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蒙 单三娅

王蒙访谈录 特稿王蒙(1)

单三娅:电视剧《装台》是经人提醒才开始看的,平时不追剧的我们,热追了十几天。几年前读过陈彦的小说原著,可是一切还都是新鲜的,说明编导又有了新的角度,新的创造。

王蒙:这个现象很有趣,看《装台》,天天让你有新鲜感,原因是它不一般。写装台人的故事,没人写过。人物性格、命运、关系都不一般。首先主人公刁顺子,他既不刁也不顺,他的家庭组成,很奇特;还有同样是情敌,顺子和三皮之间耐人寻味,疤叔和八婶男友之间的关系也别有味道;在恋爱关系上,三皮与素芬的关系有悬念,二代对菊花的追求也是疙疙瘩瘩……全剧满满堂堂、沸沸汤汤,有生活,有细节,有真实感,都是别的电视剧里较少看到的。

或者换一个说法,这部电视剧比较有信息量。古今中外,很少看到这样的行业、这样的人群、这样的生活轨迹。他们非工非农、亦工亦农,非城非乡、亦城亦乡,非苦非甜、亦苦亦甜。非编(制)非非编,非文艺非非文艺。但仍然是真实的生活,是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是辛勤奋斗着的中国人民。要是没有陈彦此书,你做梦也梦不见这样的人、生活、故事。

单三娅:你总说好作品信息量都大,《装台》又一次证实了。追剧那几天,每天都有期待,想知道下一步怎么发展。其实它并没有有意识地全景式描写,就是围绕着装台人、舞台事儿、剧团事儿、演出事儿做文章,可是线条却不单调,让人感到伸出许多触角,写了许多人性的层次,反映了不少社会问题。刁顺子隐忍而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菊花怒怼穷亲人却又不是一个贪图钱财的人;蔡素芬她有隐痛想忘掉过去可阴影总是笼罩着她;刁大军他虽然虚荣却也是仁爱之人;疤叔这个人有意思,酸溜溜的,对情敌也只是嘴上苛薄而已。还有瞿团、靳导、大雀儿、二代……各具形象和性格,即便是最招人恨的铁主任,也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存在。正是这些人物,勾连出几十年来的社会大舞台。陈彦能把剧团演出的日常事物,放在大社会的进展中考量,所以他既有独特视角,又有大视野。

王蒙:刁顺子简直就是一个圣人。他带着大家干下苦活挣几个饭钱,钱被苛扣了把别人的给够自己少拿;媳妇跟人跑了他养着闺女,天天还得挨闺女骂;好不容易撞了个媳妇还叫别人惦记上了;大哥成了大款可是他回趟家还得自己掏钱给他还赌债;墩墩犯了禁忌自己替他去跪祠堂……那么多苦那么多难他都受了背负了,从来不亏欠别人。所有的劳动人民的好品质,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责任担当、公正局气、和气生财、以退为进、坚忍不拔、谦卑自律,他都具备了,你却丝毫不觉得这个人物不真实。刁顺子甚至还有一种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恕韬晦,尤其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干脆是践行了孔子的教诲。

王蒙访谈录 特稿王蒙(2)

单三娅:我觉得这部剧还隐含着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的台子,是刁顺子他们这样的人搭起来的,他们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和支撑。

王蒙:是的,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这部剧还有不少喜剧元素,这些方面编导演都有不俗的再创作。比如墩墩与跳钢管舞美女的恋爱和成婚,比如疤叔和八婶离婚之后的来来往往还有上山修心养性,比如二代与菊花今天好明天坏的爱情,比如秦腔团那位“角儿”的架式,还有铁扣和他老婆那些损人利己的发财小算盘,甚至那个包治百病的万能医生。在这些人物的塑造中,既有善意的批判味道,又平添了囧境中的苦中作乐。电视剧还大大强化了西安的生活气息,看着不闷,也不陈旧,有新事物、新体验、新笑话。

单三娅:顺子他们活得艰苦,但并不一味辛酸,也有乐在其中。装台的同时,他们还可以蹭戏看,学到了传统戏曲文化,也见了世面,同时享受了城市生活,享受了发展。这部剧演员也不错,主要演员都是陕西人,次要演员也是各有风采,与剧中人物贴切。方言成了此剧的一大亮点,还有一些是特定人群的特定语言,他们的口语中满是生活气息,自我解闷自我逗乐,既质朴生动,也到位给力。西北人爱嘴上掐两句,但总起来说民风厚道、忍让,讲义气、讲情面,被人坑了也不大闹。让你觉得挺心疼他们,同情他们,也挺喜欢他们。

王蒙:还得说陈彦的原著好,提供了好的故事、好的形象、好的对话、好的性格。陈彦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与生活在一起,他提供了与别人不同的活生生人物。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伟大的历史性的,同时,这个伟大的历史转变历史飞跃又常常是由平凡的人和事结构而成的,他们有智慧也有无知,有巨大贡献也有失落牺牲。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充满着艰难,又充满着进展与希望,真是越看越明白,有这么好的人民,中国不发展不搞好是世无天理。

单三娅:真正有生活的作家,就不会与别人雷同。陈彦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在剧团泡了几十年,他对这一套运作极为熟识。将近十年前我到西安采访过陈彦,那时他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院长,他创作的秦腔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大受欢迎,长演不衰。他的作品之所以有新意,就在于生活根底的深厚。陈彦不是下沉到生活中,他本来就生活在这些人中,他的人物都是从厚厚的生活土壤中直接生长出来的,他又比一般作家多了一份对下苦人的关注,他对他们心存惦念。而我们常见的一些电视连续剧,有时看上几眼,就发现台词一句接一句,经常都是你我可以想得出来的,少有出乎意料之笔,剧情发展也多少猜得出来。出自概念与套路的,多于出自真实生活与真情实感的。看上几集,就想换台了。

王蒙:反映改革开放发展的电视剧不少,写改革者、管理者、创业者,写法制反腐、家庭伦理的也不少,但《装台》的主角比已有的电视剧主角都“低端”得多。他们没有正规的编制,得不到劳动法的保护保障,他们不算文艺从业者,不参加文联与所属协会,少有工会组织替他们维权,他们没有职称,没有劳保医保,没有名分,他们谁也不敢惹,但哪个舞台艺术也离不开他们,越张罗气势大的演出,越要他们的命,越缺不了他们的活儿。

这部电视剧提醒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领导,在类似打工仔、打工妹的数量巨大的群体当中,对于他们的报酬、危难,有相当的需要加强关照的方面。还有,他们对社会做出了人们不怎么了解的贡献,我们还欠缺对他们的业绩与品德的承认乃至宣扬。

比如《装台》里那么多人物的婚恋、家庭生活,并不那么圆满合意,甚至于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稳定。为了生活,刁顺子结了三次婚,媳妇死了一个、跑了一个,第三个也受到各种挤兑刁难,家庭岌岌可危。虽然这是个人的生活遭遇,无法由社会负全责,但它确实也是与装台人整天在收入与环境不稳定的条件下拼命,难以踏踏实实居家过日子有关。这出戏,体现了原作者与编导者对于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理应得到社会呼应。

王蒙访谈录 特稿王蒙(3)

单三娅: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似乎回归了一些我们的传统认知,比如吃苦耐劳、恭宽信敏、坚忍不拔、同舟共济。尤其是它强调了,在当代社会,不管有什么先进科技,不管你再有钱再有本事,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需要的,你需要别人的关怀,同样你也需要给予别人关怀,这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一个基本需求,这是人间正道。

看完电视剧,又翻了一遍小说原著,发现电视剧还是有较大修改的。最大的改动是结局和走向。小说中最终素芬走了再没有回来,顺子四婚娶了亡友的遗孀;菊花也没有变得通情达理,而是依然怒视着父亲。电视剧改编成这样,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是小说所提供的人物性格的依据在,其次是时代背景有了大改善,三是观剧群和读者群不同,所以说得通,观众认可。

王蒙:电视剧与小说,它们的受众相当不同。前者人多势众,学历有高有低,注意的是剧情与人物吸引力,你得不断有场面的新鲜和故事的纠葛;后者人数较少,更喜欢分析与思考,对文字更有兴趣。电视剧与小说,总的思路是一致的,有所更改,只要合乎性格线索就是自然的成功的。而且我们可以说,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有真挚的对人民的热爱,有对于历史与时代的敏锐感觉,在真实感人的小说的基础上,改编成视听节目,情节也完全可以有所不同,有所延伸、发挥、调整、变化,有再创造的空间。

单三娅:有了好的文学本子,编导还得有修枝剪叶、扩展延伸的能力。难得有一部好小说,文本已经被广泛称道,再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还做了相当的改动,却依然不输,依然有看头。说明这种改编的可能性是有的,当然并不容易。

王蒙:如侯宝林所说:经拉又经拽,经洗又经晒!这里仍然要凭借创作者的生活积累与丰富细节,树干枝杈、花草蕾叶、飞鸟鸣虫,蓬蓬勃勃,到处都有生长点、发育点。

《装台》还有一绝,就是“下层”人物的坚持性、顽强性,不论揽活挣钱还是谈情说爱,他们是屡败屡战、百折不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鱼翻身、反败为胜。这既是劳动者的本色,又是对电视剧编导的要求。

电视剧的特点是连续、成本大套。追剧,可以成为一段生活的一部分,看剧的时间加上谈论温习,每天起码两个小时以上,连续十几天,印象深,难舍难分,看完最后一集,与众演员众人物分手,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好剧。差剧呢,开头有个悬念吸引了你,越看越差劲,不看吧,可惜;接着看吧,上当。说得刻薄一些,见差停看,有腰斩感;勉强看完,有受诱被欺感。追剧是个耗时的事儿,所以得谨慎选择。

妙哉,《装台》!

END

主编:周玉娴 | 编辑肖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