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牌名及来历(36个词牌名的由来)(1)

今天和大家分享36个词牌名的由来,提升孩子们的文学常识!

诉衷情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中”通“衷”)

诉衷情·眉意

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如梦令

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初叫《忆仙姿》,苏轼嫌其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

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忆江南

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沁园春

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沁园春·孤馆灯青

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生查子

原为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通“槎”。《白香词谱》认为“生”本可读“星”,“生查”即“星槎”,系往来于天河的木筏。

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生査子词调名取义是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何满子

又名《河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唐张祜那首传唱千古的宫词《河满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诉尽凄楚,赢得了无数人同情忧伤的泪,使该词牌名广泛流传。

何满子

宋·秦观

天际江流东注,云中塞雁南翔。衰草寒烟无意思,向人只会凄凉。吟断炉香袅袅,望穷海月茫茫。

莺梦春风锦幄,蛩声夜雨蓬窗。谙尽悲欢多少味,酒杯付与疏狂。无奈供愁秋色,时时递入柔肠。

声声慢

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

声声慢·秋声

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长相思

乐府旧题,南朝萧统、陈后主、徐陵、陆琼、江总等均有诗作,多抒写离别相思之情。此调由三、七、五句式组成,每句用韵,且前后段各有一叠韵,音节响亮,表情由热烈而渐趋和婉。此调自白居易之后皆沿其体。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临江仙

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采桑子

唐代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晚唐和凝词为创调之作。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青玉案

调名源自东汉末年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一句。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阮郎归

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

阮郎,指阮肇。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他们重入天台寻访仙女,踪迹已杳。事见《太平广记》卷六十一。

此调创调之作为李煜词,但此词或传为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作。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蝶恋花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

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渔家傲

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

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另有六十二字四仄韵一叠韵,六十二字两平韵三叶韵,六十六字五仄韵的变体。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武陵春

相传是北宋词人毛滂所创。毛滂根据楚地流传的曲调,作了一曲“武林春”,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流传了下来。

《填词名解》云,调名取自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枝春

曲名,由作者杨缵创作于南宋的一曲支子。一枝春指梅花。

一枝春·除夕

宋·杨缵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词调来来源于《水调》曲。《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唐刘餗《隋唐嘉话》说:“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见欢

据《白香词语》考证:本调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最先把《相见欢》从教坊曲转为词调的是南唐后主李熠。李煜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已在归宋之后,忆起往昔纸醇金迷的生活,怆然泪下,写下一首凄惋的《相见欢》。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踏莎行

《踏莎行》作为词调是寇准的自度曲,咏的是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事。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浪淘沙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词家认为:“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始于南唐后主李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渔歌子

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初名《渔父歌》,后收入在《花间集》时更名为《渔歌子》,分单、双调两种。单调以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为正体,双调以孙光宪“泛流萤”词为正体。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水龙吟

《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长吹笛子,御用音乐家们迎合皇上的旨意,改编成了笛曲。

《水龙吟》的词调,首见北宋柳永的咏梅之作(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次见章质夫、苏轼的唱和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本意为咏项羽宠姬虞美人事,因以此为调名。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虞美人》原有三种曲调,后来以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为韵体正声。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卜算子

相传唐代骆宾王作诗喜欢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用为调名。另有一说法是取自黄庭坚词“似扶着、卖卜算”,大概是取现在卖卜算命之人的意思。《词谱》以苏轼“缺月挂疏桐”一首为正体。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永遇乐

词牌名来自一个忧伤的故事。

唐朝书生杜秘书,工于填词。他邻居有个小女儿叫酥香,美丽聪慧。郎情妾意,私订终身,这件事被酥香家仆人发现后,报告了主子。书生被告官判刑,发配到河朔。临行前,他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彩云归

最早起源于宋大曲,是宫廷音乐中以大曲形式出现的曲目,而将此曲带到民间,改良成一种单独曲子词形式的,据记载,是大词人柳永。

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

宋·柳永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苏幕遮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幕,一作“莫”或“摩”。源于龟兹乐,据考证是高昌民间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扬州慢

又名《朗州慢》。此调是宋姜夔过扬州时自度之曲,内容是写扬州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自己的感慨。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望海潮

此调首见于柳永《乐章集》,是柳永所创的新声。调名是以钱塘(今杭州)作为观潮胜地而取其意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欧阳修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雨霖铃

也作《雨淋铃》。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为当时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

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剪梅

宋代称一枝为一剪。古时远地赠人,辄以梅花一枝

表相思。词名一剪梅,就是于斯取义的。《一剪梅》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周邦彦,是周邦彦的自度曲。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满江红

词牌源自《冥音录》里一个曲子名。原来叫做“上江红”,而“上”亦为“满”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满江红”。柳永和范仲淹的传世佳作使这个词牌名声大作,后岳飞的《满江红》让词牌跳出忧凄与愤怨

的阁楼,带来了“满江红日”的悲壮情怀。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帝台春

《帝台春》原是琵琶曲,后用做词调名。这个词牌宋词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载于《乐府雅词》卷下。

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