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文化。

平凉人爱秦腔,就像北京人喜爱京剧,河南人喜爱豫剧,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秦腔是在古时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它的剧目繁多、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爱憎分明;它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它的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放,演出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造、发展,秦腔之情韵已融于这片黄土地,成为平凉人的精神大餐。民间有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饭,要把秦腔看。”可见平凉人对秦腔艺术有多痴迷。

上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虽然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但秦腔却在这陇东小城唱得红红火火。除专业剧团在剧院售票演出外,民间还有不少剧班在节庆、庙会、农闲时演出秦腔戏,演出时间长达几天或数十天。当时由于不通电,晚上演出夜场戏时,后台用马灯,在前台口上则吊两个汽灯照明,每过半小时左右,就要由工作人员站在凳子上给汽灯打气,使汽灯继续照明,以保证演出正常进行。那时,大多剧班(社)也没有什么扩音和音响设备,观众听到的都是演员的原声,也根本不存在有假声唱一说了。遇到在人民广场、文化宫(现文化街新湖小区)演出前,开场锣鼓要敲打至少半小时,以召唤观众。人们拿着木凳,扶老携幼来看戏,有的家里还让小孩拿着凳子提前到戏场占好位置。演出正酣时,戏场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有急事想在戏场中找人,就得上戏台前口高声喊叫。平凉这个地方,地道的本地人不多,社会环境长期相对安定。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灾荒、兵乱等各种原因,外地来平凉谋生、定居的人多了起来,尤以陕西、河南人居多。陕西人多为秦腔迷,来平后组建了许多秦腔班(社)、自乐班,壮大了小城秦腔演出队伍,丰富了演唱风格,使秦腔戏在平凉真正火了起来。“文革”中,专业剧团被解散,许多知名演职人员被批斗、调离,秦腔几乎绝迹。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

平凉市秦剧团著名演员袁兴民《赶坡》(1994年)

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禁锢解除,文化复苏。平凉一中的教师张得荣先生等率先聚集了一帮戏迷,办起了秦腔自乐班,开了小城自乐班之先河。随后,自乐班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小城周边兴起。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城区西至三天门、八里桥,东至三角城,就有大小自乐班十多个。平时他们都有固定的演出场地、时间,人员有老有少,以自娱自乐为主,其中不乏退休的老演员及器乐师,大家相约在一起,吹拉弹唱,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相互学习,认真演唱。条件好的剧班,还置有扩音设备和服装道具,在公园、集市、茶社、街头巷尾为群众演出,融娱乐健身为一体,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也为群众送去欢乐。遇有庙会、店庆、生日寿诞、红白事,班社受邀表演助兴。笔者曾跟过两个业余剧社演出,亲眼所见他们的报酬很少,吃饭简单,住宿简陋,但他们对秦腔的执着与挚爱之情丝毫不减。我有一个年纪近七十岁的亲戚,原来练太极、学跳舞,现在随自乐班演唱秦腔戏,每周要唱六个半天。她告诉我说,已经成习惯了,哪天不演唱,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打不起精神,还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化上妆,穿上戏服上戏台唱上一段。像她这样的秦腔迷为数众多,还有不少老观众戏迷,每天聚在一起时,谈论的话题离不开秦腔戏。如果哪里有戏、何时演出、演的什么剧目,互通情报,相约去观看,他们不计较路途远近,也不管坐车还是步行,场场不落空。还有的戏迷平时锻炼或散步时,身上总装有一个小录音机,一边活动一边听秦腔,悠然自得,乐在其中。有许多戏迷还把手机的铃声设置成秦腔牌子曲或唱腔,在接听电话前也能随时欣赏。我认识的许多戏迷,只要谈起秦腔就会眉飞色舞、头头是道。从剧目内容,到演唱的好坏,都能侃出准确深刻的见解。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他们热爱秦腔,秦腔在他们的心中已占据了一块位置,也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秦腔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带来美好的享受。更确切地说,秦腔已经成为小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老百姓离不开它,尤其中老年人离不开它,社会也离不开它。笔者作为一个秦腔爱好者,深切感受到秦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教育、娱乐功能也是社会需要的,它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平凉人的秦腔情结不亚于西安、兰州人。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尤其是影视业的发展,使秦腔受到了冲击,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受众范围也在缩小,令人惋惜。笔者认为它的文化社会功能,文化品味应当继续得到弘扬、保护与发展。希望地方有关部门和文化主管单位还需对秦腔艺术给予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各个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应为秦腔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专业秦腔艺术团体应多给业余剧班(社)、自乐班一些业务指导和培训,使他们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让小城人的秦腔情结更加浓厚,长期保持下去。祈盼秦腔这朵中华民族文化园地中的花朵开得更加灿烂。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

平凉市秦剧团著名演员 王超民(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

平凉市秦剧团著名演员王超民《金沙滩》(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4)

高维尔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5)

高维尔的《玉蝉泪》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6)

何永东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7)

何永东的《火焰驹》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8)

李斌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9)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李斌《荒郊义救》(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0)

李大琳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1)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 李大琳《放饭》(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2)

李光辉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3)

李光辉的《虎头桥》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4)

李俊福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5)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李俊福《斩姚期》(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6)

李世武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7)

李世武的《挑袍》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8)

林蕊英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19)

林蕊英的《夜逃》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0)

平凉市秦剧团青年演员张海清《小宴》(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1)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 安玉梅(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2)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安玉梅《杨门女将·巡营》(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3)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 韩声韵(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4)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韩声韵《五台会兄》(19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5)

杨治平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6)

杨治平《杀庙》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7)

张 青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8)

张青的《玉蝉泪》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29)

杨建儒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0)

杨建儒的《赤桑镇》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1)

闫怀智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2)

闫怀智的《金沙滩》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3)

谭彩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4)

谭彩琴《庚娘杀仇》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5)

苏丽娟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6)

苏丽娟《回荆州》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7)

演员孙建敏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8)

演员任晓芹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39)

邱建芳的《三击掌》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40)

青年演员杨涛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41)

青年演员王杰剧照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42)

青年演员常双强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43)

平凉市秦剧团演员 李桂芳《杨门女将》(94年)

平凉市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平凉人的秦腔情结)(44)

平凉市秦剧团著名演员袁兴民《赶坡》(1994年)

(备注:鉴于编者能力,或有遗漏演员、或有生平事迹讹误,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