,也可合流。读音模拟水的流动冲刷沙岸的声音。水的本义为可向低处流动、方向可以变化、能分流或合流的液体。

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汉字的起源与形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文明考古探源过程中的重中之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