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秘密在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

水往低处流,东边地形低下,于是很自然,中国的大江大河一般往东流。

如果将水之东流比喻成岁月的流逝,那么重点便在于这流逝本身的不变及不可阻挡。

正因为如此,当苏轼发现门前流水不往东反往西的时候,心内才会有那么大的震撼。

他在《浣溪沙》中如此写道: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得意须尽欢古来圣贤皆寂寞(谁道人生无再少)(1)

一、兰芽

萧萧暮雨子规啼。

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得知《浣溪沙》描述的景色,是在傍晚。

为什么是傍晚,而不是别的时间,比如清晨?

清晨的景色,不是比傍晚的景色更有朝气,更让人欢喜?

当然是有原因的。

这原因并非牵涉早晨景色和傍晚景色哪个更好的问题,乃在于苏轼想要说的东西。

换句话说,选择傍晚比选择早晨,更能准确清晰地说明苏轼想要说明的。

那苏轼到底想要说明的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其实不用无端猜测。

因为,作者自己在下片便会揭晓答案,我们只消稍等片刻就好。

在苏轼笔下,暮雨中的景色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不仅仅因为鸟鸣,也不仅仅因为松间干净的小路,更因为溪水间那生机盎然的兰芽。

从这些景象中,能看到和暮色不太相称的画面——

暮色是安静的,走向黑暗的,但苏轼笔下描述的景色,是明亮的,带着与暮色不匹配的勃勃生机。

这样的生机,原本出现在早晨,才会让人觉得更加和谐。

可是苏轼偏就这样写了,他并非想要什么反其道而行之,他只是在暮色中,去看一些别人不容易看到的东西。

景色在那里,苏轼看的时候,和其他人看的时候,原本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可事实上苏轼看到了,别人未必能看得到。

原因应该在于事实上不是别人看不到,而是纵然他们看到了,也会在大脑中将看到的这些画面瞬间屏蔽。

人生得意须尽欢古来圣贤皆寂寞(谁道人生无再少)(2)

二、流水

下片开始,苏轼便以一句“谁道人生再无少”,揭开了上片的暗示。

所以,回想上片中描写的景色为什么是傍晚,在此也便有了答案。

人生无再少,是关于岁月的。

更确切地说,是关于青春的,关于那些曾经流逝而过一去不复返的美好记忆。

人生无再少是通识,是一般人默认的世界规律,毕竟,花无千日红,人无千日好,青春易逝,美景难留。

但苏轼偏偏就是要指出这样的说法并非绝对,谁道人生无再少,那意思再明白不过,问话的背后,是包含确定答案的无可置疑。

门前流沙尚能西。

是一条溪流,给了苏轼勇气吗?

当然不是。

或者说,当然不尽是。

一条溪流,或许可以给苏轼以联想,但真正蓬勃而生的,是他胸间那不屈不服的昂然之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于有些人来说,可以欣赏黄昏的美景,但欣赏归欣赏,该有的清醒还是一点不少。

再美,也是黄昏。

再美,也是转眼即逝。

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恰在于他观看万事万物的不同。

哪怕在暮色之中,他依然可以看到生机。

也正因为这样的生机,所以在一溪流水中,他才能自然而然地照见真理。

那是别人不一定会想、想了也不一定会说、说了也不一定会认的真理。

人生得意须尽欢古来圣贤皆寂寞(谁道人生无再少)(3)

结语

苏轼所经历的一切,只要稍稍了解,便明白很难称其为顺风顺水。

但面临这样的遭遇,苏轼自己却很能想得开。

或者,与其说是苏轼想得开,不如说是他的性格使然。

苏轼的为人与品性,决定他在任何的处境中,都能很快从不顺中脱身而出,仍然保持豁达开朗的状态。

表面上看,是一条西流的溪水,引发了苏轼不一样的看见,使他发出人生也可以再少的欢呼,但实际上,并不是。

若非心态乐观,若非品性豁达,哪怕面临苏轼同样的景色,哪怕面临同一条西流的溪水,所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样说并非一定要将原因由外而内,转到苏轼自己身上,而是想说明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在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很多时候,虽然客观世界会起到种种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还是主体本身。

所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不是自然的宣言,而是苏轼的豪迈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