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事件是真的吗(水滴筹以地推诱导造假)(1)

视频报道截图

11月30日,一则名为《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高薪 绩效考核,审核漏洞多》的视频报道引发关注,报道指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的地推人员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对其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平台对筹款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当日下午,水滴筹官方微博回应称,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排查,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

在全国各地医院走廊里随处可见的印有某网络众筹logo的环保袋,出处原来在这儿!

网络众筹算是个新东西,互联网市场高速发展,公众因大病医疗面临经济困难,几家网络众筹平台于是迅速起家,并瓜分和抢占着“市场”。客观来说,身陷重病困扰的家庭和人群,对新兴的网络筹款方式虽有了解,但也不排除确实存在使用和操作上的困难,需要外界的帮助。但此时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的众筹平台线下地推人员,却不只在做技术性的一些使用指导(手把手帮着注册、认证和提供线上平台无法给予的一些服务),而是以完全经营性的推广和考核方式,协助甚至怂恿求助者造假。

自称“志愿者”的市场推广人员,以“扫楼”的方式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模板化撰写求助故事……完全职业化、套路化运作的爱心故事生产,背后是众筹平台已经完全异化了的企业“地推”思路。

按照事发后筹款平台给出的解释,线下所谓“服务团队”在申请发起前的服务仅是审核机制中的一环,后续将“覆盖筹款发起、传播、提现等环节的全流程动态审核”。问题是,“审核机制中的一环”参与造假和放水,如何保证其他审核环节不会照此办理?而已经进行了有段时间的“地推”模式,其并不低的提成和酬劳给付机制,又是以何种面目出现在众筹平台的营收、成本账目中的?

退一万步讲,如果真如其所言,一环的失守会在后续的审核把关中被pass掉,那么其“地推”模式,除了给众筹平台增加注册量和僵尸粉之外,客观上只会消费诸多重病家庭的精力、时间和对爱心的期待,他们已经心力交瘁的人生状态,因此只会雪上加霜。

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此前多起引发公众热议的网络众筹事件,求助者固然需要对个人信息的真实性最终负责,但平台在其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让人不由得产生怀疑:是被动的审核不严,还是像此番“地推”模式一样的主动参与造假?

如暗访中从业者所言,“没谁会做亏本的买卖”,那对于众筹平台而言,想来也不会亏本的这套推广模式,究竟又是谁在买单,谁在为此承担代价?

在网络众筹中个体求助者需要为其提交的信息真实性负责,众筹平台在过程中扮演着信息审核和裁决的角色,当把关者和裁判者亲身下场参与并诱导造假,或在后续的审核环节放水,整个众筹过程将必然充斥着不信任。互联网所带给大病求助的那点技术赋能,将在这种套路化的造假中遗失殆尽,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和信息核实,仍然不得不退回到熟人社会的“拍良心”背书和走访查证中去,这是水滴筹所谓“地推”模式,对整个网络众筹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发展的伤害。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推广、抢占市场无可厚非,但以平台诚信为代价对众多爱心捐助者进行赤裸裸的欺骗,其收获的可能是一时的市场份额提高,但失去的,却是捐赠者对平台以及对真正亟待救助人群的基本信任。

人生在世,诚信为本,企业法人作为法律拟制的市场参与主体,亦是如此。市场竞争的过程可以各显神通,但诚信必须是不能突破、不可变通的底线。长远看,充分的市场竞争,健康的社会监督必然会让突破诚信底线的市场主体被选择和被淘汰。而即时性的政府市场监管与失信惩戒,则更需要及时的介入调查,以净化市场、重申底线和捍卫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