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字经》中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孟母三迁说的是学区房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母三迁说的是学区房吗(是告诉我们学区房的事吗)

孟母三迁说的是学区房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字经》中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但您知道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哪里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在济宁市的东面,有个下辖的县级市叫邹城,邹城就是孟子故里。

在那里,不仅有孟庙、亚圣府,还有三迁大街、三迁祠、三迁公园,甚至还有三迁祠小学。

据考察,孟母“一迁地”在邹城以北的山脚下,“二迁地”在邹城城东的庙户营村,“三迁地”在邹城城南的河边。

其实,三迁大街和三迁公园等,应该叫“二迁大街”和“二迁公园”,因为坐落在“二迁地”庙户营村。

“三迁地”目前已经重新修造完毕,叫做“三迁故址”,与亚圣府相距不足500米。

01孟母三迁告诉我们,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更在于育

因为父亲早逝,孟子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住所靠近墓地,孟子就经常和小伙伴学做丧葬的事情。

孟母思虑再三,毅然决定迁居,把新家选在了庙户营村。当时的庙户营村是一处集市,商贾云集。

不料他们的新邻居是一个屠户,而模仿能力极强的孟子,经常率领着小伙伴,模拟杀猪宰羊的过程,玩得不亦乐乎。

于是,盂母就把家迁到了子思书院附近。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叫孔伋,曾受业于曾子。

书院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深深地吸引了孟子。而演习周礼,“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也成了孟子最喜欢做的游戏。

入学后,孟子跟随老师学习“六艺”。起初觉得新鲜有趣,可日子久了,渐渐觉得枯燥,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正在织布的母亲问他:“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漫不经心地答道:“跟以前差不多。”

孟母听后一言不发,拿起刀来,割断了织布机上全部的纺线。孟子惊呆了,愣了半晌,喃喃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断机一样,损失都是难以挽回的。求学和织布都要依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迎来最终的成功。”

十五岁的孟子很受触动,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为一代圣贤。

所以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支持,还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孟母的三迁和“断机杼”,就没有后来的孟子的成就。

02育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极大

孟母三迁,主要改变的就是学习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习环境,一般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种。孟母三迁,主要迁的是社会环境。

有人把孟母说成是助推学区房的第一人,是不准确的。当然,打压学区房并不是否定好的便利的学习环境,而是打压过度的房产炒作。

孟母的每一次搬迁,不是为了买卖或转租房产,而是考虑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一迁”是因为住在山脚下、墓地旁,丧葬活动多,孩子爱热闹、爱模仿,就不利于学习。

“二迁”是因为住在集市上,邻居是个杀猪的,吵闹异常,孩子还喜欢和小伙伴玩模拟杀猪的游戏,不利于学习。

“三迁”才找到了学校旁边,琅琅的读书声和周礼的演习都成为了吸引孩子的关键,所以才定居下来。

孟母考虑的地方,不是自然环境的漂亮,不是居住条件的舒适,而是学习环境的优劣。

也有可能,孟母用的是排除法,但凡不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就换掉。那些嘈杂的、热闹的、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环境,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当然,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里,换房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我们的小环境。

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家庭环境就是小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孩子的学习课桌就是小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是父母的态度和支持力度。父母是不是爱学习,是不是严而有爱?是不是能够做到有效陪伴?

学习课桌,主要是指在家学习的场所,可以是一个房间,也可以是一张课桌。最好不要有太多的玩具及电脑设备。

电脑或手机,可以放在公共区域,按照既定的规则使用,这样可以避免网络沉迷或注意力分散。

03山东的学习之风,一直很浓厚

山东以“孔孟之乡”而闻名于世,孔就是孔子,孟就是孟子。儒家思想又称为“孔孟之道”。

确实,两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而且,两家的距离也只有20公里远。当然,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有100多岁,不在一个世纪,无法相见。

在孔孟思想的强力影响下,齐鲁大地的儿女几乎都以学习为荣,以“学而优则仕”为优选路径。

网上有个说法,当浙江的孩子说高考苦,江苏的孩子们笑了;当江苏的孩子们说高考苦,山东的孩子们抬了抬头,又默默地低头继续看书。

据说,到了研究生这个层次的人,山东孩子的出现概率更高,大约每十位研究生就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同学。

有官方报道称,山东省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准考人数共313190人,比2019年增加58704人,增幅为23.1%,报考人数居全国首位。

而在2020年入学的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新生中,山东学子占比是全国第一,这是湖南省和江苏省的新生总和。

2021年,山东省的考研报考人数为34.8万人,比2020年度又增加了3.5万,再次卫冕冠军。

在山东,考研的地位已经不断攀升。据说,山东的学子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山东不孝有三:一不考研、二不考公、三不考教师。”

当然,不仅是考研,高考也是内卷得很。当有些省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山东人戏说自己是千军万马过绣花针。

但不管怎么样,山东人是真肯学。这也可能与孔孟的榜样作用有关吧!

#孔孟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