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网上看电影很方便,电影院去得少了,《江湖儿女》是在电影刚上映时去电影院看的,看完当晚就写了观后感,今帖于此。
斌哥走了,巧巧无力地靠到墙壁上,电影结束了。
走出影院,一阵风刮来,有些冷。
前面一群人围在一起好不热闹!凑过去看,见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在地上摆了几十支蜡烛,正准备点燃,他怀里还抱着一大束玫瑰和几个彩色的气球,他的前方,有好几个青年男女已摆好手机准备开拍。毫无疑问,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即将上演。我一时有些恍惚,觉得这只是《江湖儿女》的又一个情节。
电影里巧巧和斌哥分开了,现实中一对年轻人就要幸福地走到一起了。生活就是如此,分分合合、浮浮沉沉。
有人说,《江湖儿女》讲的就是一个女孩爱上渣男的故事,这样的总结未免太肤浅了些。又有人说,这是一部充满负能量的电影。贾导自己说,真实是最大的正能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就看你如何去解读了。
近些年,文艺片是越来越没有市场了。某些时候,若有人夸你文艺,竟带着几分贬义,意味着你守旧不入流。贾樟柯的电影一直都比较小众,喜欢他电影的人,几乎都是他的铁粉,不喜欢的人,能从他电影里挑出种种不是。
我在离电影开播前四分钟到影院,买了一张好位置的票。走进影厅,见里面只稀稀拉拉地坐着七八个人,若是白天观影,估计景象会更为惨淡。我忽然觉得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哦,是了!几年前我看另一部文艺片《1980年代的爱情》,也是如此。真怕人们如此冷淡下去,就再没有文艺片可看了。
之前看过一些赵涛演的电影和电视剧,觉得她美则美矣,然面部表情缺少变化,演技差了那么一点点。但在这部电影里赵涛的表现可圈可点,对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男主廖凡自不用说,浑身都是戏。令人惊喜的是徐峥和张译也各自在里面客串了一个小角色,丁嘉丽演了一个小偷,这些人可都是演技派、大咖,他们愿意在贾导的电影里客串小角色,可见他们对贾导的认可。
电影从头到尾说的都是方言,在山西说山西话,到奉节说重庆话,赵涛在电影后半部分完全素颜出镜,廖凡也是如此。如此写实的风格,如何能让80后90后接受呢?尤其是00后少女,迷恋的都是花美男,廖凡在她们眼里,估计不仅是丑,而且是很丑吧!贾导甚至有意放大男女主的老态,男主干皱的皮肤,女主脸上的斑,以突出人物潦倒后的状况。从这些不加修饰的镜头里,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同样,电影里的一些小情节也格外真实,譬如巧巧坐摩的去电厂那一段,天下大雨,摩的司机和巧巧被困在了桥下,摩的司机见巧巧孤身一人,又有几分姿色,便觑着她说:“我老婆在广东打工,一年多没回家了,要不,我们耍一下?”当他遭巧巧戏弄,摩托车被骑走,他在泥地里狼狈地追赶时,观影的人都忍不住笑了,笑完后,却又感觉心里怪怪的……
巧巧为斌哥坐了五年牢,当她出狱时,斌哥已远走他乡。她不远万里寻到奉节,却得知斌哥已有了新欢。她死心了,独自返回大同,在去武汉的火车上碰到了徐峥演的一个巧舌如簧似乎很牛逼的旅游投资人,他听说巧巧没工作,就游说她去新疆工作,巧巧跟她去了。我想当时的巧巧并非没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骗局,可她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去一趟又何妨!当火车到达新疆境内后,徐峥对她说他根本不是什么投资人,他只是在克拉马依有一个小商店,巧巧也告诉他自己是一个刚刑满释放的犯人,之后巧巧在中途悄悄地下车了。当徐峥告诉巧巧真相的那一刻,就是他怂了的那一刻,我反而对他有了几分同情。他不过是一个内心无比渴望成功,时刻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戴着面具在生活啊!每个人都想活成别人眼中成功的样子,可真正的成功又是什么样呢?是当大哥,当你掏出一支烟,小弟的火机立马送到你唇边的样子?是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样子?可是,大哥有难,小弟四散了。老板风光,却被骗了(张译演的一个小角色,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让人会心一笑)。
巧巧最终还是回到了大同,斌哥中风后也回到了大同,巧巧收留了斌哥。斌哥问:你恨不恨我?巧巧答:对你无情了,也就不恨了。收留斌哥,不过是出于义罢了。然而斌哥终究是不能这样过一辈子的,他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生活不总是温情脉脉,也不是非黑即白。电影,也不能只有好莱坞大片,我们要承认各样生命形态的存在,感谢贾樟柯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