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通讯员杨君报道)“现在,我家生产加工的葵花籽油每天都有客户来订货购买,成品油供不应求”7月28日,杨英华在自家的榨油坊里自豪地向笔者介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杨百万开的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百万开的店(杨百万创业有新招)

杨百万开的店

天山网讯(通讯员杨君报道)“现在,我家生产加工的葵花籽油每天都有客户来订货购买,成品油供不应求。”7月28日,杨英华在自家的榨油坊里自豪地向笔者介绍。

杨英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五团九连的职工,在当地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大号“杨百万”!今年身家“百万”的他创业增收又使出了新招。

1998年杨英华夫妇从四川重庆来到二十五团落户,刚来的那几年,他种过酒花、种过水稻,由于勤劳能干、不怕苦,家里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

2001年,看到团里没有加工大米的设备,职工们种植的水稻都要运到团外加工,费时费力,聪明的杨英华萌生了自己创办大米加工坊的念头。说干就干,当年他就投入5000多元购买了一台二手小型打米机,并申请了营业执照,在自家院子里为职工加工大米。因为价格优惠、服务好,客户们络绎不绝,生产了一个冬天就收回全部成本,既方便了团场职工,自己又增加了收入。

2003年,杨英华投入2万元购买了一台当时较为先进的打米机,吸引了团场周边地方上的群众也慕名前来,杨英华在加工大米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帮助大家销售大米的工作。

“我们村的村民种植的水稻都是在老杨这加工,每年稻子收割晾晒后,我都是先打电话和老杨联系,他一般会提前两天通知我们把稻子送过来加工。老杨人好,加工的大米质量也好,遇到我们的大米一时卖不掉,他就按市场价收购了自己慢慢卖,这样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去挣别的钱了,如今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博湖县查干诺尔乡二队的村民张文柱开心地说。

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加工规模越来越大,杨英华的“博湖县英华来料加工坊”在当地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几年间厂房不断扩大,设备越换越先进。不仅如此,杨英华家的40亩承包地、2座大棚也从没忽略过,每年一样丰产丰收,渐渐地杨英华的钱包鼓了,“杨百万”的名号也越叫越响。

2015年,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杨英华又投资13万元引进了一台中型大米加工机,并安装了除尘设备,年加工水稻达500吨,加工收入达到15万元。

不满足只加工单一产品、一心想多挣钱的杨英华,又琢磨出一个新的商机——利用本地优质的葵花籽资源加工食用油。他通过互联网寻找到了一家益加益榨油机制造企业,决定增加榨油这一经营项目,新的想法让杨英华很兴奋。

2016年春,为了响应团场“退一进二进三”、让低收入职工增加土地承包面积的号召,在九连党支部及师市访惠聚驻连工作组组长胡俊的鼓励下,杨英华夫妇双双退出了土地承包,专职经营加工业,同时在二十五团“双创”优惠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下,杨英华投资十五万元,扩建了厂房并加盟益加益品牌,引进了先进的中型全自动榨油设备,创办了食用油加工坊。如今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投入使用,日生产葵花籽油达300公斤。

“我是赶上了好时候,虽然是自主创业,但连队和访惠聚的领导没少替我操心、出力,还帮我争取了10万元的贴息“双创”贷款,这下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我要让大伙都能吃上放心油。”说到大家的帮助,杨英华的脸上写满了感激与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