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

明天就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在过去,每年的这一天

老北京家家户户都有剃龙头引龙回的习俗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2)

除了这些,吃的更是必不可少

在这一天,吃东西都有独特的叫法

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扶龙须

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是“吃龙耳

吃饺子称“吃龙牙”,面条、馄饨一块煮叫“龙拿珠

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想知道老北京龙抬头诸多民俗和龙的关系吗?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龙抬头民俗 看看身边还有多少留存?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3)

时至今日

仍为我们熟知的习俗就是“二月二,剃龙头”了

在这一天

理发店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更有甚者

干脆这一天都不会安排其他的事情

为的

就是在龙抬头这一天剪头发,图个吉利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4)

每到此时,总有问题萦绕心头:

古代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剪头发的吗?

古人真的一辈子剪头发的吗?

他们是怎么剪头发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的理发行业吧。

骨笄 “美容美发”意识的觉醒

商周时期,“美容美发”的观念就已觉醒。这个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开始注重修饰头发,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散发、断发、编发,这时的女子已经开始绾发,并用发笄(jī)固定。

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许多骨笄(骨质发笄)、骨质项链等装饰品。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5)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装饰品 左侧摆放的为骨笄 正面墙右侧挂着的是骨质项链

作为商王朝的王后,妇好虽然能征善战,代夫出征,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糙汉子”。在她的墓葬中,光是骨笄,就出土了449根!据资料显示,出土时骨笄大多集中在一个木箱中,有的还是成捆摆放的!

笄,是古人用来别发或连冠用的饰物。有学者考证,从汉代起,笄始称

按照古人的风俗,女子15岁前,通常将头发束在头部两侧,梳成树丫兽角状。至今我们经常把女孩叫“丫头”,就来源于此。古代女子年满15岁即成年,成年后便开始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6)

当然,男子二十岁成年的“冠礼”,也是要用到发笄的,只不过不是如女子般“别发”,而是“连冠”。古代男子也留长发,在成年仪式上,要盘发、戴冠。冠的左右两侧留有两个小孔,用笄横穿发髻,加以固定,以免滑坠。

说到古代女子的发饰,限于材料和工艺,最早是骨笄、玉笄等,随着人的审美和手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后世中品类纷繁、造型各异的发簪步摇发钗发钿……不一而足。

从石头、青铜到剪刀 再到剃刀

说回剪发,秦汉时剪发工具还是以石头、青铜为材料,到了汉朝,已经有了交股式的剪刀。也是在汉朝,有了理发的工匠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7)

南北朝时,由于佛教的传入,南朝梁国的许多贵族们都有剪发修面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

唐代贺知章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由此看来,唐朝时剪刀已经比较普遍了。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8)

唐代交股式银剪刀

直至宋代,出现了双股式的剪刀。即剪刀在两股的中部用铆钉相连双环形把。这种形制的剪刀已经有了如今剪刀的雏形。从宋辽金到元明时期,双股剪刀成为剪刀形制的主流。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9)

宋代双股铜剪刀

当然,交股剪刀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如今我们生活中的长夹、镊子等,也是是古代交股剪刀的雏形。

考古发现,剪刀一般用为裁剪缝纫,多与熨斗一起出土,也可用为女工美容用具,多与女子镜匣等装饰品一起出土。

除了剪刀,剃刀是另一种理发工具,它的发展受限于材料,在明清趋于成熟,并为清代满人“剃发令”的颁布提供了条件。同时,剃发令的颁布也催生了以“剃头挑子”为代表的剃头行当。

清军入关后,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这种强制性、侮辱性的条令颁布下,可以说是举国反对,然在清廷的血腥镇压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据传,“正月剪头死(或思)舅舅”的说法就跟这一纸禁令有关。正是由于正月有不许剪头的说法,顺理成章地,二月二龙抬头剪头发的习俗便有了解释。

清初时,男子发型都遵循满族发型,是“金钱鼠尾”,随着社会发展,留的头发也逐渐增多,渐渐从“蛇尾”变成了“牛尾”,也就是如今清宫剧中的阴阳头。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0)

郎世宁《塞宴四事图》中的“金钱鼠尾”发型

由此来看,这些清宫剧中男子发型多半是不对的,您可以看看这张乾隆皇帝的写真体会一下当时的发型……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1)

据了解,这发型还是因为剃头不勤快长出了新发茬……

清朝至民国初期,老百姓之间请客的主要方式是请吃饭、请澡堂、请剃头、请听戏。因为固定的剃头摊不多,当时理发一般都是流动性的剃头挑子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2)

街边理发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3)

打辫子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

所谓剃头挑子,就是一根扁担,一边挑着带抽屈的小凳,抽屉内放推子、剪子、梳子、掏耳勺、毛巾、肥皂等家什。

另一边则是一个小炭火炉,上面架一个装满水的铜洗脸盆,是给客户擦脸、洗毛巾用的。除炭火盆子之外,这一头还有挂围巾、刷子的木架,类似旗杆刁斗,名为“带召”,据说是昔日奉旨剃头的遗迹。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4)

剃头挑子

也有的剃头匠将挑子放在天桥、鼓楼、西单、花市等热闹的场所,在避风向阳处搭上小布棚,在棚下为过往行人理发剃头, 俗称剃头棚

还有一种夹包理发,做的是包月的活。包内放一个小箩筐,里面盛有理发工具,每月按预先讲好的日子,去固定的地点刮脸、理发,工资也是月付。这种剃头匠,大都不注意手艺如何,只求迅速,所谓“图圈脑袋就是一个”。

北京城的新式、旧式理发馆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城的剃头棚有了固定的门面,于是出现了新式、旧式理发馆

当时颇具影响的新式理发馆,要数骡马市大街的尊元阁理发馆、王府井大街的美白理发馆和东安市场的英美理发馆

这些理发馆的设施在一、二十年代堪称一流,夏有电扇,冬有暖气,茶水常备,面巾常递,看的有书、刊、报,坐的有气椅子( 即沙发) ,前有玻璃砖砌成的面镜,后有电吹风机、电脸机( 一种按摩器) 伺候。

这跟如今理发馆的基本结构没有区别啊!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5)

右侧为男女理发店门脸儿 门前有红蓝白三色圆形电转灯 取代了旧式理发馆的幌子

旧式理发馆,门前悬挂旗形小布幌子,上书“灯下剃头, 朝阳取耳” 。所谓“取耳”,就是用竹制耳挖勺或镊子将耳垢取出。此项服务因怕致聋,惹出官司,后被取缔。如今,医院耳鼻喉科或者一些理发店、足疗店有专业的采耳师,专门给人掏耳朵。

如果说旧式理发馆标明“ 灯下剃头” 是以剃光头为拿手好戏的话,新式理发馆则是以理新潮发式的精良技艺为号召。

到二十年代初期,新式理发馆率先设立女子理发部,躲在深闺的女子终于也可以去街上理发馆理发了。到二十年代中期,京城女子烫发风气盛行,摩登女郎们都以一头卷曲的头发为时尚新潮。

当时美白理发馆的“烫发杨”就曾以一手烫发绝活名动京城,据传,他能独出心裁,将头发烫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美不胜收。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6)

张艺谋导演《金陵十三钗》中女子烫发造型

到三十年代初,京城出现了第一批女理发师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7)

50年代,为响应周总理“繁荣北京服务业”的号召,一大批各地优质服务业企业纷纷进京,其中就包括和落户西单北大街的国泰照相馆一起进京的四联美发。经历时代沉浮,如今四联美发还坐落在王府井,并焕发着新的生机。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8)

四联理发馆(1978年)

理发行业,自秦汉发展至今,工具上的变化,从剪刀到剃刀,再到如今五花八门、用处各异的理发工具,那是翻天覆地的。女性也在近代走出闺阁,走进街头巷尾的理发店。

如今,虽然如古代那般的长发少了,但是做头发的形式却更多了,烫、染、接……发型也是有了更多的变化。究其根本,人们追求美的心都没有变。

话说回来,明儿龙抬头,您还保留着理发的习俗吗?您理发都去哪呢?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文字部分参考《旧京理发馆》申庚、《中国古代的剪刀》杨毅

推荐阅读: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19)

西单牌楼上的瞻云 真的是“西边望彩云”的意思吗?

龙抬头的吉利话(龙抬头了理个发不)(20)

喜龙仁 被国人误传姓名的汉学家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