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扬帆正当时勇做时代弄潮儿(珠江奔流⑱一柔一刚)(1)

旭日东升,阳光倾洒在珠江上。江面上倒映出错落有致的高楼剪影,展现出一幅都市风光影画。日落时分,晚霞又在广袤的天空中勾勒出建筑的轮廓,描绘出城市的繁荣与生机。

潮起潮落,珠江水流经守在河流交叉口的水闸,源源不断地为小涌、湖泊补充活水。每年雨季,珠江上筑起的堤围,挡住了阵阵涨起的江水,守护着两岸大地上的幸福生活。

刚中透着柔,就像珠江魅力水岸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水泥化作流畅的线条点缀天际线,呈现出柔和的力量美感;柔中带着刚,就像珠江韧性水岸上,一座座堤坝、水闸让奔放的江水收起了不羁和野性,让人们在一湾碧水中体会到踏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珠江的魅力天际线与韧性安全线,读懂珠江的“刚与柔”。

珠江奔腾依旧 两岸天际线已发生巨变

傍晚时分,停泊在芳村码头附近的游船逐渐热闹起来,船长、水手穿行其中,为珠江夜游的启航做着最后的准备。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船从停泊码头出发,开往载客码头,待载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珠江夜游之旅正式开启。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的船长谭伟明,在珠江上已经工作了35年。对于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船长而言,这些年,不变的是奔腾的珠江,而珠江两岸的天际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珠江西段:看广州的历史与慢生活

1987年,谭伟明入行成为一名水手,开始了“江上漂”的职业生涯。最初,谭伟明在轮渡船上工作,负责摆渡接送市民过江。那时,珠江夜游已经悄然兴起。为此,原本只是代步工具的轮渡船白天摆渡,晚上“兼职”充当珠江游船。谭伟明回想,“当时的轮渡船有八九百个客位,船很大。”然而,轮渡船外形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甚至船舱内都没有安装玻璃窗和空调,四周通透,全凭自然江风吹拂。

风起扬帆正当时勇做时代弄潮儿(珠江奔流⑱一柔一刚)(2)

色彩绚丽的游船成为珠江上的靓丽风景线。

当时,同样简朴的还有珠江两岸景观。“35年前,白天鹅宾馆‘孤零零’地守在沙面,这是当时珠江夜游最‘重头’的地标。”谭伟明指着远方说,“早期的珠江夜游航线上,白天鹅宾馆、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粤海关大楼都是供旅客欣赏的建筑。”

顺着谭伟明指向的方向,记者抬头看到了60多米高的爱群大厦和80多米高的广州宾馆,这两座曾经接力成为广州最高建筑的大楼,如今仍是珠江河畔上不可错过的风景。在灯光的映衬下,塔影楼上星光点点,西堤码头造型简约。而粤海关博物馆、南方大厦、爱群大厦这些见证了广州商贸发展、改革开放的建筑,显得格外的精致典雅。游船航行在沙面、西堤江段时,记者仿佛穿越了时空,驶进了广州历史博物馆,历史建筑共同绘就的精美长卷在游客面前徐徐打开,为珠江增添了一份历史厚重感。暖黄的灯光映照着中西合璧的珠江沿岸景观,宛如一条璀璨的鎏金玉带,似乎在时刻提醒着——这里曾是广州最繁华的地方。

珠江新城新中轴线:看广州的摩登都市魅力

1996年,谭伟明当上船长。此时,广州城正迎来快速发展。1998年,坐落于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落成,形如江边欲飞的天鹅,与蓝天珠水浑然一体。渐渐地,二沙岛上的灯光多起来了,珠江夜游更有看头了。

2009年,这一年对于谭伟明意义非凡,他见证了珠江两岸景观的变化。广州塔拔地而起,凭借独特的小蛮腰造型一跃成为广州新地标。而在珠江另一侧,冲上云霄的西塔与广州塔隔江对望,日后冲破广州天际线的东塔也在这一年开始动工……随着珠江新城摩天大楼群的建成,珠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有了新色彩,建筑高耸如林,宛如一幅壮丽而震撼的摩登都市画卷,展现出广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风起扬帆正当时勇做时代弄潮儿(珠江奔流⑱一柔一刚)(3)

谭伟明

此时,夜游航线也从珠江前航道的西侧逐渐向东迁移。“当驾驶游船靠近广州塔时,感觉广州塔就像‘扑面而来’似的,十分壮观。”谭伟明告诉记者,每当他开船经过广州塔时,都会稍微减速,只因他深谙,许多游客都奔着广州塔而来。放慢船速,让游客有时间拍照留念,尽情欣赏中国第一高塔的风采。

广州塔建好的第二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海心沙举行,谭伟明担任花船巡游的船长,他的任务是将哈萨克斯坦代表团送入海心沙会场。亚运会开幕式当天,谭伟明熟练地驾驶着游船,按照游行路线在珠江上穿梭。那一夜的精彩,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烟火花船相映,珠江熠熠生辉,通过电视转播,珠江两岸的城市夜景惊艳了全世界。从那时起,无数远道而来的游客来到广州,总会选择体验珠江夜游,欣赏绝美的天际线。

珠江东段:看广州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以前,广州塔往东的这段航线黑漆漆一片,灯光稀少。珠江新城就是珠江夜游的终点。”谭伟明说。如今,城市天际线沿着珠江向东延伸。游船驶过猎德大桥,来到珠江琶洲段已经是一番新景象,仿佛穿过一片科技感十足的都市森林。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里,造型各异的写字楼在天空中勾勒出生动曲线。向岸边望去,唯品会大厦的楼体纵横交错,将大楼分割成几个方块,形似电商快递盒;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采用大量异形切角,造型新颖、充满辨识度;在建的腾讯广州总部大厦设计建有4道大悬挑钢结构景观平台,正在安装的幕墙让人眼前一亮……写字楼里透出的点点灯光,展现着城市的创新活力。未来琶洲或许会成为媲美珠江新城CBD的夜景胜地。绵延的天际线,向世人展示着腾飞广州、挑战自我、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气魄。在谭伟明看来,珠江西段看的是广州的历史与慢生活,而东段看的则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珠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长廊。《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提出,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控制沿岸地标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界面。临江一线新建建筑高度要原则上控制在60米以下,已建或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区建筑高度按已批规划控制,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滨水建筑形态。珠江沿岸起伏有序的天际线,是城市历史的浓缩,是城市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更是城市形象的表达。城市天际线,不仅是城市品质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外在体现,更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风起扬帆正当时勇做时代弄潮儿(珠江奔流⑱一柔一刚)(4)

新担涌水闸是控制长洲岛水网的中枢。

水闸不仅维系流域安全 更成为网红景点

据《羊城古钞》记载,广州“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广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如何治水考验着广州人民的智慧。2000多年前,南越国建造的木构水闸通过开关水闸,实现防洪、排涝等功能。汲取古人经验,广州的多条河涌都设置了水闸。随着时代发展,如今水闸还可实现生态蓄水补水、改善水环境的功能,甚至成为景点。日前,探访小分队来到石榴岗河水闸、新担涌水闸,探寻打造韧性珠江的奥秘。

风起扬帆正当时勇做时代弄潮儿(珠江奔流⑱一柔一刚)(5)

长洲岛新担涌水闸

防洪排涝保安澜

可御洪水与潮水

沿着石榴岗河旁的道路漫步,一边是清澈河水,一边是翠绿树林,舒适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跑步、骑行。绕过一个弯道后景观豁然开朗,江面上矗立着一座廊桥建筑,这便是石榴岗河水闸。

海珠区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江河密布。“石榴岗河是海珠岛最大的河道,其流域受珠江潮汐影响,潮位高时内河涌自排能力不足,流域内的低洼城区容易水浸。”海珠区水利设施养护所负责人胡鹏告诉记者。今年“龙舟水”期间,防汛形势较为严峻。“那时石榴岗河水闸两边的水位差达到2米,水闸防洪排涝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江水被拦在外,流域内未出现水淹情况。”据悉,石榴岗河水闸于2018年完成重建,水闸闸顶珠基高程达4米,涌容提高100多万立方米,加上对流域河涌的调蓄,石榴岗河水闸可抵御200年一遇洪水。

在黄埔区长洲岛上,8条内河涌构成一张庞大水系网,2015年建成的新担涌水闸是控制这张水网的中枢。该水闸由东、西两座水闸组成,长洲岛群闸联控工作办公室设在东闸旁的管理大楼内,办公室内的大屏显示着岛内12座水闸的安全监控、河涌水情等实时情况。黄埔区水务设施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张新运介绍,“汛期来临前,我们会提前开闸腾空并及时关闸挡潮,通过群闸联控联调,为岛内水域提供调蓄空间。”今年8月,台风“木兰”引发了风暴增水,该水闸提前调蓄空间,成功抵御潮水,保障了居民的安全。

风起扬帆正当时勇做时代弄潮儿(珠江奔流⑱一柔一刚)(6)

石榴岗河水闸

可调控水源交换提升水质

成为海珠湿地动力“心脏”

正如俗话说,“流水不腐”。水一旦不流动,水中含氧量会降低,容易产生细菌并影响水质。张新运告诉记者,新担涌水闸通过联合调度,可实现调整互通水系的水流方向,使河涌实现单向流,确保水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实现水清、水活,提升了长洲岛区域的水环境、水生态。

而在石榴岗河的流域内,32条河涌贯穿海珠湿地一、二、三期,与海珠湿地构成了海珠的“绿心蓝脉”,形成了集江、涌、林、湿地于一体的江岛生态系统。为此,石榴岗河水系的水质至关重要。胡鹏介绍,石榴岗河水闸利用潮汐动力,合理控制开闸时间,转换河涌水体。经沉淀净化后,水质明显提升,再源源不断地注入石榴岗河水系,成为海珠湿地的动力“心脏”。

记者了解到,石榴岗河流域内的土华涌位于万亩果园核心区,是海珠湿地二期、三期的主要河道,此前被列为劣Ⅴ类的黑臭水体。“水闸建成后,在控源截污基础上,加上活水流入,现在土华涌的水质已经能长期保持Ⅲ类水,很多水生生物重新出现。”胡鹏表示。通过疏浚河道,目前珠江—石榴岗河—海珠湖—海珠湿地—内河涌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已经形成。此外,水环境改善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与2010年相比,广州中心城区白鹭等鸟类数量增加了3~5倍,海珠湿地逐渐成为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活力的珠江水,也需要安全维系。《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也提出,加强沿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水岸。

新担涌水闸是我国首座廊桥

水闸结合的大型景观闸桥

如今,新建水闸不仅拥有防洪功能,还将闸、桥、景观融为一体,既具功能性又具观赏性。其中,新担涌水闸工程和石榴岗河水闸重建工程都分别获得了广东优秀水利工程设计奖一等奖。极具岭南水乡特色的风雨廊桥设计,是这两个水闸备受关注的亮点,新担涌水闸东闸还是我国第一座廊桥水闸结合的大型景观闸桥。

去年“五一”期间,新担涌水闸东闸的景观廊桥对外开放,很快成了网红打卡点。探访中,记者遇到了前来参观的林先生,他表示,“廊桥很有特色,在桥上眺望宽阔的珠江,清风徐来,很舒服。”该廊桥也逐渐成了长洲岛滨水慢行系统和碧道的一部分,贯通长洲岛都市农业公园和深井环岛碧道,串起沿线中山公园等多个历史文化景点,为市民提供舒适的都市碧道空间。

石榴岗河水闸凭借精美造型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这座水闸设有两座门楼、两座重檐方亭、四段单层景观廊和一座双层碧波阁。碧波阁以荔湾湖公园的海山仙馆为参考,采用灰塑、木雕、挂落等传统手法,廊、亭高低错落,完美呈现岭南建筑“通”“透”“漏”等特点,屋顶采用古代飞檐歇山顶结构造型,精致古朴,颇具岭南水乡特色。

探访小分队

统筹领队/贾政、陈雅诗、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马俊贤、卢梦谦、贾政

图、视频拍摄/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实习生:肖予祺、潘若帆

视频剪辑/刘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