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接到本报记者的采访电话,王仁富教授很欣慰,一口气谈了两个多小时:“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国宝,也是你们辽宁的宝贝,你们发出的声音很有价值 ”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平度天柱山摩崖刻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平度天柱山摩崖刻石(不懈追讨唐鸿胪井刻石)

平度天柱山摩崖刻石

5月30日,接到本报记者的采访电话,王仁富教授很欣慰,一口气谈了两个多小时:“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国宝,也是你们辽宁的宝贝,你们发出的声音很有价值! ”

王仁富,今年74岁,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原馆长,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发起人、名誉会长,中华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学术委员。网上搜索率最高的一篇文章《七旬学者王仁富:倾尽家财20年向日本皇室讨国宝》,用一个标题概括了老人后半生几乎全部的学术生涯和社会活动。正是因为他的研究和多方奔走,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在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赢得了海内外华人对刻石追讨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王教授所谈意涵丰富,既有对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深情眷恋,又有因20年非凡经历生发出的深度思考。谨以口述体记其所言。

研究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意义为何

第一是主权石。国宝唐鸿胪井刻石是公元714年(唐开元元年)唐朝册封渤海国的石刻凭证,也是我们今天主张东北主权的石刻证据。海枯石不烂,29字刻文,字字是主权,字字重千金,是中国文物中为数不多的具有主权意义的文物。

第二是伤心石。 1905年旅顺港被日本海军占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跟随日军的脚步,到旅顺黄金山考察,写出 “此碑于史大有益”的报告,其后,刻石被掠至日本皇宫。 1994年11月,我第一次到旅顺黄金山考察唐鸿胪井刻石遗址,山还是那座山,却再也找不到那块刻石了。渤海岸边,涛声依旧,国宝无踪。子孙不武,山河受辱,遂立下了为唐鸿胪井刻石贡献余生的心愿。

第三是铺路石。中日关系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也是中国将来最重要的国际关系,我们把刻石回归当做推动中日友好的事业来做。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同时也要承认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受原子弹袭击的受害国。我们要和日本人民一起,制止原子战争。人民不需要战争,人民热爱和平。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希望日本皇室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早日返还刻石,使它成为推动中日友好的铺路石。

第四是学术石。 1994

年,我发表第一篇研究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文章,为唐鸿胪卿崔盉正名。此前由于对29字刻文 “断句”的失误,中外学界一直把“唐鸿胪卿崔忻井两口”中的“忻”字上断,与“崔”字相连,当做使臣的名字“崔忻”。其实这是个误解,“忻”字实为开凿之意,使臣的名字应恢复为《旧唐书》上正确记载的“崔”。能够为崔正名,能够赢得学术界对中国学者的尊重,私心引以为幸。流失在海外的国宝,也只有在繁荣富强的中国赢得世界的尊重后才会真正回归。如果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我们的社会观念还停留在100多年前的水平上,海外文化入侵的危险就仍然存在。

第五是凝聚石。刻石流失日本,和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没有关系,我们谁都不必为那段苦涩心酸的历史负责。开局已经无法改变,未来却正捧在我们的手上。给刻石一个完美圆满的归宿,考验着中日两国和我们这些学者、志愿者的良心、责任、道德和使命。 2001年,中国民间第一个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成立,7位发起者之一就有美国纽约国际知名的图书馆学者马大任先生。这些年来,我在全国各地高校做了27场讲学,刻石的主权意义,唐鸿胪卿崔盉“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生。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会的华人纷纷签名发言、声援刻石回归,表现出中华儿女强大的凝聚力。

今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也是1301年前唐鸿胪井刻石立于旅顺黄金山的日子,白城师范学院创办的海内外首家 “中国流失文物唐鸿胪井刻石回归展览馆”在这一天正式开馆。

20年,从青丝等成白发,从拥有完整幸福的家庭变成空巢老人,从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变成筚路蓝缕的志愿者,我无怨无悔,唯一的期盼就是,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漂泊百年早日回归。□本报记者/高 爽

学者王仁富,在最近20年里坚持做了一件事:研究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多方奔走促其回归。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执著?他说:因为我怕死,我怕在地下见到崔訢,怕他问我:“我的大唐可好?我的刻石可好? ”

1994年11月7日,王仁富第一次考察旅顺黄金山刻石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