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的1958年11月,从何家湾火车站通向杨浦区的何杨铁路线动工兴建。当时的新闻如此记录:何杨线全部工程据初步计算约四十公里,包括杨浦车站、杨浦货场、殷行车站等五处,其中的殷行得名于历史上的殷行镇

今日在杨浦区东北部漫步,却找不到这个古镇的痕迹,只有殷行街道和殷行路。已经消失了的殷行古镇和姓殷的人有关系吗?它记录了大杨浦的怎样一段历史?

殷氏家族与殷行古镇

黄浦江从今日杨浦区的南部和东部流过,其杨浦区境下游距吴淞口不足10公里。今日的杨浦区境,大约在唐末宋初成陆,为长江三角洲和古吴淞江口冲积平原。

昔日以虬江为界。宋初,虬江以南,隶属华亭县。虬江以北,先后隶属昆山县和嘉定县,其中的殷行在明代建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析置宝山县,殷行镇隶属宝山县。1843年后,今日杨浦南部划入公共租界,渐渐形成杨树浦工业区,杨浦区域也由此成为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的选址。殷行则位列上海特别市殷行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殷行几次被归入吴淞区,又复归杨浦区。

殷行的“殷”字,来源于殷氏家族。在明正德、嘉靖年间,的确有一位姓殷名清的上林苑录事辞官返里,开始经营商肆。殷清,字西溪,官位不高,但经商有道。1522年,殷行地区颗粒无收,州府号令地方乡绅开仓放粮,宅心仁厚的殷清取出粮食分送给附近受灾的农民。为了让灾民不受嗟来之食,他让大家挑土到他住宅后院,说是为了造一座山,大家可以用劳力换粮食。短短一段时间,大家就堆建起一座土山,换来的粮食也让大家度过了饥荒。1525年,殷行一带又遭飓风和暴雨,殷清再次接济邻里,并出银数千两,让大家到他的土山上种树换粮。清朝刘玉田所著《依仁山记》中称:灾民后辈每过山前,谈起此山之由来,总对殷清的义举善行感激不已。《宝山县志》园林篇、古迹篇对此都有记载,并称此山为“依仁山”。

受到大家尊重的殷清的事业颇为成功,后来逐渐以他的商行为主开始形成集镇,称殷行。

地方志资料显示:“殷行地在衣周塘内,东西一大街,长不及一里,袁长河直贯其中。大小商店40余家,早市寥寥,日晡以后,始行交易。凡茶蔬鱼肉,均于隔日购备,虽盛暑亦然,故称夜市。同时形成10余个自然村,有丁家宅、朱家宅、奚家门、崔家浜、小浜口等。清代又形成马家宅,东、西黄家宅,田堵宅,陆丁巷等20余个自然村。”殷行镇上还建有葛尚书庙、白衣庵、玉泉庵、信民庵、鹅艬土地庙、江申土地庙、文昌阁等,可见当时市镇的繁荣。

上海千年古镇在什么地方(今日上海市区曾有个400多年历史的古镇)(1)

今日殷行路和闸殷路口的绿地

衣周塘与军工路

过去,殷行境内有东西流向的钱家浜、毛家浜、徐和浜等6条河流;南北向有随塘河。河流多淤塞不通,遇暴雨即泛滥成灾,天旱又难以引灌农田。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抵御潮汐侵袭,筑衣周塘,取其经过的殷行地区“衣字”和“周字”两个行政单位。土塘第一段“景字”,屡修屡陷。1884年,中法开战,为防法国军舰袭击,以巨艇13艘实以土石,沉于塘外,遂始巩固。第八段“圣字”,常东涨西坍,在土塘以外,另筑平行堤岸加固,逐渐稳定。这条堤岸从蕰藻浜南岸直至虬江口,全长17华里,发挥了稳定的作用。泥沙淤积,形成一片沙滩,俗称隐沙,其面积为3.236平方公里。1905年,浚浦局成立,在吴淞口建筑石埂,沙滩逐渐变为良田,土塘兼作车马通道。东西向天然河流又增杨树洪等5条。20世纪初期,农民来此垦荒,出现王宅、金宅、陆宅等7个自然村。

这个上海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衣周塘,至今在地图上已经完全找不到相关的“塘”。只有在淞浦路、淞桥东路路口的吴淞铁路纪念地广场一侧的草丛里,竖着一块鲜少有人注意的纪念碑,上刻“衣周塘遗址”。

时间来到1918年,军阀卢永祥与齐燮之打江浙战争前,命令将衣周塘拉直削平成为一条直通市区的道路。此时的衣周塘已经年久失修,堤岸崎岖不平,千余军人从1918年夏修筑至翌年春,筑成一条煤渣道路。这条由军人赶工的军事工程道路,被命名为军工路,也让殷行地区开始与市区紧密相连。

被日寇抹去的古镇

军工路的出现,让殷行直通当时的市区。上海特别市的规划,让殷行地区建起殷行路、五权路、世界路等4条道路。1926年,商办闸北水电公司在闸殷路上出现。1930年,电厂和造酸厂也在殷行矗立。就在殷行地区欣欣向荣、逐渐走上城市现代化道路之际,抗战爆发。

在《杨浦区志》的《殷行街道》一章显示,侵华日军从虬江码头登陆、沿途居民惨遭杀戮。殷行镇及其四周68个自然村,民房4903间,连同小学1所,庙宇、祠堂6处全部焚毁,沿江滩地被占为海军农场。殷行镇人口由1933年9月的正户3629、附户3425共42219人,至1940年锐减至4130户20114人。

日军一度打算在虬江以南、走马塘以北的五角场地区建成移民56万、建筑面积2240万平方米的新殖民区,并与其虹口、杨浦的控制区连成一片,以便限制美英法的租界势力,有效地控制整个上海。

日军还强占民地1.4万余亩,建造江湾、大场、王浜机场。殷行镇和周围的68个村子在日军强占圈地建造机场时被毁,6000余间房屋化为焦土,失去赖以生存家园的乡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有400多年历史的殷行古镇,自此被日寇从地图上抹去。

与市区命运相连

直至抗战胜利,殷行才慢慢恢复元气。

在殷行的农场旧址重新建起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吴淞总厂,并恢复成造酸厂,改名为中华酸碱厂。

上海解放以后,各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闸北水电厂,分为水厂、电厂,吴淞机器厂改为上海柴油机厂,中华酸碱厂改为上海化工研究院第一试验厂。另有上海试剂三厂、上海制盐厂共14家。仓栈油库共10家。自1953年起,新筑中原路、嫩江路,并辟嫩江轮渡站到浦东。文章开头提到的何杨铁路支线贯穿殷行东部,为货运专线,线路附近有市物资处中心库、何家浜油库等仓栈。

从1980年开始,殷行成为全市最大住宅规划区之一。从1987年起建造殷行一村、殷行二村、工农二村、工农三村以及开鲁四、五、六村,国和一、二村,市光一、二、三、四村,民星一、二村,面积达270万平方米,多为多层建筑,并穿插高层建筑。这些可容纳25万人口的住宅,为曾经遍体鳞伤的殷行带来生机、活力和希望。

如今,殷行地区是一个交通便捷、设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但曾经的历史,不能忘记。

来源:作者:沈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