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就我所知在我这个年龄段里——管一切能边走边吃的冰冻消暑产品都叫冰棍儿,与其具体性状无关统称冰棍儿有它的原因我小时候最早能吃上这口儿的时候,冰棍儿样式没什么选择的,就是一根棍儿上冻着一方块冰坨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根冰棍唤起小时候的回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根冰棍唤起小时候的回忆(我们跟冰棍儿过命的交情)

一根冰棍唤起小时候的回忆

北京孩子——就我所知在我这个年龄段里——管一切能边走边吃的冰冻消暑产品都叫冰棍儿,与其具体性状无关。统称冰棍儿有它的原因。我小时候最早能吃上这口儿的时候,冰棍儿样式没什么选择的,就是一根棍儿上冻着一方块冰坨子。

盛夏酷热的下午,躺在床上恹恹欲睡,窗户外面钻进来一声“小豆冰棍儿”的吆喝,足以把浑身懒虫喊走,孩子兹要听见了准得管家大人要了钱就奔出门去。卖冰棍儿在胡同里多是走街串巷,北京胡同多曲折,拐俩弯儿就没影儿,出去晚一步未必能找得到。

关于冰棍儿的记忆,脑子里会出现一个通用的场景:一白衣老太太,系一白围裙,戴一白帽,套袖是必须有的,推着小车沿着房檐的阴凉溜达,走几步喊一声,经过院儿门口时就驻上一会儿,等会儿像我一样正管家大人要钱的孩子们。

我印象里面卖冰棍儿的最多的是干干净净的老太太——后来才开始有推着自行车的中年人——鲜见有老头儿从事这一事业,而崩爆米花则正相反,都是一身炉灰脏兮兮的老头儿。

这两项事业性别特征极其鲜明,以至于我一度认为卖冰棍儿的老太太和崩爆米花的老头儿都是两口子,十分羡慕他们俩过的滋润日子:天热在凉气里吃冰棍儿,天冷支上炉子崩爆米花,全不怕嘴馋的时候心里抓挠,简直一对儿老神仙。

我最爱老太太掀棉被顶出来那一下冷气扑面的爽,每次都要往前凑过去凉快一下,仿佛占了大便宜。冰棍儿是用薄露透的破纸一张包着,吃的时候撕下来。有时粘得太紧撕不干净,只能先舔湿,用舌尖一卷进了嘴,再啐出去。有时候因为太冰,舔纸的时候舌头也能粘上去。薄露透的纸虽然显得不太体面,但很诱人,有那么点像吃包子,破皮儿漏油更能调动人的食欲。

我刚刚可以支配零花钱的年代,冰棍儿大多5分钱一根。最早的冰棍儿就只有小豆,因为水多料少,冰棍儿都坚如磐石,初出小车时可伤人,用蛮力咬足可以把牙崩了。冰棍儿里的豆子也只是零零星星可见,豆皮倒更多,按照现在来衡量,显得不那么厚道。但在孩子不吝,本也不是为了豆子,谁不是为了舔那口冰坨子呢?

孩子们聚众吃冰时不太聊别的,只是嗦喽和吧唧嘴,一个赛一个没出息,专注于制造噪音。小时候吃东西规矩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吃饭不能出声,这阵势要让各自家大人听见,够十五个人挨抽半个月。

当年冰棍儿简陋,但在孩子心里不可替代,大家虽然是好兄弟,但一般不分享冰棍儿。一是冰棍儿不够吃,君子不夺人所爱;二是大家吃法都太过恶心,你嗦喽完了拉着丝儿递给我我也张不开嘴,还不够吃哈喇子的。所以能觍着脸张嘴说“吃一口”的人,在我们心里是最不要脸的。

“我吃冰,你吃棍儿。我拉屎,你闻味儿”,是流传在孩子之间的俗语,关系好归好,不拉着你一起蹲坑儿,兄弟瓷归瓷,不让你分我冰棍儿。

小碗儿是稍晚出现的类型,是少有的可以单有名号的“冰棍儿”。小碗儿比冰棍儿贵,但卖得很好,除了显得高级,味道更醇厚,更大的优点是不怕化。不过里面带的小木片薄而软并不结实,在冰淇淋硬时就用蛮力挖,经常会撅折在里面,这是灾难。如果你见着一个孩子做出把手伸进掏的动作,一副没出息的样子,多半是一个把木板撅折了的倒霉孩子正拿着折的半根坚持不懈不负韶华。

把棍儿折里面这是很丢人的事,手里没闲钱儿吃不着的犯馋的孩子看见了可以利用这一点反嘲笑你馋嘴。“没吃过东西吧你!”“馋死你得了!”“没出息样儿大了!”在家里挨各自妈拾掇的实战中学到的一嘴片儿汤话,此刻有了用武之地,伤害性和侮辱性都极强,听了让人十分憋屈。

跟小碗儿同时的,异型类的冰棍儿也慢慢出现,四处开花,极大丰富了小人民群众们的选择,分流了他们的零花钱。

比如双棒儿。先不提口感比野路子的冰坨子强太多,单是它一根儿能当两根吃的优势就是别的替代不了。看似两根合一,但冻瓷实的双棒儿根本掰不开——掰得开也不掰,一掰开准有一小伙伴马上出现在跟前,此刻就是莎士比亚也要纠结一阵:分是不分?是个问题。必须连着吃,左边嗦一口,右边舔一下,像最没出息的纨绔子弟。

再比如雪人,也是受欢迎的品种,两种味道,帽子和口、眼是巧克力,大脸盘子则是奶油。它胜在吃起来有情趣,舌头灵巧会玩的,光帽子就能舔出八种造型,寓吃于乐,何其美哉?

我曾经见过因雪人险些制造的一起血案。有一小伙伴刚买了一根雪人,得意洋洋拿到孩子堆里显摆。另外一个孩子犯坏,说你这破玩意没劲,你见过当官儿的雪糕吗?那小伙伴说没见过。话音没落,犯坏的孩子以迅雷之势抓住小伙伴的手,在雪人帽子上左右各咬了一大口,转身就跑。好好的一礼帽儿,生生咬成一乌纱帽,确实像极了当官儿的。小伙伴回过神来举着半块板儿砖生生追了他半条胡同,从此结下梁子,见面必然互骂。

前一段时间一网红的冰棍儿出了岔子,被爆虚假宣传。抛开这些消息不说,包括它在内的十好几块钱到好几十块钱的东西,我也吃了,大多无惊无喜吃个热闹,没什么其他感受。

我在跟朋友聊到冰棍儿时,发现不同年龄的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冰棍儿神品,大红果、绿豆沙、天冰、苦咖啡,但鲜有那种难得吃上一回的贵重冰品占据分量。

冰棍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亲民,足够日常,是夏天里简简单单可以实现的快乐。在最热的天儿,孩子们跟冰棍儿成了过命的交情。

现在为了营销目的,总是赋予冰棍儿太多“意义”,一个冰棍儿,要跟什么爱、品位、个性挂上钩,贴上各种标签,利用“IP”“洗脑”“热搜”“炒作”“季节限量”来宣传。人们被各种概念裹挟着花了“重金”去买,仿佛不这么做就缺失了快乐、降低了品位;似乎把全宇宙最好的原材料堆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满足——然而吃到嘴里,也没什么更多幸福感,还不如嗦喽两块钱一根的冰棍儿痛快。

而问到小朋友,他们仍旧会按照最单纯的标准去选择,味儿好,冰多,带夹心儿,除此之外,那些有的没的,完全不在乎。

诚然当代人民群众见多识广,快乐阈值越来越高,但也大可不必在冰棍儿本身之外做过多文章,制造一些虚妄的享受。

有一些事,还是单纯一些才好。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