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历代来都被重视,早在殷周时期,习字就被列为“六艺”之一,已经作为儿童启蒙的重要手段,可谓是源远流长。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赫然指出,在世界上诸多艺术门类中,源自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少儿的情感培养,美育开发方面独具优势。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艺术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书法艺术发源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对艺术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儿童书法怎么练(如何正确教学少儿书法)(1)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重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少儿书法教学,发展和继承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将是我们日常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书法教学的成功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促进少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才能正确的教学少儿书法呢,在经历了几个学期的书法教学后,我逐渐地摸索出一点点经验,要把握好一下几个点:

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感情、端正孩子的认识是上好书法教学的前提兴趣是少儿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对于任何事物,只要有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练习写字也不例外。培养少儿的书法兴趣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给学生讲解我国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2.多讲述历代书法家的童年趣事,鼓励少儿借鉴这些有成就的书法家的学习经历;3.向少儿展示名家名作,让他们在学习鉴赏的同时受到鼓励,获得学习动力。4.组织学生积极投稿、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告诉他们,这绝不只是为了拿奖,而在于体会参与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和伙伴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少儿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

二、立足传统,选好教材是少儿书法教学的基础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练习书法临帖的前提,没有人能够不临帖而学好书法的。有位画家曾认为“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要学前人的优秀技法,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待到打出来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我国的书法艺术丰富多彩,如何选择书法书派,不同的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其心性和审美需求的书帖,这样易于入帖,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教授儿童书法时,教师在选帖时应根据学生的气质、个性爱好和本身书写的笔画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帖,如秀气的、豪放的、劲挺的等等,一旦碑帖选定了,就要让学生专心致志地临写,不能见异思迁,换来换去,最终一种书体都写不好。

三、临帖方法是教学的关键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认真得法的临帖也是初学者速见成效的最佳途径,临帖不仅是初学时的方法,也是今后广泛、深入学习的重要过程。临帖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临帖主要有对临、背临、意临三种方法。对临是临帖的初级阶段,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通过仔细的观察与理解,一笔一笔地对照着写。古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以”,就是这个意思。对临是个艰苦、枯燥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有坚韧的毅力。在对临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很关键的过程,就是“察之者尚精”中的“察”,也就是读贴。能否在字里读出书法的用笔、结构、运维等,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构、章法,然后理解着去记忆,毕竟读帖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临帖与脱贴。学习书法不能急于求成,读帖时要细心地对照各种笔画一一进行分析,观察它们的长短、高低、粗细,还要看用的是藏锋还是露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临的时候一定要踏实严谨,多揣摩,多思考,切不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便会不知不觉地对书法中的章法、韵味、格调等难以言表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也能提高书写者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背临是指学习者经过长时间的对临之后,用笔和结字都很熟识了,把这些字背着按照贴上的样子写下来。达到形似且神似的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广泛地运用背临的技巧。比如在课堂上事先找几个要临的字让学生粗略地看一遍,然后不对照字帖地写下来,写完之后仔细对照字帖,对比自己写的笔画结构等方面与帖上差距在哪里,同学们之间相互点评,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互相点评中取长补短,提升自我,这样就比机械的对临更能加深少儿对字的印象。意临可以算是临摹碑帖的最高阶段,就是带着创造的意识去临帖。在临摹作品的时候,不要求酷似,也不必全部像原帖。要求书写者可以在临帖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取众长。创造出“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一种新的面貌。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意临的程度,一般的初学书法的少儿也达不到意临的阶段,但是教师可以带领少儿去欣赏一些名家意临的作品,从小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与才能。

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书写进步的法宝书法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古今中外,无数书法名家都遵循这一学习规律,并持之以恒地刻苦训练和探索从而取得成功。一般来说,少儿学习者应先学写楷书,待楷书有一定基础后再写行书,然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行书有了功底后,再学习草书,相信这样的学习顺序,对任何一个书法学习者都不是难事。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学习顺序是由平正到险绝,再到平正,就是风格追求应遵循的“序”,只有循“序”而学了,才会少走弯路,不断进步,否则,如果一上手就写草书或追求怪路子,学习者就很容易走入歧途。然而,不断进步的基本前提是,学习者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要多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并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

五、家长积极配合、重视和鼓励家长对孩子学习书法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理解,有急功近利的心态,都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半途而废。有些家长不理解,甚至不懂书法学习的性质,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一段时间以后,家长就能看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其实不然,在实践教学中,我就曾经遇到一位家长,在孩子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家长就以为孩子的字写得很好了,但是当看到孩子的书写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之时,在与旁边的孩子进行对比之时,就认为孩子的字写得不好,乱七八糟,不如其他的同学,就大发雷霆,批评孩子。这对孩子的学习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信心,丧失继续学好书法的斗志。还有的学生悟性非常好,笔力结构也不错,对书法学习也很有兴趣,若坚持学习必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进步太慢,感觉学书法又浪费时间,加之觉得孩子也没有因此而得到过什么奖励,就不同意孩子继续学习。这样,家长的不理解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直接扼杀了有潜能和天赋的孩子的秉性,很令人无奈和惋惜。所以任何学习,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正确引导、适当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是非常大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不吝啬自己对孩子的鼓励,有可能因为你的一句鼓励,就能成为学生的不懈动力。

儿童书法怎么练(如何正确教学少儿书法)(2)

书法能释古通今、陶然情操。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字是一种凝聚力。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通过书法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等等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耐心、刻苦顽强的意志,锤炼孩子的品格,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提高文化修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的最总目标。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字是一种凝聚力。教孩子写好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了解、体验自己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在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孩子写好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了解、体验自己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在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书法教学应敢于突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探究性教学思想,并本着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样、灵活地开展教学。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书法教学的模式无可借鉴,一切都得靠教师去积累、探索、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