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塑料因具有重量轻、可塑性强、制造成本低、功能广泛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塑料制品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塑料制品产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塑料报废量的增加,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废塑料,其去处也成为社会关注点。本文就中国废塑料的现状、处理方式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塑料制品增加带来废塑料增多
中国是塑料制品的生产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塑料制品的产量也不断增加,除2018年因环保整顿、中美贸易战,2020年因疫情影响导致两年产量明显减少外,2010-2020年十年内中国塑料制品的产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2019年塑料制品的产量更是高达8184.17万吨。
随着塑料制品产量增加,相应的塑料制品的报废量也随之增多,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年废塑料报废量高达7410万吨。预计未来废塑料的量仍会不断增加。因此有关废塑料的处理方式非常重要。
2. 废塑料处理方式分析
目前废塑料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填埋、焚烧、遗弃、回收再生。其中3成左右的废塑料被回收利用,而多数被其他方式处理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并且对环境、土地造成了污染。而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不断重视,我国对废塑料垃圾回收处理系统不断完善、无害化处理方式不断推进,废塑料回收再生的占比也将会越来越高。
废塑料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当前物理回收仍是主要回收方式,其主要针对高值废塑料,而低值的废塑料往往会被填埋、焚烧及遗弃。而化学回收则为低值废塑料提供另一条回收渠道。
3. 废塑料物理回收情况分析
将废塑料进行物理回收再利用,既节约资源,又缓解了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因此,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加大上游源头回收,鼓励下游终端主动添加再生料等。
物理回收主要目标对象为易于回收、具有回收价值的废塑料。从再生主要品目回收来源来看,基本涵盖了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塑料制品,因此再生塑料具有回收来源广、回收体量大的特点。但考虑到回收、分拣的可操作性、回报效益等,通常物理回收主要侧重回收、分拣难度小,回收造粒后可广泛用于终端领域的废塑料。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齐发力,再生塑料主要品目国内供应体量较大。再生塑料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种属性。再生塑料与新料存在一定价差,自行业兴起之时,经济效益便得以有效发挥。近年,国内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今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再生塑料的社会属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商品的双重属性引导,以及行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助推下,供应体量增速回升。数据显示,2021年再生塑料主要品目国产量预计在1453.08万吨,较去年增长9.50%。
政策助力下,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得以不断提高。长期以来,行业延续粗放式发展,上游回收体系不健全,近几年国家不断强调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等,完善回收体系。另外,今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另外,上文提到的“双碳目标”,从下游终端环节推动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4. 废塑料化学回收情况分析
除了物理回收,化学回收也是处理废塑料的一种回收方式。废塑料化学回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化学回收是将塑料废弃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油、气、炭等中间化学品的过程。由于从废塑料到油,然后油又最终被烧掉,二氧化碳被排放出来。由于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化学循环,整个过程中,并未对塑料达到较好的资源利用,甚至不利于环保,加之裂解油没有成本优势等因素,因此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甚至有政策限制塑料炼油。综上,尽管化学回收产生比较早,但发展历程不顺畅。
近年来为治理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塑料循环经济发展迎来机遇,化学回收也逐渐发展。化学回收是化学循环的第一步,塑料废弃物进入化学循环,产出塑料油或者单体,塑料油可通过化工企业进一步裂解,产出乙烯和丙烯,进而做成原生质量的PCR PP和PE,单体可直接由化工企业做成聚合物,同样是原生质量的PCR PP和PE,之后用来生产塑料等成品,完成塑料的循环。
目前化学回收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使用最多的是液化工艺,主要有热裂解、催化裂解、加氢裂解。近年来,不少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加速在塑料回收领域布局。陶氏公司、巴斯夫、伊士曼、SABIC等具有行业权威地位的化工企业对化学回收技术表现出了巨大兴趣。诸如,陶氏公司生产的热解油制造的塑料与原油制造的塑料并无差异;SABIC可循环聚烯烃材料已被广泛用于新型包装领域;巴斯夫通过新技术手段以热解油的方式实现塑料循环经济;伊士曼通过新技术手段让塑料薄膜和废弃软包装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化学回收技术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5. 展望未来塑料废弃物回收方式变化
(1)技术升级及工艺进步推动 未来塑料制品行业有望持续增加
随着工程塑料的发展、高强轻质新材料的开发、以及先进成形设备和工艺的进步,塑料零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与房地产、包装工业、汽车、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工业领域。塑料零件应用领域广、产品覆盖面宽,便于工业化生产,产业发展符合轻量化、可循环利用等技术发展趋势和绿色环保政策导向,未来市场需求空间潜力巨大。
另外随着塑料材料研究的进一步突破,改性工程塑料的材料性能也日趋优异,塑料零件的应用领域不断延展,并开始向航空航天、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型加工技术等领域延伸,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塑料制品行业在智能家居设备、物联网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也逐步实现交叉融合。未来,塑料制品行业的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延展将进一步推动上游企业持续研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进而促使行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综合判断,未来中国塑料制品仍将在当前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2)前端后端齐发力 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比例或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塑料制品体量的增多,达到报废年限后,塑料废弃物体量也在不断扩大。废塑料的回收利用能有效的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保护环境,是促使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的有效手段,这一点从近年来中国废塑料回收行业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来。
两网融合叠加鼓励垃圾分类 废弃物进入回收领域数量将逐步增多
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是未来固废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政策引导下,各地创新回收利用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 将局面手中的废弃塑料制品收集起来,未来遗留在大自然中的数量将会逐步减少。随着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回收再利用、提高部分制品如农膜、渔网渔具、家电、汽车等领域回收率,加之对可降解材料的提倡使用,预计流入到回收利用领域的比例将增多,其中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均会各得其所,伴随化学回收技术的兴起,其中对当前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双碳背景加之理念转变 品牌企业加大对再生材料的使用力度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再生材料的观念有三点变化:一是世界级品牌商对再生塑料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环保要求、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迭代;三是商业模式,努力打造塑料循环的闭环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伴随循环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相继使用再生材料进行包装或生产。再生塑料的需求越来越好,其巨大价值正在逐步释放。正是这种价值推动了塑料废弃物的商品化,并可能最终帮助解决塑料垃圾污染。
另外,国内政策也在持续为回收再利用保驾护航。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7月1日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强化再生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结论:无论是理念升级还是政策引导作用下,未来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中,回收再利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化学回收或有明显变化,遗留在自然界中的比例有望减少。提高回收再利用及减少自然界留存,都将有助于塑料污染治理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