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建设蹲点报告②
路通,一通百通。70年变迁,石家庄的城市道路从最初的石板路和小土路,变成今天的“四横六纵”;外围公路从最初的418公里,“生长”成今天的18112公里;铁路交通从最初的只有两条线,发展到了今天的“纵横交错”。
70年来,我市道路交通建设力度逐年加强,承载力水平与日俱增,城市功能不断优化,让市民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的变化。
如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利好下,我市与周边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愈发完善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
连日来,记者穿梭于城市巷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触摸历史的记忆,感受时代的变迁,倾听道路诉说城市不平凡的发展历史。
织密路网
为城市腾飞插上翅膀
一个城市里面,总有一条标志性道路,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和平路,就是这样一条路,它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承载着石家庄的历史,和城市一起成长蜕变。
登高远望,和平路如一条长链贯穿繁华的城市中央,车辆川流不息。驱车从建和桥驶入和平路,一直向西,伴随着嗡嗡的轮胎摩擦声,一幢幢高楼被甩在身后,只需15分钟,车子已驶入鹿泉区。
89岁的宋永才老人,是国棉一厂的退休职工,与很多棉纺厂的老人一样,对和平路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他的回忆,画面回到了70年前。“那时,两辆三轮车迎头碰上就没法错车了。”老人说,解放初期,和平路还叫“北马路”,是城区内仅有的几条道路之一,“特别短,只有铁路以西至中华大街段,是一条八九米宽坑洼不平的土路。”
时间的车轮不断向前,城市在变大,和平路也在不断“生长”。
1985年,石家庄第一座双层环交桥——北道岔立交桥建成,这个位于六个路口交会处的立交桥,对缓解当时因城市迅猛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难题,起到了重大作用。
“1995年后,和平路进入了一个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市城投集团的谷国宏说,道路统一拓宽到50米-60米,由原来的机动车、自行车混行,改为慢车道、分隔带、机动车道,成为省会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之一。
“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20多年,曾经的明星桥会成为新的堵点。”谷国宏感慨道。经过几年谋划,省会从2008年启动了和平路高架工程,从建和桥到红军大街,一路高架。在同一年,北道岔立交桥开始拆除,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和平路高架桥取而代之。
2016年、2017年,和平路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造提升,和平路高架西延至鹿泉区新泰大街,进一步拉近了中心城区与鹿泉区的距离。目前,和平路高架东延(建设大街-珠峰大街)工程,已开始筹备,未来高架将直通藁城区。
记载着这座城市繁华与梦想的,还有中山路。白天,车辆如梭、人来人往,双向八车道,承载着都市的繁忙与喧嚣;夜晚,华灯初上、霓虹灯下,漫步在人行道上,一片繁花似锦中透露着这个城市的恬静。
徜徉在银座东购门前的大道上,仰望两侧高楼林立;走在解放广场前富有时代感的石板路上,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时间的痕迹,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
83岁的赵玉祥老人,住在中山路与广安大街交叉口附近已有40多年。“以前的中山路与现在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解放初期,城区的不少街道都是用大方石块铺成的,像大桥街、南大街等,那时的中山路有一段还是石头铺成的,由于走的人多,大石板表面光滑得很,一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2005年2月20日,伴随着中山路劝业场门前整修道路机器的第一声轰鸣,省会中山路大修改造工程拉开了帷幕。”谷国宏告诉记者,这条伴随着石家庄人走过40年风雨历程的中山路,再一次在人们的盼望、期待和匆匆脚步声中,开始了新一轮的蝶变。
如今的中山路,西起鹿泉区上庄镇,东至太行大街,全长23公里,连接新百商圈、北国商圈、建华商圈、东胜商圈等,已成为横贯全市东西的商业中心大道。
翻开石家庄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史册,其中,记载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二环路工程。1994年4月28日,省城首条环路正式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18个亿。1999年10月1日,南环大桥正式通车,让石家庄二环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路”。
畅游在二环路上,高架纵横、四通八达,穿越一个个地道桥、跨越一座座的互通立交,便捷的路网体系,彰显出现代化都市的气息。
“二环路带给城市的变化是巨大的,20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乔润卓这样评价二环路,这条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城市路网结构,缓解了交通压力。它的建成拓展了城市的版图与市民的生活空间,使石家庄市城市道路形成了内成网、外成环,环网结合、多纵多横的道路交通体系。
丰富的路网格局疏通了城市脉络,为城市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迈进21世纪,省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高架桥铺设,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断头路”打通,丰富了城市毛细血管。槐安路快速路、新城大道、南二环东西延等一个个重点工程,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省会市区范围内(包括井陉矿区)道路长2122.61公里,道路面积5665.12万平方米,建成区道路网密度7.4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19.83%。
按照《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到规划末期,我市将形成由快速路与交通性主干路构成的“四横六纵”骨架路网。“四横”为北二环及其延伸线、和平路、槐安路、南二环及其延伸线;“六纵”为西二环、泰华街—红旗大街、体育大街、东二环及其延伸线、太行大街、东石环及其延伸线。
劈山架桥
大交通格局正逐步形成
公路通,百业兴。70年来,公路建设事业的巨变,让省会的触角不断向外围延伸,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推动作用。
时隔4年,记者驱车再次探访了京昆高速石太北线。如今,路面宽敞平坦。远远望去,桥梁与环山路基互通交会,自西向东、从南至北,半山之上、峰谷之间,一段又一段的高速公路,犹如一条长龙盘卧于山间。
市交通运输局的王建勋,回想起工程建设的800多个日日夜夜,曾经与建设者们一起欢呼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2013年10月16日,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河滩地上,首个桩基开钻;2014年11月16日,滹沱河特大桥横空出世;2015年1月,栾庄大桥合龙;2015年2月,达柯隧道贯通……
数以万计的建设大军鏖战太行山间,攻坚克难,一道道施工难题在建设者手中成功破解,一组组数据书写着工程建设不平凡的足迹。全长65公里的京昆高速石太北线,成为首条连通河北与山西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眼下的高速路建设成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翻开城市交通地图,市交通运输局退休职工赵攀指着一条条高速路说,解放初期与现在相比,那时的公路只能叫人马行道。虽然当时都认识到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但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实施起来却不容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公路建设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赵攀翻开当年的工作笔记本,泛黄的纸张洇染着历史的印记,上面清晰地记录着:1982年,柳辛庄至正定桥段公路改建工程竣工;1984年,南出口路改造;1985年,东出口路进行拓宽、改建……
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公路建设力度逐年增加。公路建设投资从“九五”期间的82.5亿元,到“十二五”期间443.7亿元,翻了5倍还多。
初夏,风和日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西柏坡高速公路深灰色的油面路,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格外耀眼。
在西柏坡,从事旅游业多年的郭峰告诉记者,西柏坡高速公路为平山县众多景点开通了一条快速旅游通道,其7个出入口将太行山沿线的十余个旅游景点串连在一起,促进了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西柏坡高速的意义重大,使西柏坡彻底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使省会至西柏坡的车程由2个小时缩短至40分钟。”王建勋说。
近年来,随着一项项重点工程的节点完成、竣工投用,一个大交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市交通运输局提供数据显示,解放初,全市仅有6条简易公路,总长418公里。到2018年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18112.494公里(不含辛集),路网密度达到121.5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比解放初增加了43倍,省会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放射状发展、蛛网式连接的公路路网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投资800亿元,建设干线公路1300公里。构建“三个交通圈”,即石家庄至京津及相邻省会城市1.5小时交通圈,省会至各县城1小时交通圈,省会至组团县(区)半小时交通圈。实现“两个覆盖”,即县县通高速、县县通一级路。建成“一个体系”,即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纵横
构建起区域“一小时交通圈”
70年征程,铁路同样见证着石家庄解放至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从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交会处,发展成为区域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实现了与京、津、晋、鲁、豫的高速铁路一小时互通。
石家庄火车站候车大厅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说起石家庄的铁路,从事铁路工作30多年的高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他是铁路世家,爷爷当年就在铁路上工作。高师傅说,石家庄铁路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30年前,列车还是绿皮火车,车里是木椅子、小方桌,车顶上小风扇来回旋转,从石家庄到北京要一天时间。
从1997年开始,陆续实施了七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火车的运行时速,从80、100、120公里,逐步提高到250、300公里。石家庄的客运发展踏着时代节拍,迈入了新的时代。
2012年12月,石家庄新客站投入使用,同一个月,京广高铁正式通车。至今,石家庄铁路客运段的云广山,还记着乘坐石家庄首发G802次高铁列车,体验“贴地飞行”的感受:很快,很稳。“列车启动后穿城而过,离站不到十五分钟,时速飙升至300公里/小时,一小时零七分钟停靠北京西站。”
以此为起点,这座城市迎来了高铁时代,铁路交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尤其是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利好下,省会交通枢纽的地位愈发显著,并逐渐成为区域铁路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
踏上石家庄火车站23号站台,在一阵阵列车轰鸣声中,看着一列列到发的客车,思绪被带到了那一个个新线开通的时刻。2015年,津保铁路正式开通;2016年,石家庄站至上海虹桥站开通高铁;2017年年底,石济高铁开通运营……
铁路网逐步完善,速度不断提升。高铁以其“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加速了人员流动,扩大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范围,有力促进了铁路沿线的“同城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以及工作模式和发展理念。伴随而来的“高铁经济”也成了带动省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如今,客运专线已在省会形成十字交叉,省会与中原腹地、山东半岛等区域的联系愈发便捷和紧密。随着铁路运力的不断加强,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省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将更加突显。
破茧成蝶
公共交通体系愈发完善
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踏步前进,科技的日新月异,省会公共交通体系愈发完善,市民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闸机发出“滴”的一声响,开门、进站、关门。如今,地铁成为了省会市民的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从省博物院到石家庄火车站仅需20分钟。
在地铁1号线北国商城站,人流往来不息。“我家住西王附近,在北国商城附近上班,以前6点半前必须出门,一定要错过出行高峰期,否则上班肯定迟到。现在坐地铁,7点出门,比以前到单位的时间还要早。”刚走出车站的张孟宏说。
2017年6月,省会正式进入地铁时代。首通线路共30公里,开通的两条线呈“T”字形分布,其中地铁1号线沿中山路、长江大道、秦岭大街敷设,地铁3号线沿中华大街敷设,主要解决市区中轴线东西向交通需求,并连通石家庄火车站。
通车近两年来,地铁线路运营平稳有序,以其乘坐便捷舒适、到达时间可控等优势,成为了很多市民的出行首选。同时,地铁与共享单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及火车实现了无缝对接,方便了居民出行。
据市轨道公司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城市地铁已累计安全运送乘客1.66亿人次,今年日均客流25.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38.1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轨道交通建设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已经获批的50公里线路正在加速建设,其中地铁1号线二期将于今年6月26日通车。
来到石家庄的外地人,只要乘坐过公交车,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石家庄的公交真方便”“想去的地方,基本都有公交车”“手机就能支付,不用带零钱也能方便乘坐”……
公交车作为传统公共交通工具,见证了70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从1956年的两辆柴油客车,发展到今天的3740辆现代化公交车;从最初的火车站至城角庄营运的1条线路,发展到今天运营线路236条,线路长度达到3982.6公里。
如今,乘坐飞机也不再是“高端”的出行方式,飞机票价越来越亲民。石家庄到哈尔滨320元、石家庄到厦门270元、石家庄到呼和浩特250元……2018年以来,石家庄机场持续引进驻场运力,航线结构也不断优化,运营航线达到155条,通航城市84个,运营航空公司34家。
立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处李学敏表示,形成以省会为中心、南承北接、东出西联、衔接一体、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进一步增强石家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宏图绘就风帆起,满怀豪情向未来。70年来的辉煌,对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激流勇进,乘势而上的石家庄人,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事业发展的大道上向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当距离不再是距离
“人是地里仙,一日不见跑三千。”这是小时候老人们常念叨的一句话。现在,“三千”这个数字已不符实,交通路网的发达程度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朝夕之间飞越千山万水,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石家庄,是中国交通路网大变迁的见证者,也是立体化交通体系的直接受益者。几年前乘坐由石家庄首发的G802次高铁列车的记者们,已敏锐地感知到,时代的车轮将载着这座内陆城市,驶向一片发展的新蓝海。
“车轮一响,黄金万两。”于今日来看,以大交通格局对石家庄发展的贡献度做参照系,仍是无比的形象、贴切。
石家庄,曾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建城史上即与“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座城市一日千里的发展嬗变,同样可以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上找到有力佐证。“便民路”“产业路”“旅游路”……纵横交错、外通内联的交通路网,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搭建起城市生长的骨架,支撑起经济发展的脊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有魔力的话,也同样适用于石家庄。以前,石家庄人喜欢走出去,去看看那些有国际范的现代大都市,现在得益于方便快捷成熟的交通网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皆交汇于此,几届旅发大会成功举办,既有“颜值”,又具“气质”,随手一拍都像明信片的石家庄,也成为了其他城市人们心生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趋之若鹜的热门“打卡地”。也许,成都妹子上午还在宽窄巷子的方桌前品着大碗茶,晚上就已置身于正定古城,欣赏着迷人夜色。当路途不再迢迢、远方不会遥遥,物理距离就不再是难题,想或不想才是问题。
郭 卉
记者│范文龙、魏宪亮、刘宝芝、靳晓磊、宋 钧
摄影│张晓峰
编辑│陶 陶
审核│冯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