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势篇)15——合点1、为什么要补充"五势"?

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补充"五势"?这是因为"五势"是从线条角度讲笔势的。

你看,这是一根线条,一根七号位的斜线。如果放在一个字中,这就是一个点画,一个撇。如果你学过"永"字八法,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掠。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

如果你对用笔有研究,还可以看出这两撇的不同。王羲之这一撇分两段,上细下粗,智永就比较平均。为什么会变粗?这是因为手腕向右侧的结果,智永可能也侧了,但动作比王羲之小得多,所以两个人写出来不一样。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当我们看笔势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看线条,另一种是看点画。线条是本质,反映笔锋运行的路线,也就是大圈。点画通过用笔的加工美化,成为线条的外形。

张旭讲"五势",他是着眼于线条,不管你怎样用笔,怎样加工,他把这些美化手段都去掉了,返璞归真,抓住本质,把书法线条归之为五种运动方式。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

我们把这五个笔势的大圈,这条线(也就是筋)画出来,马上就可以发现,使转的基本形式都有了。但从线条的角度讲笔势,也有缺点。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觞"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3)

起手连续两撇,这个笔势称之为"向背势"。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形"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4)

右旁连续三撇,这是"贯鱼势"。

看向背势的大圈,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转动一圈半,而贯鱼势的大圈,是转动两圈半。在张旭看来,这和钩裹势的转动没什么两样。从本质上说,这两个笔势确实可以归入"使转"的"转"。

但从点画外形来说,这三个笔势到底是不大一样的。给它们各起一个名字,区分就比较方便,否则简单地说一个"转动",难以区分形状。这就是张旭留给后人补充的空间。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5)

简言之:

· 张旭是以大圈"使转"来说明复合笔势。

· 大圈"使转"经过用笔加工,成为点画。

· 后代补充的复合笔势是用点画形状来区分的。

在张旭系统中,点画就是"永"字八法,所以如果从点画角度来补充复合笔势,可以先画这样一个表。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6)

竖向八个栏,写上八个点画。横向八个列,也写"永"字八个点画。这个表的用法,譬如勒加勒,就是奋笔势。努加努就是竖笔势。余此类推。有些格可能是没有这一种复合笔势的,如趯加趯,不可能组合。

刚才那个表是两个单一笔势组合,有些复合笔势由三四个单一笔势组成,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张表,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7)

如第一列是狮口,啄加狮口就是钩裹势。这些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笔势,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各位可以试试。

2、什么是合点

今天开始我介绍历史上补充的复合笔势,首先从点讲起,点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所以点的复合笔势最多。

今天先讲第一种:合点。什么叫合点呢?就是两个单一笔势合成的点。一个单一笔势加上另一个,就等于一个复合的点。

譬如《阴符经》这个"心"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8)

箭头所指的这个点,这是一个右侧点,单一笔势。

这个"心"字也是《阴符经》的,它有三个点,右面这一个是侧点,中间这一个是两向点。如果你眼力好,可以看到它是三面换起笔,收笔纸张坏了一点,所以尾巴缺了一块。问题是左面这一点,这是什么点呢?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9)

这个点就不是刚才那个右侧点了,我把它分解一下,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是两个单一笔势的迭加,一个是左侧点,另一个是趯。

这样看起来可能更清楚,写这个点,实际上是写了一左侧点,然后加上一趯。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0)

所以我称这种迭加而成的点为合点,意思是合二而一。是通过迭加而产生一个新的复合笔势。

简言之:

· 合点通常是点上加趯。

3、合点的写法

合点既然是点加趯,趯我们可是会写的,《玉堂禁经》说:"夫有趯者,必先踆之","踆",原文是"足"字旁加一个"存"字,我们已经知道,可以写为"踆"。

踆锋是"九用"之一,现在用得上了。在"永"字八法中,一竖"努"下来,和一趯之间,就是由踆锋连接的。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1)

这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可以看到,这一"努"加一"趯",是顺时针转动。

拿刚才的合点来说,第一个左侧点的中线是这样的,如果详细点说,就是顿笔收尾,所以是一个圆尾巴。一趯的中线是这样的,有点像一个策。迭加的时候,两者用一个踆锋动作连接起来,这个《阴符经》的合点就写出来了。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2)

这跟"永"字八法一"努"加一"趯"没什么两样,仅仅是旋转方向相反,这次是逆时针转动。

我在一级课程46课中介绍过拨镫法,这种踆锋写法,简单点说就是拨镫画十字。希望各位重温一下那一堂课。

拨镫也有顺时针画十字的,你看王羲之这个"次"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3)

左面是两个点,这两个点都有趯,上面一点写起来就是顺时针转动,下面是逆时针转动,两个十字都是斜放的,但方法是一样的。

总结一下写合点的要领,大约有三步:第一步,把原来的点拆开,分出两个笔势的形状。这个形状往往有两个尖头,两个圆尾。第二步找出入纸点和出纸点。第三步,决定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4)

我们来看几个字,这是《阴符经》的"昭"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5)

这一点纸张有点破碎,但还是可以看到,这是一点加一趯,逆时针转动的。

又如这个"沉"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6)

三点水的第三点有点奇怪,看起来形状好像一个栗子,只有一个尖头,两个圆尾。其实第一点比较小,所以尖头被第二笔盖住了。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7)

4、合点的特征

合点的特征,也就是怎样判断一个点是不是合点。我在讲解"永"字八法时,讲过钩和趯的不同。如王羲之这个"将"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8)

左边一竖下来是"趯",因为有踆锋动作。而右边一竖下来是"钩",因为没有做过踆锋动作。做了踆锋动作,它是两笔的连接。没做踆锋动作,它是一笔,是一条弧线。这就是判定的标准。

你看,这是一个两向点,用一个来回就可以写成,手腕左右一次,中间没有踆锋动作。

如果是这个点,一次来回是写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合点,手腕要两次来回才能完成。

再来看,这是一个曲抱势,手腕右左一次来回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19)

这个点就不同了,它有一个趯。先写右侧点,写完了加趯,所以是复合笔势。曲抱势中间没有踆锋动作,而合点必须有踆锋。

王羲之这个"宇"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0)

起手第一点,这是曲抱势,单一笔势。

这个"后"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1)

第一点也是曲抱势,行书中曲抱势写起来比较快。

但这个"清"字的第一点就不同了,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2)

一个来回写不出来,先写一个点,然后加上趯,这没法快速。

这个"视"字的第一点,这也是合点。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3)

先是一挫,然后写趯。这一挫是弧线下来的,逆时针内向圈,然后改为顺时针转动写趯。这里的踆锋动作,把一挫时铺开的笔锋收紧了。

唐人讲法,法度严谨,你看颜真卿"泪"字三点水;柳公权的"光"字,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4)

里面的点都是合点,下笔写好主要的一笔,然后收笔、踆锋、加趯。一丝不苟,这就是严守法度的表现。

简言之:

· 合点至少需要两个来回。

· 合点包括一个踆锋,合点的趯,不是钩。

5、合点的命名

合点的命名。我这里所说的合点,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呢?刚才讲过,合点两部分,各有一个尖头,各有一个圆尾。迭加起来以后,变成两个尖角,两个圆尾。所以有些人称它为四角点,这只是一个通俗的叫法。如果合点两部分相迭的时候,稍微移动一点,那看起来只有三个角了,所以四角点这个名称不大好。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5)

再说,我以前讲点的笔势时,讲过单点四角势,这是换面写出来的,可以揭笔收,也可以顿笔收。顿笔收就是一个圆尾。唐代柳公权的宝盖头第一点,就经常写顿笔收的四角势。这只是单点,不是合点。如果合点有一个四角点,单点有一个四角势,很容易混淆。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6)

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说:"四角势,亦名栗子点。"这戈守智是浙江平湖人,不知道为什么他看见的栗子是方的。

清代王澍说:"点虽微细,然有偃仰向背等势。或竖如莲瓣,或眠如瓜子,或圆如栗子,或尖如鼠牙,各适其宜。"王澍是江苏金坛人,他认为像栗子的点应该是圆的。

我一个朋友,他想出来,他说栗子势的栗子,应该是开口的哪一种。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7)

一个栗子开口分两瓣,那不就是合点的样子吗?这些当然只是瞎猜,不足为凭。

其实明清人所提到的点的名字,来之于一篇托名于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文章说:"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䲭,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这里讲到七种点的样子,蹲䲭就是猫头鹰。

文章作者说,点都是像某一样东西,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点应该怎么写了。

值得注意的是"存若鹗口"这一句。鹗是鱼鹰,"存若鹗口"就是好像是鱼鹰的嘴巴,这个形像我认为和合点比较相近。可惜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详细解释过鹗口的意思,不敢乱用,我们还是暂时用合点这个名称吧。

本节要点:

· 为什么要补充"五势"

· 什么是合点。

· 合点的写法、辨别和命名的问题。

复习思考: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8)

· 《阴符经》这个"心"字的左点,能否以B为入口,A为出口,以便更容易和C连接?

向点和相背点的写法(为什么要补充)(29)

《阴符经》这个"小"字的左点,是怎么写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