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爸咱妈》是一部很有年代的亲情电视剧,内容真实,特别接地气,没有浮夸和各种套路,只是一部讲述儿女在父亲病重时如何尽孝,陪伴其走完最后一程的亲情故事。
电视剧里父亲跟母亲是一个偏远小镇上的普通工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供养出了四个大学生。
老大是北京航天科研人员,为人忠厚实诚;老二家丽是一名博士在读学生;老三家男是一名体育老师,脾气倔强但为人正直,老四是一名大学在读的学生。
四个儿女都特别有出息,都从遥远的小县城走了出来,都生活在了北京,而父母,却留在了原来的地方。
直到剧中的父亲生病,才在儿女及老伴的劝说下来到了北京看病,因为这次生病,才享受到了一家几口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剧中的四个儿女虽然个性不一,但都无一例外的特别孝顺,在父亲生病住院期间,都纷纷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父母为这个家默默付出着。
只是最后,得了癌症的父亲还是走了。
剧中有些情节特别的感人,就像是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实得让人感同身受,很多人评语,看得人几次泪目。
电视剧里演到父亲去世就结束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生活矛盾才刚刚开始。
父亲走了,留下母亲一人,都生活在北京的四个儿女,该如何尽孝,陪伴母亲的晚年?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现实中很多类似的情形。
有多少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寄托着父辈的深切希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有很多农村的孩子就像剧中的老大一样,特别的争气,成绩优秀,如愿的考取了大学,走出了农村,来到城市安了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是,可是这样的代价却是与父母天隔一边。
父母依然生活在农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地生活,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最多经常寄点钱回去,过年的时候回一次家,自己成家之后,回家的次数更是变得越来越少。
而作为父母,这样的生活,真的就是他们希望的结果吗?
辛辛苦苦把子女儿养大,他们出息了,但结果却是让他们更远的离开了自己,然后家里又变回了只有老两口,守在大山里过日子。
这,真的是他们希冀的吗?
我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总以为现在交通方便,要回趟家特别的容易,但事实上是,不论交通多么发达,每年回家的次数还是屈指可数。
我曾自私的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吧,父母也都平常的接受了,直到父亲去世后,听周边的村里人说起,父亲曾与他们唠叨,觉得女儿太远了,他非常的羡慕村里其它人,因为他们的女儿就留在了身边。
当我听到这些话时,悲痛不已。
父亲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要求过我多回家,总是说把工作做好,身体健康最重要,有空就回来,机票贵就隔年回来。
我以为他习惯了分离,未曾想他只是强忍着分离的痛苦,装作做若无其事的样子,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多么渴望女儿能经常的陪伴在身边。
他没有说,只是因为他不想让子女有负担;
他没有说,并不代理他不渴望在一起。
可是这一切,随着父亲的离世再也没有机会了,这也将是我后半生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
而在我的身边,像我这样的人却并不在少数。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城市,成为新城市中人,却与在农村的父母相隔千里。如果只是独生子女还好办,等父母老了,直接接到城市一起生活。
可如果像电视剧里有好几个孩子,都分别通过读书考了出去,留在了城市生活,那面对依然生活在农村的父母,究竟该如何尽孝?
就靠一年一次的春节团圆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生中还能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可父母辛劳一生,将儿女养大,为的就是那仅仅几十次的见面?这么想想,对于父母来说,的确太不公平了。
《咱爸咱妈》里的父亲母亲,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生病,他们现在依然生活在老家那个落后的乡镇,与生活在北京的四个儿女过着天隔一方的生活。
父母期盼的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并不能那么快的实现。
而这样的两地的生活,究竟要维持多久?
想起电视剧的主题曲这样唱的——
都说养生为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一边是想尽孝,一边却是相隔千里不能在一起,这样的尽孝究竟该如何做才会不留遗憾。
这么想想,突然觉得那些生活在农村的父辈们真的太伟大了,明明知道孩子读书走出了大山,就会永远的,甚至一辈子的远离自己,却依然一代又一代的鼓励着儿女,期盼着儿女往远更远高的地方飞去。
而他们,依然坚守在原地,任凭年岁增长,任凭岁月摧残,无怨无悔的忍受着一年又一年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与寂寞。
很多的父辈也不愿意去城里,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早已习惯,但他们却并不希望子女再回到这里。
父母是这么的伟大,可是,生活在城里的子女,却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 ,让人欲罢不能!
唯愿真心祈福,父母能长命百岁,这样,可以让自己多尽一些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