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禅文/广州日报记者杨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校讯通现在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校讯通现在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校讯通的老面孔该换了吗)

校讯通现在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一纸禅

文/广州日报记者杨博

上周,校讯通又成了佛山家长们吐槽的对象。在各种免费社交软件通行的今天,仍坚挺收费的校讯通处境有些尴尬。此时,学校仍规定让家长通过校讯通和老师或学校沟通,有些值得商榷。

追溯校讯通问世以来的历史,有关其存废的争议似乎就没有停止过。有网友甚至列举校讯通“被自愿”、“家长无选择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十宗“罪”,质疑校讯通的存在价值。校讯通作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一种媒介工具,是不是公益性质的?订制“校讯通”所产生的收费,有没有加以约束的尺度和底限?有人如是问。

早在2010年夏,发改委与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专门就有关收费问题做过界定。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属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范围内的事项,都不得列入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范畴。应用于家校互动领域的校讯通,沟通与服务的内容尽管五花八门,但往往涉及的是布置家庭作业、学校通知等种种必要事项,属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更符合公益性质的服务,当然不应带有盈利色彩。

去年1月,深圳叫停校讯通收费。时隔9个月,北京中小学全面叫停校讯通。今年1月,重庆也开始整治有偿“校讯通”。甚至有媒体评论称,全面叫停校讯通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更多针对家校互动领域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出现了,甚至有的产品具备了老师备课上课、组卷阅卷和移动办公的功能。而事实上,免费已成为互联网经济一种商业模式。

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家校互动的领域,即使不借用现有的QQ或微信,市场也会有真正免费的互动工具出现。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校讯通的兴衰其实给市场先提了个醒,如果要把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变成收费的营利性产品,难免会陷入僵化的收费思维模式,恐怕迟早还会变成“鸡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