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一夜的睡眠不足后醒来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喝一杯热咖啡。作为咖啡因的来源,一杯含咖啡因的咖啡可以使你更加清醒并消除疲劳感。有些人声称,没有早晨的那杯咖啡就无法生存,没有去星巴克"旅行"就无法完成一天的工作。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1)

失眠一夜后,虽然喝杯咖啡可以使你精神,但对于新陈代谢的健康可能会有一些不利影响。虽然研究表明咖啡与某些健康问题(包括帕金森氏病,肝癌,抑郁症甚至是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有关,但如果通过喝咖啡以弥补睡眠不足则会破坏血糖并损害代谢健康。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2)

研究表明咖啡因,失眠和血糖控制

对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要求29位男女分别参加三项单独的研究,每项研究均在不同的日期进行。

在第一项研究中,他们要求参与者正常睡眠,然后在早晨喝含糖的饮料。这种饮料所含的卡路里与大多数人早餐所消耗的卡路里相似。

在第二项研究中,他们要求受试者在早上喝同样的饮料,但是他们通过整夜每隔几个小时将他们唤醒来确保他们睡得不好。

在第三项研究中,他们像第二项研究一样通宵唤醒了受试者,但醒来时却给了他们一杯含咖啡因的黑咖啡。然后,他们要求他们食用与以前相同的含糖饮料。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3)

研究人员想知道参与者的血糖对有或没有预先喝咖啡的葡萄糖饮料的反应。结果发现,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当他们晚上饮用含糖饮料时,一晚睡眠中断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当受试者在早餐前喝黑咖啡时,其血糖水平要比不喝咖啡时高50%。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4)

这就意味着在一夜不眠之后,早餐前喝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会破坏血糖控制。相反,如果你仍然需要清醒过来并感到更加机敏,那么为了代谢健康着想,最好先吃早餐,然后再喝杯咖啡。更好的方法是,吃一顿更健康,营养密集的早餐,而不是一顿高糖精加工的早餐。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5)

一夜睡眠不足后,咖啡如何中断葡萄糖代谢

虽然研究人员尚未知道早餐前喝咖啡破坏血糖控制的确切原因,但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并触发血糖升高。但由于咖啡似乎可以降低习惯性饮酒者患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这可能取决于人们喝咖啡的频率以及他们每天是否喝咖啡。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6)

研究表明,经常喝咖啡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身体处理葡萄糖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将经常喝咖啡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联系起来的原因。但是,其他研究表明,如果你不经常喝咖啡,咖啡因会使胰岛素敏感性短期恶化,并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因此,定期喝咖啡可能会给代谢健康带来好处,而短期喝一杯咖啡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特别是不经常喝咖啡的人也是如此。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7)

如果你不习惯喝咖啡,则含咖啡因的咖啡会触发激素的急剧增加,例如肾上腺素,这会恶化胰岛素敏感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身体会适应,并且释放的这种压力激素会减少,。如果你一夜未眠,压力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也会更高。像去甲肾上腺素一样,皮质醇增加胰岛素抵抗并增加血糖。而这时摄入咖啡因的话,效果就会被放大。

首先吃早餐,可以降低皮质醇,这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如果要喝咖啡,建议直到吃完营养早餐之后再饮用。

白天一杯咖啡晚上彻底失眠(如果晚上睡不好)(8)

总结

一夜的睡眠不足之后,起床立马喝杯咖啡虽然会让你感觉更机敏,但这对胰岛素敏感性没有帮助,并且可能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取而代之的是,吃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并在早晨的晚些时候喝咖啡是个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Harry A. Smith, Aaron Hengist, Joel Thomas, Jean-Philippe Walhin, Philippa Heath, Oliver Perkin, Yung-Chih Chen, Javier T. Gonzalez, James A. Betts. Glucose control upon waking is unaffected by hourly sleep fragmentation during the night, but is impaired by morning caffeinated coffe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1 DOI: 10.1017/S0007114520001865.

Diabetes 50:2349–2354, 2001.

Keijzers GB, De Galan BE, Tack CJ, Smits P: Caffeine can decrease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umans. Diabetes Care 25:364–369,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