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固若金汤真相(山西何以固若金汤)(1)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有大量有关石器时代的遗存,还有和传说中的尧舜禹相关的尧都、夏都等。在商朝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方国。西周时期,山西中南部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最著名如晋国,而后在春秋时期,晋国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晋楚争霸成为一段时间内的重头戏。三家分晋后,战国初期的魏国为超级强国,中期的赵国也一度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秦统一中国后,在今天的山西地区设置了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代郡等。汉代及魏晋时期,今天山西地区划归并州。此后五胡乱华,匈奴、鲜卑先后起于山西,拓跋家族更是以此为基础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后来北魏分裂为占据河北和山西的东魏(后为北齐)、占据关中的西魏(后为北周),双方更是在山西境内激烈的交兵。隋朝短暂统一后,李渊于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山西地区成为唐的“龙兴之地”,太原也被设置为北都。安史之乱中,山西地区曾发挥了打击叛军的重要作用。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以将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区的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得之后承接后周的宋朝北部藩篱尽失,一直十分被动。至明清时期设立山西省,其省域范围大体上确定并保留至今。

山西地区一直都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地势高峻,俯瞰河北和中原地区——东部以太行山与河北相邻;南部与河内地区相邻,遥望中原。西部则以黄河与关中地区为界。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除了明朝外,都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而在北方的统一进程中,关中和河北往往成为争斗最激烈的两大势力,如秦、西汉、隋、唐起于关中,东汉则起于河北,元、清都是起于塞外,但后来都定都北京,以河北为京畿重镇。而山西就像一个楔子一样楔入关中和河北之间,因此山西往往会引起双方激烈的争夺。

而同时,山西地区的地形也十分有利于自身实力的发展。它北接内蒙古高原,西南两面黄河环绕,西面有吕梁山,南面有中条山、王屋山,东有太行山,内部有管涔山、云中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稷王山等等,发源于各个山脉的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沁河等分布其间,形成了一系列的珠状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等。内可以耕种养兵,外可以凭险据守。契丹刘汉以山西为基础灭亡西晋,拓跋鲜卑进入大同盆地后又逐渐统一北方。而在形成统一王朝的时候,如秦、汉、隋、唐、宋等朝代,山西中北部地区是抗击外族入侵的前沿阵地,必然成为一方重镇。

就山西的几个方向上来说:山西的北部是大同盆地,大同北部只有一些较低的山口,山西与塞外的沟通交流主要是借此地区;山西的西部地区有吕梁山等层峦叠嶂,又以大河与陕西相邻,西南方向有龙门渡、蒲津渡等渡口,是关中和山西间往来的必由之路;山西的东、南为太行山脉环绕,河流穿切出的孔道成为山西与河北、河内、中原沟通交流的通道,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陉(陉,xing,就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分别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对应着又形成了一些雄关重镇。

下面对山西的几个地区分别进行阐述。

乾陵固若金汤真相(山西何以固若金汤)(2)

大同盆地及北部地区

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夹在管涔山、恒山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由于大同北部的山口较低,塞外游牧民族较容易透入这里。桑干河发源于管涔山,蜿蜒流入河北幽燕地区,一旦游牧民族侵入大同盆地,便可以沿着桑干河谷向宣府、怀来一带进攻,进军军都陉,直叩居庸关,或者由大同向东南方向进军蔚县一带,透过飞狐口,进入涞源,再进一步进攻易县、保定一带。当一个王朝定都北京时,这样的进攻威胁显得严峻,明朝时期的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便都位于这一线上。因此明朝也经营宣府、大同为西部重镇,与东部的蓟镇东西呼应,保卫京师。也先所率领的瓦刺军就是从大同盆地涌入,再沿桑干河谷东进,在土木堡击破明军,后挟持明帝由紫荆关进入河北,围攻北京。明朝末年,李自成进攻北京,也是沿桑干河谷行军,最后攻入居庸关,灭亡了明朝。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支持,灭亡后唐、建立后晋。此举造成大同及北京周边地区完全落入外族之首,中原王朝北部藩篱尽失,后来的后周和北宋均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迫使北宋在山西地区只能以雁门关为前沿阵地,以太原为重镇,在河北地区则只能沿着正定、河间一带,凭借着滹沱河据守。脆弱的防守最终使得北宋灭亡于北方王朝之手。

中北部忻定盆地及雁门关

雁门关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天下雄关之一,《吕氏春秋》中将雁门关列为“天下九塞”之一。由于大同盆地北部为较低的山口、容易被外族进入,因此雁门关成为山西防御北方的最重要的关隘。

紧邻雁门关南部的是忻定盆地,由忻定盆地再往南就是太原。因此古人又称雁门关为“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明朝将偏关、宁武、雁门列为外三关,忻代地区与雁门成唇齿相依之势。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与契丹,后来北宋未能收回,只得以太原为重镇,以忻定盆地为据点,北阻雁门关为守。在北宋与契丹的战争中,名将杨业的故事与雁门关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由此上溯,实际上在西汉初年刘邦白登被围之后,西汉奉行和亲政策,此后就一直以雁门为北部险要,防御匈奴的南侵。后面历代,雁门都是防御北方的雄关。

东南地区上党高地

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地区地势高耸,居高临下,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同时俯瞰河北及河南,古时候称之为“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这块土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上党地区往东可经过滏口陉直插邯郸、邺城一带,也可通过壶关一带攻入河北南部,当一个政权的重心在河北南部时,这个方向的威胁尤为致命。

战国时期,秦白起伐韩之野王,切断了太行道,于是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绝,成为“飞地”。上党郡守率众降赵,引发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利用地形,奇袭赵军侧翼及后路,切断粮食供给及后援,将赵军围歼于长平一带。此后秦军趁胜出击,彻底占据上党一带,成为威胁赵都邯郸的一个基地。

而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尔朱荣自晋阳出发镇压葛荣的起义军,东出滏口,下太行山,进攻邺城外的葛荣起义军,葛荣准备不足被尔朱荣击破。北周攻北齐,先破平阳,再破晋阳,之后由滏口东下太行,攻破邺城,灭亡北齐,完成北方的统一。

上党地区往南可经过白陉、太行陉(太行道)进入河内地区,天井关即为太行道上的重要关口,也是山西、河南之间争斗的重要据点。

东汉初,刘秀据河内,遣寇恂和冯异同守河内。冯异北攻天井关,拔上党,河内地区才得稳固。

朱温与李克用相争时,太行道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李克用利用朱温进攻沧州的时机攻占长治,牢牢控制住了上党地区。在此之前,李克用一直被朱温遏制在山西以内;而此战之后,形势反转,后唐完全控制了太行山,可以选择随时东出攻河北。

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后周而立北宋,后周昭仪节度使李筠在长治起兵反对赵匡胤,赵匡胤派遣石守信前去剿灭李筠,并敕令石守信“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石守信引兵急趋太行,扼天井关之险,李筠困守晋城而失败。

乾陵固若金汤真相(山西何以固若金汤)(3)

西南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河东地区)

关于这一地区,此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河东、河西与崤函通道》,全文请戳河东、河西与崤函通道。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叙述。

狭义的河东地区可指临汾盆地 运城盆地一带。这一带位于山西南部,是山西内部开发较早的地区,耕种条件优越。而在运城盆地内部还有盐池存在,是古时候巨大的经济来源之一。中条山一带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

就地形上来说,它的北部可通过灵石峡谷联系太原;东部可由轵关陉通入到河内地区;南部有中条山和黄河作为屏障,监视着崤函古道,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渡口分布其间。

西部则以黄河与关中地区相邻,西面的黄河航道,北部有壶口、龙门,水流湍急,南面的黄河航道有三门、砥柱,几为绝险。北周时期周武帝东征洛阳,从渭河入黄河顺流而下,结果返航时船只逆水而上十分困难,只得烧舟而退。因此壶口和三门的存在,使得黄河上游、下游的敌人无法直接乘船驶入,减少了河东地区面临的威胁。

此外,黄河在出了禹门口(今河津市西北,晋陕峡谷南端出口) 之后,发源于吕梁山的河流汇入黄河,同时汾水、浍水、涑水、渭水又陆续汇入黄河,使得这一段黄河流量剧增,河床极其不稳定,因而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龙门以下至蒲津数百里内,是黄河中游最易改道的地段,两岸多有淤沙、浅滩、洲渚,不利于船只靠岸停泊,只有龙门、蒲津两处理想的渡口。最为重要的是蒲津渡,历代均建为重镇,是关中和山西之间往来的咽喉要道。

楚汉战争时,刘邦还定三秦后,率领曹参、灌婴自蒲津渡河,迫降魏王豹,又东出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

南北朝时期,具有关中的西魏(北周)和据有山西、河北的东魏(北齐)在这一带剧烈的交兵,激烈的争夺,几次通过蒲津渡进军,但最终高欢兵败,退回东方,西魏逐渐占据蒲津渡,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占据了河东、晋阳,最终灭亡北齐。

唐初李渊自太原进入关中,也是从蒲津渡河。如果说潼关、崤函像是关中的正门的话,那么蒲津就是其侧门。

太原地区

太原是整个太原盆地的重心,也是整个山西的重心。太原的西侧是吕梁山的重峦叠嶂,吕梁山之外还有黄河环绕,外敌从这个方向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太原的东侧有井陉通往正定所在的河北中部地区,由正定北可奔幽燕,南可至邯郸、邺城。而且井陉十分险要,从河北仰攻的难度极大。今年十一从北京坐高铁去太原,路线就是北京-石家庄-阳泉-太原,从石家庄至太原铁路段,一路上不停的过隧道,其通行之难,今天犹为如此,古时候之险要,可想而知。

在太原的其他方向则有其他重镇以为屏护,往北通往忻定盆地,以雁门、大同为藩篱;往西南方向是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外有大河为险要,蒲津渡、龙门渡分布其间;往东南方向是上党高地,天井关、滏口等皆为屏障。

太原坐镇山西之中,四面皆有屏护,同时又足以接应四面,以攻以守,太原皆为根本。

而太原城本身更是十分坚固。太原依山临水,易守难攻。智伯攻赵襄子于此,引汾水灌城,但始终未能破城,反而被赵国说服了自己的盟友魏国和韩国临阵倒戈,自己身死国灭;宋太祖赵匡胤攻北汉,三次强攻太原也未能破城。

所以经营好太原,可以很好的坐制山西,并经营山西和其他割据势力争雄。

北魏权臣尔朱荣便是崛起于山西,东下滏口击破葛荣,东肃燕蓟,西定关陇,两下河南而定洛阳之局势,之后在太原建立大丞相府遥控洛阳朝局。尔朱荣死后,高欢继之而起,也以晋阳四塞之地,建立大丞相府。北魏分裂后,东魏虽以邺城为都,但是高欢、高澄、高洋都先后坐镇晋阳,地位不啻为陪都。

隋朝末年,李渊自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李渊入关不久,刘武周就引突厥南下,攻占太原,占据山西大部,李渊欲放弃山西,李世民极力反对,“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武周,克复汾、晋”。李渊于是派李世民讨伐刘武周,顺利收复山西之地。后来唐将太原设立为北都。

太原作为国之根本的意义在安史之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安史叛军初期,连破河北、河南地区,但对山西的进攻却被郭子仪、李光弼击退。此后郭子仪、李光弼屡屡以太原为根据地,东出井陉,袭扰敌军后路,使得敌军疲于奔命,并成为平定叛乱的最重要的力量。

来源:知乎作者文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