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者:真正明白,知道的人。

言者:夸夸而谈,多说话的人。

真正明白知“道”的人不多说话,夸夸而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

“知”的是“道”以及真正理解透彻与经历过的事,不对形名等评论,低头踏实做事。

事物的本质是始终在变化之中,因此莫要执着于形名。

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调和淡化荣耀的光(光芒、光环),位置低到与尘埃一样。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

淡化结果、成就,放低自己的位置,保持谦卑的态度(由心而发)。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挫:挫败,挫折。纷:纷争,纷扰的纠纷。

玄同:玄妙混同的境界,大同的境界。

挫光其锐气,解除其纷扰的纠纷,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

放下争夺之心,帮助并带领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为何会有“锐”与“纷”呢?是因为太想获得而产生。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得:指得“道”之人或得到某些人、事、物。

亲:亲近,亲密。疏:疏远。利:利诱。害:危害,伤害。

贵:高贵,尊贵。贱:低贱,地位低下。

悟道之人德行深厚,对待他(或他对别人不会)不能太亲近、亲密(没用,没效),也不能太疏远(也没用);不能用利益诱惑,也不能危害、伤害他;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最尊贵的)。

得“道”之人德行深厚,不会被“亲、疏、利、害、贵、贱”等极端行为所影响,而是放下自己,不骄不卑的不在意回报的为大家踏实做事。(混沌状态)

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烦恼。

理解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我理解的道德经之五十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