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最钦佩的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偶然翻阅《雍正书法一览》,找到雍正手书的这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读后心情难以平静。这副对联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说过,至今难忘。他说的和这副对联稍有不同,他说的是“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当时他让我去找这副对联的出处,因为年纪尚幼,阅历毕竟有限,找了很久也没发现这副对联的出处。昨天偶然找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得来不费工夫。

隶书经典语录(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1)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下联源自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谷梁传序》称誉《春秋》语:“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意思是说,一个字的褒扬,超过君王赠赐一件礼服;只言片语的贬低、批评,其受辱的程度比当众鞭挞还要厉害。这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这副对联讲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做人要正直坦荡,无愧于心,世人褒贬之辞毕竟流于一时,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想到雍正写这幅对联的心情,必是立大志向,下大决心,有大计划,宠辱皆忘,成竹在胸,定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何惧身后骂名。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勤政无怠,十三年如一日,做了一代帝王数十年做不了的事,可是身前身后骂名不断,毁誉参半。近三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评价更多的是赞颂他的锐意革新,清勤谨慎,惩贪立制,不愧一代英主,应该说历史给了他正确的评价。而那些恶意中伤诽谤的奸佞小人早已成了冢中枯骨。

隶书经典语录(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2)

反思自己,年幼时无知无畏,敢说敢做,偶有惊人之语,发惊人之论。而今渐趋成熟,但说话作文却日渐小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人行事趋于圆滑世故,以为明哲保身是立身之本。

现在明白古时以一人之力难敌天下群雄,一个人的力量渺小之极。雍正能直透三关,得大自在,我们为什么“封王、称帝、登仙、成佛,全在自心”这点领悟都做不到?少的就是这问心无愧,宠辱不惊的气魄。

我喜欢二月河描写胤祥的一句话“天不能拘,地不能束,心之所至,身必随之,行必践之,此国士之风。”胤祥终雍乾二朝荣宠不衰,虽然不是二月河描写的长于兵事的“侠王”,但确是当之无愧的无双国士。现在,做人能象胤祥那样清勤自省,公忠体国就很满意了,做人当如是!

由于历史学家对胤禛的偏见,流传至今的清宫史料,留给後人的印象大多是一个大兴文字狱的暴君形象,人们都听说过“维民所止,雍正没头”的冤案,却很少传颂其推行新政整肃吏治的伟绩。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四儿子,康熙三十七年封为贝勒,四十八年封为雍亲王,六十一年嗣位登基。第二年即一七二三年改国号雍正,执政十三年。胤禛实际上是一个锐意改革的领袖人物。他从康熙手中接过来的大清江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他被迫跟着说“康熙盛世”,不得不打掉牙往肚里吞替皇阿玛收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摊子。他勤政业奋力推行新政,干的尽是劫富济贫,损害本阶级集团利益的事,平常我们想象中天子皇帝广有四海富甲天下三宫六院而胤禛只有一个字,就是“苦”。他进行的税制改革,引起皇室兄弟乃至满汉官员的强烈不满,纷纷与其离心离德,险遭灭顶之灾。但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胤禛治吏严明,赏罚分明,堪称一代明君。

隶书经典语录(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