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墓门原文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1)

《国风·周南·汝坟》是《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诗歌描写了一位妻子久盼远迎尽瘁王事而归的丈夫的情景。全文如下: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诗经墓门原文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2)

一、注释:

遵:循着、沿着。

汝:这里指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这里指土坡或高的土堆。

条枚:这里泛指树的枝干。

惄(nì):忧伤失意的样子。

调(zhōu):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调饥指从早晨就没吃饭,一直处于挨饿状态,以喻男女之情一直处于饥渴状态。

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赬(chēng):浅红色。

毁(huǐ):通燬,烈火。这里指战火。

⑼孔:甚。

诗经墓门原文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3)

二、白话译文

汝河岸边高坡上,循着道路来眺望。

可恨树木遮望眼,伐去枝干未见郎。

一早起来没吃饭,望眼欲穿空惆怅。

汝河岸边高坡上,循着道路来眺望。

多次斫去蘖肄条,终于见到君子面。

请勿再将我远弃,愿与郎君朝夕伴。

鲂鱼尾巴红赤赤,王事多艰火炽炽。

王事虽如燃眉火,身边父母亦当养。

诗经墓门原文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4)

三、赏析

本诗的体裁属风雅颂中的风,是被广泛传唱的民歌,其采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中的赋。本诗第一章描写了女主人公早饭都没吃,早早地站在汝河岸边的高坡上,循着丈夫可能归来的路上远眺,望眼欲穿地盼着久别丈夫的归来。路边有树木遮挡了她望夫的视线,她便伐去了这些树木,但是很久过去了,还是不见丈夫的身影。本诗第二章继续描写女主人公站在高坡上望眼欲穿地等待丈夫的归来,伐去的树木又从根部长出了新的枝条,又遮挡了她的视线,于是她再次斫去这些孽肄,如此几番,终于在某一天见到了归来的丈夫。盼之彻、思之深、念之切,描写得入木三分,令人感动!本诗第三章描写了丈夫回家後,女主人公略带娇嗔的埋怨。说鲂鱼的尾巴都摆动得发红了,也不象你一样远行千里,一去不返;王事虽然紧急,即使是象火一样烧了眉毛,那也应该考虑一下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女主人公说得很委婉,她不说自己是如此地思念自己的丈夫,不想让丈夫离开自己,而是借男儿要尽孝为由,劝说丈夫留在父母身边。这些话是借口也是现实,不求丈夫建功立业,只求一家人能在一起安安稳稳过日子,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共同心愿和传统观念。

诗经墓门原文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5)

目前的主流认识,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丈夫长期在外服役,无暇顾家,家里穷困潦倒,凄苦的妻子不得不忍饥挨饿,独自采樵伐薪,维持生计。这种解释就严重冲淡了女主人公思夫的主题,也与事实有所不合。

本诗中的“君子”,十有八九是指奴隶主贵族中的士,因为平民、奴隶是不可能称为“君子”的,奴隶主贵族中大夫及以上的人是不会如此劬劳辛苦的。士是奴录主贵族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他们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数的劳动人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自己亲身参加劳动,才能维持一家生计。士既要充当国家机关的下吏,又是国家军队的武士,一遇战争,就得“执干戈以卫社稷”。如果立有战功,士当然可以得到庆赏,甚至还能上升到大夫行列中去。但繁重的兵役负担,有时还要长期戍守在远方,所以有的士会荒芜了田地,影响到家人生计,甚者有的连父母也无法赡养。他们与那些养尊处优的大夫以上的贵族相比,劳逸苦乐确实是大相悬殊的。《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不过,士劬劳于王事不假,但还不会落到让妻子独自外出去采樵打柴,因为毕竟他们还是贵族。

诗经墓门原文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6)

(子夏故坛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