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样板戏里先后出现的英雄有李玉和、杨子荣、洪常青、大春、雷钢、杨团长等,他们的扮演者有的一夜成名,有的却白天接受批判,晚上继续演戏;有的先红后落,有的先落后红他们成不了戏里的英雄,却因了英雄的名义而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诸多起落沉浮时光永远在流逝,真实的命运远不能凝固在那个瞬间八台大戏中的编导、演员和观众们都经历着舞台上从未有过的大戏,他们的命运因此浮沉各异本刊据《科技信息报·经典旧闻》转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样板戏反派专业户 样板戏主演们的人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样板戏反派专业户 样板戏主演们的人生

样板戏反派专业户 样板戏主演们的人生

上个世纪,样板戏里先后出现的英雄有李玉和、杨子荣、洪常青、大春、雷钢、杨团长等,他们的扮演者有的一夜成名,有的却白天接受批判,晚上继续演戏;有的先红后落,有的先落后红。他们成不了戏里的英雄,却因了英雄的名义而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诸多起落沉浮。时光永远在流逝,真实的命运远不能凝固在那个瞬间。八台大戏中的编导、演员和观众们都经历着舞台上从未有过的大戏,他们的命运因此浮沉各异。本刊据《科技信息报·经典旧闻》转载。

两个“李玉和”埋乾坤难埋英雄愿

李玉和的扮演者最初为李少春。15岁成名的李少春在1937年就成为头牌演员,中国京剧院开始排演《红灯记》时,他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一团的团长了。这位京剧名角设计了李玉和一段段精彩的唱腔,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喝妈一碗酒”等唱段。“赴宴斗鸠山”一场原剧本写李玉和被拉下去就不再上来了,李少春建议受刑后应该再推上来,踉跄挺立,转动椅背,倾泻出满腔愤怒,唱一段快板斥骂鸠山。另外一场亮相,当李玉和唱完“正好把我浑身的筋骨松一松”后,使了一个蔑视的眼神,轻轻地,但却饱含分量地掸一掸帽子上的灰尘,然后一个背转身入场,把京剧程式与革命气概融为一体。但李少春不久就因为“破坏革命样板戏”而靠边站了。1964年5月,《红灯记》公演,引起轰动。人们尤其对李少春扮演的李玉和形象评价很高。江青看过戏之后,也觉得李少春演得不错,但她总是莫名其妙地感觉到李少春眼里没她。不久,江青的一句“你们把我的戏改坏了”,就彻底改变了李少春的命运。

有当事者后来回忆说:“最惨的就是李少春了,那时他也被打成了‘中统特务’、‘黑帮’、‘三名三高’等,被关了起来……”李少春到死都没能再重返舞台。1975年,这位舞台名角觉得头晕,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混乱中,医院给出了两个诊断,一个怀疑为脑溢血,一个怀疑是脑血栓,但是没有等医生弄明白情况,李少春就在迷迷糊糊中离开了人世。

李少春之后,扮演李玉和一举成名的是钱浩梁。钱浩梁1934年生于上海,其父钱麟童,上海新华京剧团麒派主演。他6岁随父学艺,10岁进入上海戏剧学校,取名钱正伦。195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1959年因出演 《伐子都》一剧中的子都一炮走红,声名鹊起。1962年调到中国京剧院一团,拜师于李少春门下。

1965年第6期《戏剧报》刊登了钱浩梁在《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的剧照,从此他开始走红全国。有评论者说:“钱浩梁师承余派、杨派,得李少春、张君秋指点,再加上粗放豪爽的个人特点,其演唱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其‘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红遍大江南北,上至80岁的老太,下至3岁孩童,无不哼唱。”

对于自己的成名,后来钱浩梁在《文汇报》上发表题为《为无产阶级英雄立传》一文中称:“作为一个京剧青年演员,当组织上决定由我扮演《红灯记》中的主人公——李玉和这个角色时,我内心感到非常光荣和兴奋……我认为演革命现代戏,既要每个动作都服从生活的真实,又不能自然主义地服从生活。我感到表现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京剧武生所用的一些功架、雕塑美以及一些符合剧情内容的程式,在李玉和身上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我演李玉和,从出台到刑场最后进去,动作步伐都有一定的程式

……当鸠山用金钱美酒、好说歹说都动摇不了李玉和忠于革命的意志,最后只好命令打手们带李玉和去坐老虎凳时,李玉和巍然立起,从容解开衣扣、亮相、冷笑、扣钮,背着手,然后蔑视地踏着舞台方步入场。这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却符合李玉和这个英雄人物的性格……”

1968年底,江青对钱浩梁说:“小钱,咱也不要钱了,钱是资产阶级的。你就叫浩亮吧!”“谢谢江青同志,这个名字又好记又响亮!”更名后的浩亮就当上了中国京剧院的党委副书记,出席了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在中国京剧院,钱浩梁成立了一个 “红灯记战斗兵团”,对中国京剧院的领导和老师进行批斗。

1970年5月,他开始参与国务院文化组对全国文艺的领导工作。1975年四届人大之后,还当了3个月的文化部副部长。“四人帮”被粉碎,钱浩梁被认作“爪牙”投入监狱接受审查,最后被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免于起诉”。1983年,钱浩梁调到河北省艺术学校担任京剧教师。

1989年10月,《新体育》杂志为庆祝创刊40周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晚会,邀请钱浩梁夫妇露演,钱浩梁饰高登演出了《艳阳楼》,唱、念、做,功力不减当年。这一年元旦,同样喜欢京剧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得悉钱浩梁重返舞台的消息,马上请天津电视台邀钱浩梁到天津演出,他又演出了《艳阳楼》,此剧在天津电视台播出。1991年秋末,钱浩梁夫妇在山东蓬莱演出《龙凤呈祥》,钱浩梁舞台上突发脑溢血晕倒,幸而抢救及时得以脱险。7年之后,钱浩梁经过苦练,重返舞台。

“穿林海,跨雪原”童祥苓三进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最早在1958年由上海京剧院排演,之后经过1964年到1967年的集中修改加工,成为了“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之一。期间剧中的主要演员“杨子荣”走马灯似的一换再换,而最终被选中的却是当时已被打成反革命的京剧名角童芷苓的弟弟,“童家班”成员之一童祥苓。

童祥苓生于天津,8岁起在北京学艺,同年登台。在他懂事的时候,长他13岁的四姐童芷苓早已是红透上海滩的头牌坤旦。为了培养这个童家最小的弟弟,姐姐不惜工本,为他广延名师,十几岁时,童祥苓便与二哥童寿苓、姐姐童芷苓、童葆苓一起令“童家班”扬名梨园,然后又拜入马连良门下,成为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样板戏”中最初都有姐弟两人的身影。童芷苓是样板戏《海港》中“方海珍”的一个扮演者;童祥苓则是杨子荣的扮演者。但是“文革”开始后,“童家班”却开始靠边站。童祥苓自己形容他与《智取威虎山》剧组的关系是三进三出“威虎山”。他曾经写了一本书《“杨子荣”与童祥苓》,细述自己8岁学艺,师从马连良、后拜麒麟童的学戏经过,更详尽地回忆了自己饰演“杨子荣”一角的前后始末。在童祥苓的记忆里,《智取威虎山》是他人生的浓墨重彩。

但是舞台上威风凛凛的“杨子荣”,下了台却要接着受批判,这与他有个“反对现代戏”的姐姐有关。在1964年6月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上海京剧二团把《海港的早晨》带到北京继续加工,并在驻地进行过几次内部彩排,得到了北京文艺界的一致好评。江青却对此有不同评价,她对张春桥说:“与童芷苓在一个党内,我感到耻辱!”

童芷苓于是被迫离开《海港》剧组,随后又被扣上了文化特务的罪名,等待她的是日复一日的批斗、审查。整个“童家班”也随之被列入了“黑名单”。

童祥苓也被调离《智取威虎山》剧组,从饰演杨子荣变成了《红灯记》里只有一句台词的群众演员。而在舞台下面,原本爱说爱笑的他也变得少言寡语。在1967年《智取威虎山》得到毛泽东肯定并亲自修改后,童祥苓却因为和姐姐的关系离开了剧组。作为一名演员,那个时候他最多登上舞台的机会是挨批斗。批判大会后,童祥苓再一次离开了《智取威虎山》剧组,这一次他连在舞台上跑龙套的资格都失去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他写了近100份检查。

在渐渐习惯了写检查挨批斗的生活的时

候,还要劳动改造,“杨子荣”要负责清洗全剧团200人的碗筷。但不久,童祥苓又被突击解放了。因为“杨子荣”要上银幕了。

1969年他开始“戴罪立功”拍摄样板戏电影。1970年国庆,《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公映,它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银幕的“样板戏”。此时,童祥苓却又一次离开了“威虎山”。

在童祥苓反复进出“威虎山”的日子里,他的妻子张南云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排练的时候送汤送饭,挨批斗的时候衣不解带地陪在他身边;拍电影的时候,夫妻两人分开近两年,张南云独自拉扯两个孩子,担当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一个原本柔弱的女子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候显示出了她的坚韧。

1976年京剧《智取威虎山》在上海演出了最后3场,这是童祥苓最后一次完整地出演这部戏。此后,童祥苓很少再登台饰演“杨子荣”,偶尔演出也是清唱“打虎上山”、“共产党员”等几个唱段。1993年,已经退休的童祥苓帮助儿子在上海延安西路上开了一家小饭馆,老两口一个掌勺,一个看店。

2006年11月,年逾70的童祥苓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京剧名家演唱周”活动,昔日的“杨子荣”不再英俊挺拔,但却依然赢得了无数尊敬的目光。

“党代表”在脚尖上旋转的人生

“芭蕾王子”,人们常这样描述当年的洪常青带给他们的感受,作为“万绿丛中一点红”,洪常青成为红色娘子军这支队伍中令人难忘的“党代表”。

阳刚、健美、革命,当洪常青的第一位扮演者刘庆棠开始起舞的时候,他成为中国少女们的“梦中情人”,他因此而一步登天。“文革”后期,老干部中流行这样的顺口溜:“红军长征二万五,不如跳个芭蕾舞。”说的就是刘庆棠。其中的讽刺与不满也预示了刘庆棠最后的遭遇。

刘庆棠1932年生,辽宁盖县人。16岁时,初中还没毕业的刘庆棠报考了辽宁白山艺术学校。当时,东北人民军每攻下一座城市,艺校都要组织扭秧歌庆祝。刘庆棠作为戏剧系的学员,参加了扭秧歌演出,开始了其舞蹈生涯。

1951年,全国选拔节目参加“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刘庆棠参与演出的 《扇子舞》获得了“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的金奖。巡回演出结束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这批演员基本留在北京,组成中央歌舞团。刘庆棠凭其出色的舞蹈入选中央歌舞团,进入“国家级”表演队伍。当年,中央歌舞团曾请“白俄”来教芭蕾。老师根据高中低水平,将男演员分成3个班。刘庆棠属“低水平”,连一个芭蕾术语也记不住,只会“照葫芦画瓢”模仿老师的动作,因此被排入第3班。可是,一年半之后,他竟一跃进了高水平的第1班!

1956年,刚从南美洲演出归来的刘庆棠听说北京舞蹈学校开设了芭蕾舞专业,由著名芭蕾舞编导艺术家古雪夫等5位苏联专家任教,已熟识并喜爱上芭蕾舞的刘庆棠也要求去学习。中央歌舞团的领导不同意,但刘庆棠的态度十分坚决,团领导无奈,最后还是放他去了。这样,刘庆棠在24岁“高龄”之时开始正式学习芭蕾舞。

1959年12月31日,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实验芭蕾舞团,由被誉为“中国第一只白天鹅”的白淑湘等22名演员和18名演奏员组成。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实验芭蕾舞团成立后,在古雪夫等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排演了芭蕾舞《天鹅湖》。在挑选男主角“王子”的演员时,其他几位候选人在托举女主角白淑湘时显得力量不够,唯有刘庆棠完成得较好,被选为“王子”的扮演者,他因此成为这部芭蕾经典的第一个中国籍“王子”。

首演《天鹅湖》在中国芭蕾舞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它的首演成功,鲜花、掌声和荣誉也接踵而来。1961年,实验芭蕾舞团首次赴缅甸访问演出。这是中国的芭蕾舞团第一次在国外演出《天鹅湖》。国外观众将此次演出誉为“亚洲人的骄傲”,认为中国芭蕾“已接近世界水平”。

1964年10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公演,顿时轰动全国。因为剧中出色的表演,刘庆棠也获得赞扬无数。特别是在那个强调“突出政治”的

年代,不但在剧中用各种艺术形式突出“党代表”洪常青,而且连篇累牍的报道、评论,也都大谈特谈洪常青形象塑造得如何如何完美。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尤其是在“文革”期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一派萧条的中国文艺舞台上反复出演,并连轴转般在电台播放,又拍成电影,剧照被印成宣传画、连环画,还上了邮票……

1966年,“文革”开始。跻身于样板戏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为政治斗争的利器之一。刚被任命为芭蕾舞团副团长的刘庆棠积极投身“运动”,在政坛上迅速走红,成为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1976年2月,刘庆棠达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经江青、张春桥指名,他得到文化部副部长的头衔。当年,刘庆棠曾公开道出了自己升迁的奥秘:“我能有今天,都是江青同志呕心沥血、辛勤培育的结果。”他甚至得到了“台上是洪常青,台下是南霸天”的评价。

1976年,“四人帮”垮台,刘庆棠被正式羁押。1983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刘庆棠制造“5·16兵团文艺方面军”假案,诬谄、迫害文艺界干部群众,造成严重后果,金敬迈等300多人遭到迫害;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刘庆棠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但极为特别的是,刘庆棠的数罪并罚和其他人可不一样,其中有一条和政治不沾边的流氓罪。在整个林彪和江青集团中,只有刘庆棠一人被安上了这么一条罪名。

1985年,刘庆棠身患肝硬化,获准保外就医。现在的刘庆棠,在北京刘庆棠艺术学校担任名誉校长,学校的介绍称:刘庆棠校长是我国老一辈舞剧表演艺术专家、艺术大师,他曾向苏联专家学习多年,曾任中国芭蕾舞团团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

武生王团长 逆风飞翔的鹰

样板戏中,最受年轻人喜欢的可能是《奇袭白虎团》。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这是一出动作片。可能也是样板戏里唯一一部动作多过唱腔的戏,京剧传统武戏中的凌厉勇猛在此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动作更是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设计这些动作的,就是剧中扮演王团长的方荣翔。方荣翔1925年出生,8岁入荣春社科班,10岁拜骆连翔为师,学文武花脸,并受业于宋绍亭、苏盛泰、全盛福、谭世英、耿世忠,苦练基本功。13岁随张鑫奎学花脸,后又拜裘盛戎为师,以铜锤花脸净角名扬东北。

1948年,方荣翔在邓华将军的介绍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到朝鲜战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的一员。一次,方荣翔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时,在一份《战地简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一事迹搬上京剧舞台。不久,他与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经过日夜磋磨搞出一台京剧《奇袭白虎团》,剧中李师斌扮演杨伟才(后江青将其改名为严伟才)、方荣翔扮演志愿军某部团长。这台戏一经演出便受到志愿军战士的热烈欢迎,成为每场必演的剧目。1982年,方荣翔随团赴日本参加纪念中日邦交恢复十周年演出,被日本朋友誉为“中国的国宝”;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姆博先生在听完方荣翔的戏后,激动地说:“我从没听过这么好听的京剧,方的气息运用技巧很高,甚至听不到在什么地方换气……”

方荣翔从80年代初即发现有心脏病,1988年6月,他赴港参加“京剧荟粹耀香江”演出,并在港收台湾女花脸王海波为徒,他说这是“为祖国统一事业尽一份心” 。6月16日方荣翔在剧场突发心脏病,倒在后台,但他坚决提出“不准回戏,继续演出”。他谢绝一切劝阻,立下保证书:“倘有不幸,出现问题,责任完全自负。”方荣翔在香港演出了30多出戏,被誉为“不倒的包龙图”。

1989年,中国首届艺术节在京开幕,他又走上首都舞台与北京京剧团合作演出 《锁五龙》。就在这一年4月22日,方荣翔永远告别了他心爱的舞台,享年63岁。

严伟才的扮演者后来又换成宋玉庆。宋玉庆8岁入伍,成为军队文艺队伍中的一名“小兵”。1958年作为山东京剧团青年队演员中的好苗子被选送到中国戏曲学校青年演员班学习,回团后成为当时团里最年轻的主要演员。

《奇袭白虎团》在运用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来表现现代战争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突破,特别是武打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江青看后兴奋地说:“有很多人说,武打在现代戏中用不上,可以让他们看看这个戏。”

宋玉庆“文革”中一度受整,但他后来写信给江青求救。江青得知后将山东团的多名演员接到北京京剧团安顿起来。宋玉庆后来也被安

排出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1976年后,宋玉庆被撤销文化局长职务,重新成为一名普通演员。由于嗓子坏了,他后来极少出现在舞台上。

杨春霞 十亿女人的“定妆”照

“家住安源萍水头……”清脆激越的声音穿透了一个时代。1975年,随着《杜鹃山》的公开放映,杨春霞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无数观众为她的美貌和风采所倾倒。虽然扮演的是满脸刚毅地宣讲党的阶级政策的党代表形象,但杨春霞个人的青春和美丽自然渗透到了柯湘身上,为银幕带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柯湘的发型也一改大长辫子和“一刀平”,而是一种发脚略带卷曲的短发,额前留着刘海,多了一份女性的柔美。一时间,“柯湘头”风靡大江南北,无数女性竞相模仿。

说起这段经历,杨春霞说:“我是稀里糊涂地调到北京的。”当时的杨春霞还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一名青年演员,一天上海京剧院的领导找到她,让她次日下午去北京。具体什么任务,领导也没说明,杨春霞忐忑地来到北京。第二天到了北京京剧院才知道,要排一部新戏《杜鹃山》,由她出演女主角柯湘。

红遍大江南北的杨春霞在1976年后受到调查,一度沉寂。但1979年杨春霞重获“解放”后,又出现在了舞台上。1994年杨春霞第一次去台湾演出,唱的是 《乱云飞》。1993年、1997年她两次去美国唱的是《家住安源》。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她说,样板戏仍是京剧的一个里程碑。此话随即引起了评论界的诸多争议。2005年5月19日中国京剧院红色经典剧目佛山巡演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影剧院和禅城区影剧院举行,杨春霞演出了全本《杜鹃山》。这也是《杜鹃山》“文革”之后的复排首场演出。

,