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几篇讨论钻木取火的学术文章,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争鸣氛围其中,如今可以方便查阅的有三篇:即阎崇年(1980)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的《“钻木取火”辨》(下称“阎文”),随后张寿祺(1981)发表在同一杂志的《中国古代取火方法考证——并与阎崇年同志商榷》(下称“张文”),以及李少一(1981)发表在《江淮论坛》的《钻木确能取火——致闫崇年同志》(下称“李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火字的演化过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火字的演化过程(古人的取火术与)

火字的演化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几篇讨论钻木取火的学术文章,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争鸣氛围。其中,如今可以方便查阅的有三篇:即阎崇年(1980)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的《“钻木取火”辨》(下称“阎文”),随后张寿祺(1981)发表在同一杂志的《中国古代取火方法考证——并与阎崇年同志商榷》(下称“张文”),以及李少一(1981)发表在《江淮论坛》的《钻木确能取火——致闫崇年同志》(下称“李文”)。

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古人的取火术其实有钻木取火和敲火石两种,而“火”字的象形正是钻木取火的图景。

阎文通过科学试验和文献考证,指出钻木不能取火,钻木取火是对钻燧取火的曲解,尤其是汉儒们对《礼记》、《论语》等典籍的注解可谓始作俑者。阎文将钻燧取火理解为:用尖锐的器具在火石(即“燧”所指)上急剧地摩擦或撞击来取火。阎文一经刊出,即引起学术界哗然。《光明日报》、《百家争鸣》对其都有介绍,时有李少一、陈子方、杜正国、李志昌、张寿祺、忻平等人向《社会科学战线》去稿,试与阎崇年“商榷”。《社会科学战线》只刊登了张文。而李文转而在《江淮论坛》得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