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的知识(燕麦的精神)(1)

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

“简历不能太简单。”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事中的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如此谆谆教导。年青的我,当时似懂非懂、将信将疑。

毕竟,假使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且能做到极致,也挺好的。

第一次到吉林省白城市,是在去年11月。当地人特意推荐我去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看看,院长任长忠是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30多年坚守农业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取得科研成果50多项,带动了我国燕麦荞麦科研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推动了燕麦荞麦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我虽然小时候在南方农村长大,但对农作物的认知十分有限。连大豆乃黄豆,也是很晚才弄明白的,至今仍分不清大麦和小麦的区别;至于燕麦,就更弄不明白了。

不巧的是,那天任长忠正好在外地,临时赶不回来。电话约好,尽快到长春见面。这次先去农科院展览厅里看看,增加些感性认识。

一进展览厅,就看到各种杂粮的种子及深加工的产品像工艺品一样陈列着。最显眼的当然是25个燕麦新品种扎成的标本,麦穗连着杆,插在透明的玻璃瓶里,已脱粒的燕麦籽实装在各自品种标本旁边的容器里。

陪同的同志介绍说,这些燕麦品种,被命名为“白城燕麦”,从白燕1号到白燕25号,在任院长眼里,如同自家“孩子”一样金贵呢。

主人拿着燕麦穗指给我们看:燕麦的须根比较发达,秆直立,外表光滑,高度大约120厘米,叶鞘松弛,叶片扁平,微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小穗含小花,小穗轴近于无毛或疏生短毛,不易脱落。

隔行如隔山。在我一个外行眼里,这些燕麦看上去其实都差不多。听说国内一些地方把裸燕麦叫作莜麦,我倒想起来了,北京就有好些西北风味的餐馆,都带有“莜麦”二字。

燕麦作为谷物中的全价营养食品,能同时满足人们对膳食的营养与保健两方面的需求。

燕麦中的蛋白质含量是稻米的2至3倍,富含可溶性纤维素、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具有降低血糖、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与小麦、玉米、谷子相比,燕麦的脂肪酸含量是最高的,硒的含量居所有谷物之首。

这些信息,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我饶有兴趣。

好在没过几天,任长忠来长春,我们终于见上面了。个头不高、脸色黝黑,乍看上去,很难把他与国家级首席科学家对上号。任长忠自嘲说,自己的肤色,就是标准的“燕麦色”。

我们是同龄人,同一年上大学、同一年毕业,刚一见面,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一说到燕麦,任长忠的话匣子打开了就几乎刹不住车,旁人要插话都很难。本来约好聊一上午,结果意犹未尽,中午在食堂吃完简单工作餐后,又接着聊了一下午。

任长忠说,燕麦分皮燕麦和裸燕麦两种。国外的栽培种植以皮燕麦为主,主要用作饲草,少量食用。而我国作为裸燕麦起源中心,主要种植裸燕麦,多数食用,少量饲用。

燕麦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早有记载。《尔雅·释草》中称为“蘥”,《唐本草》中谓之“雀麦”,《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

很多年前,曾有朋友送我一罐燕麦片,说是营养极好,每天早餐用开水冲一下即可食用。不过,吃完后,好像也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任长忠告诉我,以前中国人吃的燕麦食品,大多从国外进口,价格不便宜。过去燕麦加工出来的食品,口感问题一直没怎么解决好,很难一下子就吸引人。但其高营养价值是公认的,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燕麦食品作为军粮,作为保健食品,保障供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育成推广燕麦品种119个。其中,任长忠用25年培育出25个燕麦新品种,带领国家团队培育出新品种57个,推动全国燕麦产区的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起初推广燕麦时,农民并不接受。比如在西藏,当地习惯种青稞,青稞地里长出的野燕麦,当地人叫它“白帽子”,好比“噩梦”,是最难除的杂草。听说任长忠来种燕麦,吓得直摆手,说是“引狼入室”。后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先试种再推广,秋收时当地人看到了燕麦的好处、尝到了甜头。农牧民用4斤青稞换一斤燕麦做种子,一亩地比青稞多产400斤草料,燕麦在西藏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当地人用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实物与实物交换,促进了西藏燕麦的迅速推广。如今五十多万亩燕麦扎根在海拔3500~4500米的西藏高原上,受到藏族同胞的欢迎,成为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新名片。

任长忠很自豪: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等10多个省、自治区现在都推广得很好,带动了我国燕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发展,目前全国燕麦种植面积已达到1200多万亩。

任长忠的家乡白城,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核心区,这里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盐碱地被风一吹,白花花一片,很多农作物都种不活。他说,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在盐碱地上种更多作物,让盐碱地也能有好的收成。

燕麦作为贫瘠土地上的先锋作物,根系最长达2米,耐旱耐寒,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米争夺好地,在低肥力土壤上,比其他粮食作物效益还高。

严酷的条件,更能塑造优秀的品种。任长忠在白城贫瘠的土壤中通过不断选育,将燕麦的抗逆性进一步提升。耐盐碱能力强的白燕2号、白燕7号和白燕20号,就是任长忠在盐碱地上通过筛选发现的。

更让人称奇且充满期待的是,种植燕麦可以有效促进盐碱地改良。

“把‘狗肉地’变成‘肥肉地’,让盐碱地回归黑土地。”农业科研人员的天然使命感,让任长忠有了更大胆的构想。从2007年开始,白城市农科院尝试种植燕麦进行盐碱地生物修复改良,在一块500亩左右的中度盐碱地上进行试验,连续多年种植燕麦,土壤中的全盐量和pH值竟然逐年降低,到现在这块地已经变成良田,与黑土地无异了。

盐碱地改良方法很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但最理想的是生物修复改良,比其他修复替代方案更便宜,更可持续,更能见到效益。

任长忠还在不断尝试新的改良方法。通过燕麦和油菜复种轮作改良盐碱地,不仅可以缩短盐碱地改良的年限,油菜花还具有观赏价值。如今每年油菜花开时,大量游客来拍照打卡,改良盐碱地之余,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新的经济收益。

与大作物相比,燕麦毕竟小众,过去并不怎么受待见。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正是生物多样性,才使地球充满生机。

人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推而广之就是,如果连小众且弱势的群体都能关注到,并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

小众,有时候也意味着新奇和前卫,在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中,不可或缺。在国内,相对小众的燕麦,境遇现在已有很大改观。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白城燕麦”正是地道的中国种子,在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中能发挥独特作用。当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现在转而关心动物的“粮食”——饲草的时候,燕麦恰好又是高品质的饲草,同样有相当大的施展空间。

万物生长就是这样,既靠命,也靠运。

“白城燕麦”在中国大地上的出色表现,让很多国际燕麦专家都竖起大拇指。作为特色保健主流粮食品种和饲草品种,“白城燕麦”正走向中国的东西南北。

有一点,我很好奇:任长忠最初是如何注意到燕麦这个小众作物品种的?

他的讲述,令人称奇。

任长忠刚上大学,就对麦类作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为学术研究着力点。到白城市农科院工作不久,很快成为院里麦类作物研究课题主持人。

“我发现,燕麦在国际上是很流行的药食同源食品,燕麦秸秆还是优质饲草,适合在白城地区种植,于是我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燕麦上。”任长忠说,“当时,有限的种质资源,让燕麦研究遇到瓶颈,难以突破。中国的燕麦研究已经滑向低谷,比其他特色农作物品种研究更艰难。不过,选择燕麦研究,也算是一种‘绝处逢生’。”

瓶颈,常常是发生质变的前奏,而偶然最容易造就传奇。

转机发生在1998年,真正的“绝处逢生”开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任长忠看到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篇报道《“燕麦博士”和他的“孩子们”》,文章中说,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教授布罗斯博士毕生研究燕麦,他的一项研究是将中国燕麦和加拿大燕麦进行杂交,培育出一系列杂交后代,命名为“龙种燕麦”。这种燕麦不仅无壳,而且颗粒大而饱满、光泽好、品质高、容易脱粒。更可喜的是,他希望把这些含有中国血缘的种子送回中国,愿意不取报酬地到气候条件与加拿大相似的中国北部和中西部最不发达地区去,用白求恩精神帮助那里的人民脱贫。

欣喜若狂的任长忠,如获至宝。加拿大渥太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纬45度,中国白城市位于东半球的北纬45度,农作物同纬度引种、种植,成功概率较大。任长忠觉得喜从天降,想尽一切办法与布罗斯联系上,“我要请他来中国,来我们白城”。

惺惺相惜。有情怀的科学家之间,心灵往往更容易相通。

布罗斯被任长忠的真诚打动了,1999年9月应邀来到白城。聊起燕麦,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布罗斯邀请任长忠去加拿大学习一年,但由于任长忠分管院里科研工作分不开身,只到加拿大学习了一个月。布罗斯说:“这些是含有中国和加拿大血源的杂交后代材料,你可以多拿一些,但需要精挑细选,需要在放大镜下一粒一粒的挑选明显具有中国裸燕麦优良性状的后代材料。”任长忠认认真真地挑选了一个多月,带“龙种燕麦”回家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果实、责任与梦想。与布罗斯的成功牵手让中国燕麦研究坐上了通往世界先进水平的直通车。

经过任长忠牵头组建的团队近10年努力,在全国范围内现在已选育出57个燕麦品种,其中主要在白城选育出的有25个。每个品种都有着“独门绝技”,有耐旱型的、耐盐碱型的、水浇型的、兼用型的;有的适用食品加工、有的适用植被恢复、有的在东北地区一年“两季双熟”……这一系列成果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使燕麦单产提高了50%,带动了我国燕麦主产区的17个省、市、区燕麦品种的更新换代。

今年7月的一天,任长忠突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透着兴奋:“告诉您一个好消息,7月18日晚,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基于参考基因组揭示六倍体燕麦的起源和进化》。我们首次破译了六倍体栽培裸燕麦的基因组,并研究了六倍体燕麦的起源与亚基因组进化,破译裸燕麦基因密码,把起源于我国的六倍体裸燕麦基因组测序工作,在全世界率先完成……”

任长忠很自信:目前,在裸燕麦育种等部分领域,我们已经是国际领跑者。

燕麦科研在向前推进,燕麦产业也在同步发展。

随着大众越来越看重食品健康、均衡饮食,燕麦及其相关产品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燕麦深加工后产生的其他系列产品,还可用于保健食品、造纸、饲料、医药卫生、化妆品等生产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任长忠始终记得老师布罗斯的叮嘱,做燕麦研究,一定要和企业、企业家打交道。很多年以后,任长忠才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没有产业支撑,科研难以为继。

可是,“白城燕麦”在吉林,包括在白城当地,开花结果似乎并不多,颇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虽然世间许多公认的好东西,起初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提起这些,任长忠显得有些无奈。他说,“燕麦栽培、加工等领域,正是下一步要着力的方向,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几年,凡是家乡白城的企业和企业家要使用我的燕麦科研成果,我都全部免费服务”。那天,他还专门带我们看了几家用燕麦做化妆品、食品的企业。

在燕麦产业化研究上,任长忠早已胸有成竹。他希望实现“大、高、低”三个发展方向:“大”是指大众化的食品加工,让老百姓吃得着燕麦、吃得起燕麦;“高”是指高附加值,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等成分,去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低”是指低血糖生成指数产品的开发,燕麦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以面向“三高”等人群进行“药食同源”精细加工,助益大众健康。

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完大学,又坚定地回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在贫瘠的土壤上扎根。好比一粒种子,回归到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是真正的自然生长,顺应了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位首席科学家中,一直在地市级基层科研院所工作的,有几人?” 我问任长忠。

他很羞涩地回答:“就我一个。”

任长忠头上,现在加了不少光环:国际燕麦委员会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但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始终是他不变的追求。

“人如燕麦、燕麦如人,你现在不光肤色是‘燕麦色’,连身上的那股气质和精气神,也跟燕麦很像啊!”

任长忠听后,笑了。

“燕麦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旺盛,这种逆境中不屈向上的精神,确实给了我启发、信念和动力。”任长忠说,“我这一辈子也就围绕燕麦执着地做了这么一件事,而且还会无怨无悔、始终不渝地做下去。老子《道德经》中有句话,叫‘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是啊!胜人,已属不易;而自胜,方是真正的强者,才更加了不起。

(作者:斯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