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冬天的北京城,天干巴巴的冷,行人都颤着身子,缩着脖子,急匆匆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从北师大到灯市口的路上,有一家有名的卤味店,橘色的灯光暖着一街的寒意。
店门被推开,一个女人走了进来,她脱下厚厚的手套,认真挑选了几份小吃,转身走进了暮色降临的街道。
她,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
011937年,钱瑗出生在英国牛津。望着可爱的女儿,钱钟书高兴地说:“圆圆是我毕生的杰作。”
杨绛曾经问过自己的丈夫,要不要再生一个。钱钟书回答,不要了,我不想把自己的爱分割给第二个孩子,我要全部留给她。
父亲学贯中西,母亲才华横溢,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钱瑗,就比其他孩子聪明灵动许多。
早在童年时,她就开始阅读四大古典名著。所以,和父母回老家无锡时,钱瑗对爷爷的问话对答如流,钱老夫子一时间大为惊喜:“吾家读书种子,惟健汝一人耳!”
虽如此,父母并没有骄纵她,每当她遇到问题时,钱钟书就让她自己查,一本书上查不到就去查第二本,直到自己找到答案为止,这也让钱瑗养成了认真学习,严谨求证的好习惯。
那时候,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钱瑗总会安静乖巧地坐在母亲杨绛的身边,不管是借书,还是阅读,她都静静地跟着母亲,还体贴地帮母亲把书中叠着的纸张裁开。
但是一回到家里,钱瑗就会和自己的父亲打闹在一起,她戏称父亲是自己的“哥们”,父亲就在她的脸上画胡子,还给钱瑗起了许多绰号,逗得钱瑗追着他闹,也惹来母亲的捧腹大笑。
到了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就都坐在西式餐桌上,一盏灯,三摞书,满屋爱。
人世间所有的结局都不会是童话里的故事。钱瑗的不幸从她的第一次婚姻开始。
02凭着自己的才学,钱瑗考入了自己喜爱的北京师范大学。因为喜欢画画,钱瑗和其他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美术小组,其中就有来自历史系的王德一。
王德一很有才华,也朴实热心,慢慢地,两个人就开始恋爱,他们的爱情进展得很顺利,一切都水到渠成,最终结为人生伴侣。
钱钟书夫妇很喜欢王德一,杨绛曾经对自己的丈夫说,得一(钱钟书赠与女婿的爱称)和善忠厚,阿圆和他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放心了。闲暇时,杨绛还亲自给王德一理发。
然而,这段幸福的婚姻却仅仅维持了半年。
在那个特殊时期,王德一也不幸落难,性格刚烈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清风冷雨中,钱瑗站在丈夫自尽的楼下,头顶上方,还挂着一条刺眼的条幅。仰头看着眼前的一切,钱瑗一句话也没有说。
后来她搬出了教师集体宿舍,回到了自己父母的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外表柔弱的她默默承担着倾泻而下的暴风骤雨。
之后好几年,钱瑗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直到1974年,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杨伟成。
03杨伟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备专家,钱瑗走进他的家庭时,他的儿子已经18岁了。大家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天下继母都不好当,可是钱瑗和杨伟成的两个孩子却相处得非常融洽。她的继子和继女都很爱她,钱瑗去世后,两个孩子还和大家一起,写了一部书《我们的钱瑗》,怀念自己与母亲相处的二十几年的时光。
这一切的怀念,都源于钱瑗的博爱和善良。
钱瑗并不擅长做饭,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到周六,钱瑗就会到灯市口给孩子们买来各种美食。
因为她留过学,知道西式点心很可口,所以就经常想办法给孩子们买当时很罕见的西式点心。
“我们都盼望着周六,母亲总会在很晚的时候回来,一开门,就会一边道歉,一边大包小包拿进来好吃的。为了给我们买这些食品,母亲要多坐好几站公交,还要走很长的路”。继子杨宏建这样回忆道。
为了和孩子们有共同语言,钱瑗就和两个孩子讨论电视剧的情节,由于她没有时间看电视,就想了一个办法,提前看电视报,然后就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议论,为了成为一位好继母,钱瑗努力争取着。
继子杨宏建的成长离不开钱瑗的良苦用心。他是一个体育生,枯燥的体育运动让他心生厌倦。于是,就想到了学习英语,刚从英国回来的钱瑗就成了他的专属老师。
钱瑗把所有的耐心都留给了自己的继子,她毫不保留地教给杨宏建所有的知识。
不知不觉中,钱瑗成了杨宏建的依靠,直到现在,每当遇到什么难题,杨宏建仍然习惯说着,要是我妈还在就好了,让闻者为之动容。
04没有谁能比自己的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在钱瑗温润如玉的外表下,钱钟书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圆圆的刚强像极了她的外公。
书香门第的出身,淡泊名利的父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钱瑗不争不抢的从容里,却有着自己内心的坚守。
她开创了我国英语教学上的“文学体”,上海某高校编写的《英语精读课本》,其主审负责人就是钱瑗。
当时,为了确保做到零误差,她一字一句地反复审阅,很多书页上都还保留着她当时工作时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字迹。
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枯燥,钱瑗就到图书馆一本书一本书的翻阅,努力找到更多的精彩句子,然后运用到课堂上,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
一生没有生育的她,爱生如子,每天无论回来多晚,只要有学生电话打来,她总会不厌其烦,耐心解答,从不厌倦。
她的温和与谦逊,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怀念。
在钱瑗离世八年后,她的一位事业有成的学生,重新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直接捐款一百万港币,用以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
虽然老师不在了,但是作为她的学生,他却选择为老师忠爱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用以怀念自己的恩师。
这一举动,也恰恰说明了,钱瑗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师。
05杨绛曾经说,阿圆的志向就是想做一名好教师,当上教师的“尖兵”。
确实,在教学生涯里,她用尽全力,鞠躬尽瘁。学校对她的评价是: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她的责任心是百分之二百。对待学生的论文,她往往是严格审查,再开始修改,最后要求学生重做。
当时的校园,外国专家的话很少有人敢去质疑。但是钱瑗在自己负责的中英英语教学项目上,却对权威不合理的方法做了否定,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见解,还列举大量资料作为论据,最后赢得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赞赏
当时学校的人手不够,她这个博导除了教授研究生课外,还要担任本科生教学,家里距离学校远,来往不方便,就把课程安排在一上午。
连着四节课,让她非常紧张。有时候上班高峰交通堵车,她就早起早走,有一次,匆匆到校后,才发现自己脚下的鞋子竟然一黑一黄。
在工作上,钱瑗像一只上紧发条的机器,已经松不下来了。有一次,母亲杨绛小心地问她,可以偷一会懒吗?钱瑗直接答道,不能。
即便是钢铁做成的机器,也会因为“过度疲劳”发生断裂的。
0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6年春天,钱瑗清早起来,竟然无法坐起来了。她瞒着自己的老母亲悄悄打电话到学校外语系求助。
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是骨结核。复查时,又发现肺部有问题,最后,在专家的会诊后,确诊为肺癌晚期,已经病入膏肓了。
1997年,病床上的钱瑗握着妈妈的手,静默无言。两个小时后,她对自己的母亲说:“妈,我累了,想睡觉了”,杨绛点点头,为自己的女儿掖了掖被子,轻声说:“那你就好好休息吧”。
在母亲的身边,59岁的钱瑗阖然长逝。
杨绛在回忆中这么描述自己: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就像一直饱含热泪的眼睛。
钱瑗的一个学生曾经对她说:“老师,世界在宇宙中太微小了,人更渺小,比蚍蜉强不了多少。”钱瑗微笑着对他说:“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
是啊,在书香浸润中成长的钱瑗,虽然没有父母那样的成就和盛名,却一心求学,淡泊名利,一生至诚至真,短暂却明亮。
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仿佛听到了曾经的阿圆清脆的笑声,那时候,小阿圆正仰起头来,稚气地对父亲说:
“是我先认识妈妈的,我一生下来就能看到妈妈了,你是长大后才认识妈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