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正式建置,是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于今县治以西的西曲成村附近设立曲成县,于黄县西南置㡉县。“㡉”本布名,《说文·巾部》:“㡉,布,出东莱。从巾,玄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地理志》《郡国志》东莱郡皆有㡉县,盖以布得名也。㡉县故城在今山东登州府黃县南百二十里。按:《广韵》:‘㡉,布名。’‘,县名。在东莱。’《集韵》亦云:‘,县名。’‘㡉,布名。出东莱㡉县。’而魏《地形志》、晋《地理志》皆作惤县,字从小。今本《郡国志》亦从小。未能是正。”后作县名,汉置,故治在今山东省龙口市西南,清王筠《说文句读·巾部》:“《魏书·地形志》‘㡉’下注云:‘有弦城。’然则县本名弦,弦县出布,因加巾为㡉,后遂以㡉为县名。后汉以来地志又变为㡉、惤、怰三形,皆讹也。”《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有㡉县。”《晋书·惠帝纪》:“三月,东莱㡉令刘伯根反,自称㡉公。”关于“㡉”的读音,《广韵》《集韵》称其音坚,《唐韵》《集韵》称其音贤。今“㡉”“”读 xián,“惤”读jiān。

招银和招银(招远为什么读成招银)(1)

招银和招银(招远为什么读成招银)(2)

今招远大部为曲成县和㡉县地。东汉、曹魏、两晋因之。北魏皇兴四年(470),析曲成县为曲成、东曲成县,后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并东曲成、曲成县入掖县,并㡉县入黄县。唐武德六年(623),在今招远县城置罗峰镇,属掖县。金天会九年(1131),析黄县西南境和掖县东境,于罗峰镇建城,置招远县。“招远”即招携怀远之意,语出《左传·僖公七年》“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莱州府改属登州府。清代因之。1941年,招远县析为招远、招北两县,1950年重新合并至今。

且不说黄县与招远历史上的分合纠葛,即便是现在,黄县自西向东也有黄山馆镇、大陈家镇(现并入北马镇)、芦头镇、下丁家镇、田家镇(现并入七甲镇)五个乡镇与招远佮界儿,可谓是佮邻佮居儿的邻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按正理应该是招黄一家亲的,结果两家倒像是欢喜冤家,凑到一块我看你不顺眼,你看我也别扭。黄县有句俗谚,“过儿黄山馆,一身招远款”,黄县人看到比较俗气的颜色搭配,比如红配绿等,或是异常繁复琐屑的装饰,都会说一句“真是招远款”。黄山馆等地的人还会把梁鱼(不名尖嘴扁颌针鱼)叫成“招远针娘儿”,把白米儿(学名女姑鱼)叫成“招远黄花儿”,嘲讽招远人的见识浅陋,不识海物。其实招远还是靠海的,只不过海岸线短一些,只有黄县的四分之一。又说“招远人性儿急,拿初六当初七”,是说其他地方过七月七都是当天过,招远却是七月六日就打上过了。招远人也会称黄县人为“黄县套儿”,讥讽黄县人的虚言假套,口不应心。招远人还把说话撇腔拉调的称为“招远人闹黄县气”,黄县人则称带有招远口音的为“招远腔”“招远不拉嘞”“招远拉调嘞”。这种地域和国别间的调侃和戏谑是世界性的,倒也别有一番风趣。这也不是只有招黄两县才有的嘲谑,胶东很早就有“黄县嘴儿,掖县鬼儿,蓬莱腿儿(一说招远腿儿)”“黄县嘴儿,掖县鬼儿,烟台大闺娘嘞粉儿”之类的俗语出现,民间更有大量与此相关的故事和笑话流传。不过像招远和黄县这样针尖对麦芒的也不多,可能是因为招远很长一段时间属于莱州,而黄县一直属于登州,二者交界处即两州两府的分隔线,再加上黄县话属蓬黄方言,与招远话差别较大,所以黄县人看蓬莱人是自己人,看招远人就是外人了。

让人困惑不解的是,黄县人把“招远”读成“招银”,按黄县话的发音规律,胶东地名中有些是要变音的:“烟台”的“台”轻声变韵,“ai”读作“ei”;“莱阳”“海阳”的“阳”轻声减音,“iang”读作“ing”;“栖霞”的“霞”轻声减音,“ia”读作“i”。但“招远”的“远”韵母为“uan”,轻声变韵时一种是读作“un”,“叫唤”“使唤”“拘管”是这种读法;一种是读作“en”,“掂算”“钻散”是这样读的。也就是说,“uan”变音是不会变作“in”的,黄县话里“远近”“老距远”也都是读作yuan,我因此怀疑招远应该是另有别名的。后来读到一篇民国时期招远的一个叫路方述的乡村教员写的游记《游罗山记》,其中有一句:“招岩邑也,古时号为罗峰镇,是罗山者,招邑之明山也。”原来招远叫招岩!“岩”轻声减音,“ian”读作“in”,“蚰蜒”“豆面”“熨怜”均作如是读。

至于招远为何叫招岩,估计与招远地形多山且山多岩石有关,再有就是与其地理位置有关,道光版《招远县续志》序言中说:“登郡,海疆要区也。自明初升州为府,割莱之招远属焉。我国家定鼎燕都,登当海道之冲,实为畿辅咽喉,东方保障。而西南联络群山,据险阻而通陆路者,即以招为门户。招之列十属中也,亦岩邑哉。”又说:“考招远环山滨海,于宋为罗峰镇,素号岩疆;至明改为列县,分属莱郡;及我朝定鼎,升登州为郡,并割莱之招邑属焉。”“岩邑”指险要的城邑。“岩疆”指边远险要之地。招远素称“岩邑”“岩疆”,所以称作“招岩”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附注:招远人说话喜欢前面加个“本儿”,有点像句首发语词,没有实义,所以黄县人称招远人为“本儿招岩”。招远人自己认为前面的发语词是“都(dōu)本”,自称“都本招远人”。

附同治版《黄县志·疆域志》(部分):

招银和招银(招远为什么读成招银)(3)

后汉为东莱郡治,省徐乡县入焉。(见《寰宇记》,详后。)

晋隶东莱国。

(南朝“刘宋”)隶东莱郡。(晋治掖,宋治曲城,均统属于青州。)

元魏(北魏)隶光州部东牟郡。(据《魏书·地志》:“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城,其以东莱之牟平观阳置东牟郡”。据《寰宇记》则在“武定元年”。武定,魏静帝年号也。旧《县志》载“孝昌四年,黄县割隶东牟”者,盖因今本《魏书·地志》“东牟郡”下(遗漏)“某年置、治某县”之注,而错出。“阳夏郡”下:“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邱”之注,故致误如此。考《魏书·本纪》“孝昌”只三年,明年正月改元“武泰”,称“孝昌四年置阳夏郡”,此又《魏书·地志》之误也。东牟郡,治县之中郎城,详后。)

高齐(北齐)郡废,县徙今治,省㡉县来入。(《寰宇记》说,见后。)隶长广郡。(长广郡亦治中郎城,详后。)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